文档详情

中西小说比较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850.57KB
约7页
文档ID:575221553
中西小说比较_第1页
1/7

浅谈中西方小说差异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是自唐代才“有意为小说” ,而一直到了明清,俗文学得到大的发展,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流而西方则是自十八世纪起,由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作为缘起,小说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到了十九世纪,更是成为小说的世纪下面,我就将从小说的起源、写作动机、人物、环境、情节、结构等方面来对中西小说作一个浅薄的比较 一、中西小说起源比较 中国小说的起源,喻晓红先生在自己的《白话小说研究》中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当然,这种说法也非常有道理,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比如《战国策》 、 《左传》 、 《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缘起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小说甚至都是直接取材于它们的,但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小说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那么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更主要的是集中在现实主义小说 而西方小说的源头,则较之清晰应该来说,远的源头包括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近的则有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和中国的小说发展一样,这些源头也给了西方小说很大的影响,除了直接从中取材,还有从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上对它的影响西方小说一开始的发展是从流浪汉小说和笛福、斯威伏特他们的探险、航海小说发起来的,而接下来的《堂-吉诃德》《巨人传》 《十日谈》也是走的惊奇路线。

当然,在我看来, 《圣经》文学也应该是西方小说的一大源头 二、创作动机比较 中国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很大一部分是司马迁在其《史记》自序中所说的“发奋著书” , 而且 《金瓶梅》 的著名评论者张竹坡也认为此书的创作也是因为作者是含愤而作的在《金瓶梅读法》中说: “以玉楼弹阮起,爱姐抱阮结,乃是作者满肚皮猖狂之泪没处洒落,故以《金瓶梅》为大哭地 ”而在叶朗先生的《中国小说美学》一书中他还分析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也认为施耐庵著书是“发愤著书” 、是“怨毒著书” ,是“庶人之议” 而西方小说,则更为简单黑格尔在《美学》中简单的概括为: “心灵的诗歌与现状的非诗” 之间的矛盾是激发小说家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动机 而在米兰-昆德拉的 《小说的艺术》中,作者则认为:小说是作者探索在这个成为陷阱的世界里,人的可能是什么?小说是在上帝离开了他的宝座不再统治这个世界的时候,人开始探索不确定的真理的时候出现的也包括在意识流中“追寻自己发现自己” 三、情节描写比较 贾文昭徐召勋合著的〈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欣赏〉中认为中国的小说与西方小说相比,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因为更多的诉诸于听觉,所以对小说的故事性要求更高。

而西方小说由于一向是通过眼睛视觉来阅读的,所以相比较而言,故事性的要求要低一些我们综观西方小说的发展史就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对故事性的关注逐渐降低的过程,由〈三个火枪手〉到〈追忆似水年华〉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而中国的小说则是始终不变 四、环境描写比较 中国的小说对于环境描写,有很多的弊病,所以在〈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欣赏〉里面,作者谈到了对环境描写的语言里面成语太多的问题, 容易造成雷同或模糊的缺点, 这在 〈西游记〉里体现得最为明显到了〈水浒传〉里面,作者就开始让环境真正成为陪衬人物推 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了,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了而到了〈金瓶梅〉和〈红楼梦〉里面,环境才真正成为典型人物成长的典型环境了袁珂先生在〈中西小说比较〉里面也把写景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短处而西方呢,我们能看到的典型人物总是能与典型环境融洽相生,比如〈简爱〉和〈呼啸山庄〉里面对阴森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古怪可怖就有很重要的联系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最典型的哈代的“环境与性格小说”更是将这当成小说的主题来写,当然哈代是呼唤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五、结构艺术之比较 一是中国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尾 《三国演义》 、 《水浒传》和《儒林外史》 ,其结尾都是诗词,并且很有深意。

《三国演义》之“白发鱼樵” , 《水浒传》之“书林隐处” , 《儒林外史》之“四大奇人” 而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之荒原与忧郁主人、 《傲慢与偏见》之青年男子出现在五个待嫁之女的母亲面前,其开头都非常讲究西方小说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往往是一种横截面式的、片断式的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它们往往都没有什么整体上的、完整的艺术结构,即不太注重艺术结构本身 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体式是章回体,其发展层次清楚,脉胳分明如《红楼梦》 ,通过统计,曹雪芹共写了80回,一共是15年的时间; 《西游记》写了14年零8天,共5048天,时间线索,相当清楚 《三国演义》 ,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虽然十分广阔,历史画面也十分宏大,其艺术结构却并不复杂;几个主要人物的几个故事而西方小说特别是那些长篇小说,往往描写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同时活跃在舞台上, 故事情节非常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展开。

茅盾说他特别喜欢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两位作家的长篇作品,说那种多重复式的结构、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形象引人关注,这两位作家的许多作品,往往就是一种多重式的结构线索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按“武十回” 、 “宋十回”的框架,并且这两个十回是可以另取一个书名,独立成书的;长篇小说《红楼梦》 ,也有许多章节如“红楼二尤” 、 “小红赠帕”之类可以单独成篇 “刘姥姥进大观园” ,被独立地选入语文教材有的长篇其实就是短篇的集合,如《聊斋志异》等,则更是如此,即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的,但合起来却是一个整体西方小说往往没有明显的过渡, 因此许多时候不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 谁在先谁在后不明白 莫泊桑短篇 《项链》 ,特别是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 、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等所谓现代主义小说或新小说,往往更是如此 六、人物艺术比较 中西小说在人物艺术上的三个区别。

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如《红楼梦》中的许多回,就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像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对话,王熙凤与老太太之间的对话,刘姥姥与姑娘们之间的对话 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如《水浒传》中描写武松在面临一只老虎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恐惧,是以“化作冷汗出了” 的方式来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张飞与关羽的行动描写,真有一点动画片的意味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中,大军在后面追赶花木兰,大雪崩溃,人物的行动胜过了人物的语言 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多写人物怎么样, 少写人物为什么 话本小说往往用 “心中想到” 、“心中悲苦” 、 “十分怨恨”来简单地交待人物激烈的或绵长的情思中国古典小说往往以此来表达人物深藏着的内心世界,不像西方小说往往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并且是全知全能的、全方位的呈现出来西方小说则比较重视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与情感像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陀斯妥也夫斯基《白痴》等,往往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的,都有很直接的、很动人的心理倾诉西方小说注重对人物进行直接的心理刻画。

17世纪法国小说《克里芙王妃》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小说之祖” ;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斯泰恩,则认为小说本来就是要注重以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内心情感作细致的描写巴尔扎克竭力描写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托尔斯泰始终注意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变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感情的交织、更涉及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并且往往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来反映社会的冲突陀氏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并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其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刻画,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十分杰出的陀氏小说之所以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源自于此种特点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常用的“意识流” 、 “内心独白” 、 “心理象征” 、 “心理时空错位”等艺术技法,都是在西方小说重视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之艺术特点并不是无缘无故的,20世纪后期中国之现代主义小说也是来自于西方,中国自己少有心理艺术的传统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

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如哈代长篇小说中偶尔出现有民谣,其不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而只是对社会风情的表达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许多诗词,都是对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 《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结尾词: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西方小说有着深厚的意识流的传统像乔伊斯《尤利西斯》 、卡夫卡《变形记》 、伍尔夫的小说等,都是如此西方小说中少有对人物的概括,往往以那个人物的意识流动,进行直接呈现西方人往往注重过程,而中国人往往注重结果,中国人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愿望不过,中西早期小说都有只重情节与行动而不重人物的倾向 罗马时代的小说家阿普琉斯是 “西方小说之父” ,他的《金驴记》就是以故事为主的14世纪薄加丘的《十日谈》 ,仍以故事情节的优长取胜拉伯雷的《巨人传》 ,也以无奇不有的情节取胜,人们喜欢读,主要因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中国早期的“志人”与“志怪”小说,一般分成两大类:以“记”为名的如王度的《古镜记》 ,重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奇诡与怪诞。

而以“传”为名的,如沈既济的《任氏传》 ,在重故事情节叙述的同时,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 从表像看,以上六个方面各成体系,但从整体发展脉络来看,中西方小说的差异有以下四个根本原因: 一是中国有只重群体不重个体的传统,中国小说善于写群体的行动,西方小说善于写个体的行动中国自从上古时候开始,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当时有许多诸侯国,就从来没有过个人主义的传统,认为个人要服从于国家与民族,个人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都不能说“我” ,只能说“兄弟”今天如何如何而西方是一个个人至上的社会,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体的价值是得到尊重的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中国与西方几乎是相反的这就直接影响到小说中对于个人与集体的表现中国古典小说中个性特别鲜明的人物,不是太多,即使像四大小说名著也是如此 二是在中国的小说观念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能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而只是强调作为实录所依托的事件;而西方小说观念中则比较早就有人的地位中国传统的小说白描手法,与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注重以人物的神态与行动表现性格有关西方的小说,有一个从“神话”到“史诗”再到“传奇”再到“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历代的小说家们都由注重神仙到注重英雄,再到注重现实社会中的人物。

西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人的赞美,就像莎士比亚借自己笔下的哈姆雷特之口所说的: “人呵,你是一件多少了不起的杰作”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时即注重人,后来则以人为社会的中心,神终于让位于人古希腊悲剧《普罗米修斯》中只有一个人,即“伊娥” 那么,小说中因此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当然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的 三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观念,是由东汉的桓谭和班固所确立的,是以事件为中心;而西方小说则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达为中心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清末的梁启超,才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必先兴一国之小说”的现代小说观念而尼采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超人”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的现代小说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往往反对超人的存在自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之前,中国人不太注重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的独立性,要求人们要服从于社会政治的正统与传统文化的文宗 四是中国小说有一种伦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说有一种狂欢化的品格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伦理化的社会,讲究“仁义道德” 、 “克己复礼” 、 “三纲五常” 、 “三从四德” ,讲“君子”和“小人” 。

这深刻地影响到了古典小说的主题 《三国演义》就是讲“仁”与“义” , 《水浒传》就是讲“忠”与“奸”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品质而西方小说有“狂欢化”的传统,它是由拉伯雷的《巨人传》和塞万提斯《堂诘诃德》所建立起来的特点是:注重平等的对话与个人的独立意志,注重将庄严的事物世俗化这对于小说人物也有直接的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小说作品之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