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HIV感染和艾滋病诊断及处理建议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ri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所致的一种传播迅速、病死 率极高的恶性病我国目前HIV感染人群已超过100万(2002年), 且大多数集中在生育期成人如果控制不好,10年后[【IV感染 者可能超过1000万HIV感染的母婴传播率高达22%〜65%小 儿HIV感染与成人比较,其发生率增长快、潜伏期短、疾病进展 快、死亡率高因此小儿HIV感染和AIDS防治已成为我国儿科 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紧迫任务本建议适用于各级儿科医疗机构 对IIIV感染和AIDS患儿的诊断、报告和处理一、诊断标准小儿HIV感染和AIDS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等 进行综合分析,慎重诊断小儿IIIV感染主要由母婴传播途径获 得,其次由输入的血液(全血或血浆)和血液制品获得HIV抗体 检测是诊断HIV感染和AIDS的主要依据之一HIV抗体的检测 方法包括:①初筛试验:血清或尿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快速 试验;②确认试验:蛋白印迹试验或免疫荧光检测试验。
小儿 HIV感染包括无症状HIV感染和AIDS两期无症状IIIV感染期 的患儿称为HIV感染患儿,AIDS期患儿称为AIDS患儿统计HIV 感染人数时,是指两期的所有患儿1. 小儿无症状HIV感染(1) 流行病史:①HI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②输入未经抗HIV 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史2) 临床表现:无任何症状、体征3) 实验室检查:$18个月儿童,HIV抗体阳性,经确认试验证 实者;患儿血浆中HIV RNA(+) o(4) 确诊标准:①218个月小儿,具有相关流行病史,实验室检 查中任何1项阳性可确诊②〈18个月小儿,具备相关流行病学 史,2次不同吋间的血浆样本IIIV RNA(+)可确诊2. 小儿AIDS(1) 流行病史同无症状HIV感染;(2) 临床表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全身淋巴结大(直径>lcm)、肝 脾大、腮腺炎;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超过1个月;慢性反复发作 性腹泻;生长发育迟缓;体质量下降明显(3个月下降〉基线10%); 迁延难愈的间质性肺炎和口腔真菌感染;常发生各种机会感染 等与成人AIDS相比,小儿AIDS特点为:①HIV感染后,潜伏 期短,起病较急,进展快;②偏离正常生长曲线的生长停滞是小 儿IIIV感染的一种特殊表现;③易发生反复的细菌感染,特别是 对多糖夹膜细菌更易感染;④慢性腮腺炎肿大和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ymphoid interstitial pneumonitis, LIP)常见;⑤婴 幼儿易发生脑病综合征,且发病早、进展快、预后差。
3) 实验室检查:IIIV抗体阳性并经确认试验证实,患儿血浆中 HIV RNA(+);外周血CD「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CD;细胞占淋巴 细胞数百分比减少(表1)4) 确诊标准:患儿具有1项或多项临床表现,218个月患儿HIV 抗体阳性(经确认试验证实)或HIVRNA(+)者;<18个月患儿2次 不同时间的样本HIV RNA(+)者均可确诊有条件者应做CD, T 细胞计数和百分比检测,免疫状况判断见表1表1不同年龄患儿基于CD,细胞计数和CD,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免疫状况分类(%)免疫学分类< 1岁(%)1〜5岁(%)6〜12岁(%)无抑制 ±1500/ mm' (士25) N1000/ mmJ (N25) N500/ mm': (N25)中度抑制750〜1499/ mm3 (15〜500〜999/ mm3 (15〜200〜499/ mm3 (15〜24) 24) 24)重度抑制 〈750/ mm' ( < 15) 〈 500/ mm' (〈 15)〈 200/ mm' ( < 15)二、处理原则1. HIV感染/AIDS初筛实验发现的[【IV抗体阳性标本,应尽快送确认实验室确诊在确诊前不得通知患儿及家长。
2. 确认实验室确认的阳性报告,应按传染病报告制度报告并 且原则上只能通知患儿家长确认报告属于个人隐私,不得泄露 在通知家长时要给予咨询3. 从事AIDS诊断、检验、治疗和护理的医务人员,不得将HIV 感染/AIDS患儿及家长姓名、住址等个人情况公布或传播,防止 社会歧视4. HIV感染/AIDS患儿及家长不应受歧视,他们享有公民依法享 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5. 对HIV感染/AIDS孕妇,应规劝其终止妊娠,或采取措施阻 断母婴传播6. 对已出现症状或CD;细胞明显减少或血浆HIV-RNA载量高 (HIV-RNA>30000拷贝/ml)的患儿应积极治疗7. 应向政府行政部门建议:(1)各地卫生防疫机构应负责对本地 HIV感染/AIDS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2)HIV感染/AIDS患儿, 主要在社区接受管理,并在当地指定医院接受治疗,社区要为他 们营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3)HIV感染/AIDS患儿不得捐助血 液、器官、组织和细胞三、治疗现有治疗包括:抗HIV治疗;预防和治疗机会感染;调节机体免 疫功能;支持疗法和心理关怀但目前尚无特效根治疾病方法 抗HIV药物可使病毒负荷减少,CD/T淋巴细胞增多,延缓AIDS 发病,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命,是治疗关键。
但现有药物 尚不能根除病毒所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均可用于儿童病例,目 前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指征为:(1)具有HIV感染的临床症状2) CD; T细胞绝对数或百分率下降,达到中度或严重免疫抑制3) 年龄在1岁以内的患儿,无论其临床、免疫学或病毒负荷状 况4)年龄大于1岁患儿,应严密监测其临床、免疫学和病毒 负荷状况一旦发现以下情况即开始治疗:①HIVRNA复制物数 量高(血浆IlIV-RNA>30000拷贝/ml)或进行性增高②CD/ T细 胞绝对数或百分率很快下降,达到中度免疫学抑制③出现临床 症状抗HIV药物可分为3类:(1)核莒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 如叠氮胸腺卩密睫(齐多夫定,Zidovudine)等;(2)非核昔酸类逆 转录酶抑制剂(NNRTI):如维乐命(Nevirapine)等此类药物易 产生耐药性,但与核昔酸类药物联合应用可增强抗病毒作用3) 蛋白酶抑制剂:如Indinavir (佳息患,IDV)及Rifonavir等单用1种药物治疗效果差,目前提倡2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即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o当治疗效果不好时可改变治疗方案,但药物 的最佳搭配并无定论。
已确诊AIDS患儿,应转入指定医院接受治疗四、预防HIV母婴传播建议1. 普及艾滋病知识,减少育龄期女性感染HIV2. HIV感染/AIDS育龄期女性应避免妊娠;HIV感染/AIDS孕妇 应规劝其终止妊娠3. HIV感染/AIDS孕妇及新生儿应联合服用以下抗IIIV药物,以 降低母婴传播1) 维乐命:对HIV阳性母亲给予以下处理:分娩开始时服1片 (200mg);新生儿:出生后24h内(不得超过72h), 2mg/kg, FI 服2) 齐多夫定:%1 长程方案:母亲(妊娠14~34周),500mg/d至分娩新生儿: 2mg/kg, 4 次/dX6 周;%1 短程方案:母亲分娩启动时服用600mg,然后300mg, 3h 1次, 至分娩结束新生儿:出生后4mg/kg, 2次/dX7d, 口服4. 安全分娩:(1)有手术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孕妇的经济能力和个人意愿考虑剖 腹产2)分娩过程中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产程过长和早破水 产道消毒及婴儿出生后淋浴,可减少感染机会5. 婴儿喂养:建议终止母乳喂养,提供人工喂养咨询服务1) 对不愿意接受人工喂养的母亲和家庭,建议采取适当的方法 挤出足够量的母乳,经消毒后使用。
2) 避免混合喂养,因为混合喂养导致感染的危险高于母乳喂养 和人工喂养6. 密切随访(产后关怀):(1) 喂养咨询:指导母亲进行正确有效的人工喂养,避免和减少 因不正确人工喂养导致的胃肠道疾病和其他疾病2) 症状监测:定期随访,监测AIDS临床表现3) 核酸和抗体检测:根据孕妇家庭的经济能力可选择核酸或抗 体诊断核酸检测:可对婴儿作早期诊断:2次不同时间的 HIV-RNA样本阳性可诊断感染;2次不同时间的HIV-RNA样本阴 性可诊断未感染抗体检测:出生后18个月检测抗体阳性者(确 认试验),诊断为HIV感染;如果小儿出现症状,而18个月吋抗 体检测为阴性,须进一步做HIV-RNA确诊,因为个别小儿可在 18个月后出现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