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赤壁之战中的火攻 袁益梅作者简介:袁益梅(1972-),女,河南光山人,广西财经学院文传系讲师,文学硕士(广西财经学院文传系,广西 南宁 530003)(联系方式:E-mail:yimeiyuan@ :15807814826)摘 要: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火攻战略战术的成功实施是吴蜀联盟取得这场战役胜利的关键所在历史上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是天合、地合、人合的结果,而《三国演义》则把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成功实施的条件完全归结于人才的作用,这反映出作者“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人才观和历史观关键词:赤壁之战;火攻;人才观《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其战争场面描写波澜壮阔,战略战术运用神机鬼测,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在中国古代,而且在世界战争小说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三国演义》写了大小上百次战争,一百二十回几乎回回不离战争规模较大的有官渡之战、博望坡之战、新野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等,这几次大的战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中都运用了火攻战术火攻战术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说光芒四射、威力无比。
这其中尤以赤壁之战中火攻描写更为精彩绝纶、扣人心弦一、 历史上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同孙权、刘备争夺荆州的赤壁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次重要战争,是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次战争的主战场是在赤壁、乌林,所以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其实赤壁之战是包括了从曹操率军南下突袭襄樊,直取江陵,中经赤壁、乌林之役,到最后孙、刘联军包围江陵的全过程对曹军来说,这次战争包括了进攻、遭遇、败退三个阶段,而对孙刘来说,这次战争则包括了刘备的败退、孙刘联盟、防御、进攻直至胜利孙刘联盟以少胜多的关键在于他们成功地运用了火攻战略战术历史文献对赤壁之战中的火攻也有记载西晋陈寿《三国志》中记载最为详细的是在《周瑜传》中: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1](P56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载: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其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2](P1307)通过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得知以下几点:一是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史书并未记载曹操锁链战船是中了庞统的“连环计”,或许是曹操自己想起的计策曹军当时的情形是:曹军大部分是北方人士,“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1](P563)有鉴于此,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曹操锁链大船这是实施火攻的一个既定的有利的条件,可算是地合(地利)二黄盖提出火攻策略、下诈降书决定赤壁之战胜败攸关的火攻之计历史上是黄盖最先提出,而非诸葛亮、周瑜黄盖在历史上比在小说中的形象更为鲜明,功绩更为卓著。
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1](P574)屡立奇功,拜为武锋中郎将,后加偏将军,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吴书》曰:“又图盖形,四时祠祭[1](P580)由此看出,黄盖处事果断,严正刚毅,受到当时人的尊敬他机智大胆,“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这是实施火攻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最具有人力,最能体现人的智慧的一环,可谓是人合三东南风急这是赤壁之战实施火攻的又一必要条件火攻必须在天气干燥、有风的日子才能实施《孙子兵法•火攻》云:“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日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3](P67)赤壁之战其时正值东南风猛烈,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烧得曹操落荒而逃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没有东南风,便没有孙刘联军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但在西北风盛行的冬季,何来如此猛烈之东南风?实在令人费解时至今日,尽人皆知披头跣足、筑坛祭风之说为虚妄之谈,便开始寻求科学之解释,首先被人认同的即是古代小说中的“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之说此说受到历法的挑战因为“冬至一阳生”的“来复之时”应该出现在该年十二月,而不是十一月按陈寿《三国志•武帝纪》、袁宏《后汉纪》皆曰赤壁之战发生于该年十二月,此时,东南风出现在赤壁之战发生地十分自然,可是这也是偶然现象。
根据当时的气象预报水平,是很难准确预报今后数日起风的日期、时辰、风向、风力的把一次重大的战略决策投注在不知何时会起的东南风上,这显然不合实际情况笔者认同赤壁之战所依靠的东南风即是与当地地形有密切关系的湖陆风[4]由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热力差,造成了水陆之间的温度差,进而造成了水陆间气压差:白天水域上形成高压,陆地上形成低压;夜间则相反因而白天气流从水域吹向陆地,称为海风、湖风或江风;夜间气流从陆地吹向水域,统称陆风所以,黄盖胸有成竹地献火攻所依托的“东南风”,既非诸葛亮借来的,也非苦苦等来的,而是湖泊地区长年流行,经常出现的地域性湖陆风黄盖、周瑜等吴军将士长年生活在吴山越水之间,“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辑为马”(《吴越春秋》),他们非常熟悉这里的天时地利由此看出:历史上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是依赖现有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加以人的智谋而成功实施的一次战略战术,是天合、地合、人合三者兼备的结果二、《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中的火攻《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地加工、艺术地再创造而成的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描写当然比史书上所记载的赤壁之战更加丰富饱满,更加引人入胜。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灵魂,是全书魅力因素的凝聚而赤壁之战的精髓就是火攻战略战术的运用可以说整整八回的内容就是围绕火攻的实施而展开的曹操统一了北方,乘胜南下,夺取荆州,赶得刘备落荒而逃,军势大振,有席卷天下,统一中国之势头他率领八十三万大军驻扎赤壁,欲渡江夺取东吴而吴蜀联军只有七八万人诸葛亮、周瑜就定下火攻策略,以反击曹军火攻的实施分六个步骤进行的:一是除掉蔡瑁、张允,釜底抽薪蔡瑁、张允久居南方,熟悉水战这二人担任曹操的水军都督,是周瑜的心腹之患,若不将此二人除掉,待他们将曹操水军操练成熟,则东吴危矣于是周瑜群英会使蒋干中计,借曹操之手杀掉蔡、张二人周瑜得知曹操杀掉蔡张二人后喜出望外:“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5](P267)二是留下蔡中、蔡和,传假信息曹操为探东吴军情,派蔡中、蔡和以为哥哥蔡瑁报仇为名来东吴诈降,周瑜将计就计,通过此二人向曹操传递虚假信息三是黄盖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周瑜以“乱我军心”为名将黄盖当众打得皮开肉绽,黄盖委派机智大胆的阚泽向曹操下诈降书,适逢奸细蔡中、蔡和传回黄盖遭打的信息,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并让黄盖约定不日率本部人马前来投降四庞统献连环计曹军大多北方人,不惯乘舟,受风浪的颠簸,便生疾病。
周瑜委托庞统假意投奔曹操于是庞统在蒋干的引荐下向曹操献了“连环计”,即把船只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这为东吴火烧战船打下了基础五是孔明借东风周瑜军队在江南,曹军在江北,隆冬季节只刮西北风,不刮东南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火攻战术无法实施诸葛亮七星坛祭风,借来东南风,助火攻实施六是备好火具,借风放火黄盖率领二十只火船乘着东南风,往赤壁进发,接近曹营时,一齐发火,烧得曹军七零八落,溃不成军,曹操本人也落荒而逃赤壁之战取得伟大的胜利,这使曹操最终也不能消灭刘备和孙权,他统一全国的希望也随之破灭此后,孙权继续坐领江东,刘备进驻西蜀,中国遂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由上看出:《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火攻计策是由周瑜、诸葛亮最先提出的实施火攻的必要条件还是三条:1、黄盖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2、庞统巧授连环计;3、孔明借东风历史上天合、地合都变成了人合,这三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有一条计谋实现不了,那么火攻的战术也就实施不成了在《三国演义》中有三大著名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都采取的是火攻战术这三大战役的描写有详有略,官渡之战只用了一回,彝陵之战只占二回,而赤壁之战却用了八回,约占全书总回目的十分之一,可见是作者最精心、用力最专的一次战役。
而且这三大战役中火攻战术的实施也不尽相同:官渡之战是曹操运用火攻战术创造的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合四洲之地,收英雄之士,拥有百万之众”的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他起冀、青、幽、并等州人马七十万,前往攻打许昌,讨伐曹操曹操闻报,急率军七万前往官渡迎敌,相持不下袁军兵众粮足,而曹军兵少,战线长,缺粮草,宜速战速决于是曹操采纳许攸的建议,烧袁绍乌巣军粮,袁军残败曹操从而芟除了他在北方的最大障碍,成为当时全国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雄踞北方这次火攻实施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即袁绍守粮官淳于琼嗜酒无备所以这次火攻实施比较简单,是在既有条件下实施的一条妙计彝陵之战是蜀主刘备为了报关羽、张飞之仇,倾全国之兵,与吴兵在彝陵之地所发生的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一次大的战役刘备“愠而致战”,不听诸葛亮的忠言,执意在“包原隰险阻而结营”,犯了兵家大忌,东吴都督陆逊则充分利用刘备不通晓兵法而诸葛亮又鞭长莫及的良机,把在丘陵地带的密林中扎营的蜀军营寨烧个精光,为彝陵之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刘备退守白帝城,不久病死,蜀国元气大伤,诸葛亮独撑危局陆逊实施火攻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蜀军傍山林下寨连营七百里所以这次火攻成功的制约因素很少。
由此看出官渡之战、彝陵之战中的火攻是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而制定的,实施火攻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而作者用力最专的赤壁之战中火攻的实施完全是靠人力,是人为地创造一切条件,仅制约因素就有三条,这从军事实用角度来讲,必须具备如此之多的人为条件才能达到目的的计策也不能算是一条妙计但是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不同,理论的抽象逻辑和艺术的审美逻辑有天壤之别,作者在对历史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时必定包含着他本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历史上赤壁之战火攻的实施是天合、地合、人合的结果,而《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实施火攻的条件完全是由人力创造,突出了人才的作用这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三、 艺术加工的成因——“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写到孙策死后,孙权初掌江东时曾问周瑜:“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周瑜立即回答说:“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5](P173)周瑜所说的“得人”、“失人”的人是指“高明远见之人”,即曹操所言“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简单地说就是人才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人才观是《三国演义》的一个主题思想,是作者组织素材、编撰故事的一条潜在的情节主线。
而这条情节主线非常显明、非常突出地体现在赤壁之战这个长达八回的故事连续剧中《三国演义》描述的魏、蜀、吴的兴衰都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但得出的结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赤壁之战火攻实施的过程就是这一结论的形象诠释在赤壁之战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