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文化成就精彩课堂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多年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课文的背景教育,对语文教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尽管背景介绍占用了一定的教学时间,但我一直认为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一篇文章,包含着作者对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进行观察、研究和剖析,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这些生活的态度和评价,这些就是课文的背景知识因而背景知识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些对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倾向,乃至对某些重点句、疑难句的理解,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文章背景知识,有了如下体会: 一、走进文本,引起共鸣 有些文章由于写作年代较早,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已无法真正体会了,这就需要老师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思想如,我最近教学的人教版第九册《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当我与孩子们学到了工人早早地赶来,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农民是摸着黑起床也早早地赶来这部分的内容时,有的学生十分不理解,他们认为:典礼下午三点才开始,工人、农民们虽然心情激动、迫切想参加这次盛典,也没必要这么早来受罪啊此时,我适时地给学生们讲述了解放前,我国的工人农民在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过着的悲惨生活及毛主席领导的革命队伍是怎样推翻反动统治的…通过我的一番深情的讲述,学生们慢慢进入了情境,理解了作者笔下这些人物的行为,同时也理解了他们的感情此时有位学生站起来告诉了我:“老师,我明白了,开国大典对工人、农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那是他们命运的转折点,是中国人的前途和希望!”我听了很欣慰,因为学生已经真正走进了文本,已经开始与人物对话了虽然我花了足足半节课的时间介绍了时代背景,但接下来的教学却异常顺利,通过了朗读教学,学生们对群众队伍爱戴毛主席、信赖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 二、渲染气氛,找准基调 文章不是死物,它是有感情的,或喜悦,或悲伤,或沉痛…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们定调了一篇沉痛的文章,学生们在课堂上嘻嘻哈哈,我们怎能指望他们对文章有多深入地理解呢?像这样的文章,在教学时更需要背景文化的支持了。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恩来总理的资料,教学前我让学生交流并发表看法这样一来 ,周总理的伟大形象已经深深植入学生们的心田此时我再通过讲述,告诉同学们,就是这样的一位总理他离我们远去了,适时地把学生带进了情境同时我还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当时举国上下哀悼总理的场景,并讲述联合国降半旗致哀的事在我的讲述中,在活生生的画面中,我看到学生们落泪了,有几个女生甚至呜呜地哭出声来…学生们的情感被调动了,感情基调找准了,理解起课文来又有何难? 三、推波助澜,升华情感 有些文章,不同年代的人来读,体会就完全不一样了前年在教学《第一场雪》时,我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第一场雪》学生初读时都认为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文章,当成了写景的美文在欣赏,大家都以为作者是因为雪景美、雪的作用大而爱雪,心情才高兴的在学完了全文之后,我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引进了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告诉学生作者写此文时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粮食欠收,人们生活困难此时见到了这么大的雪,作者是希望这场大雪能给庄稼带来丰收,能给人们带来好运…走进了文章的背后学生们的认识得到了提升,他们此刻真正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为何一场常见的大雪在作者的眼中格外美丽了! 在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我又一次把学生们带进了那烽火连天的年代,我告诉了他们红军过草地、爬雪山时的艰辛;告诉了他们“巧渡金沙江”的辉煌、“四渡赤水”的机智、“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在这样的背景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学得津津有味,而且学得轻轻松松。
红军不怕难的革命乐观主义,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学生们已经深有体会了 总之,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文章的背景知识,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在教学中不要照本宣科,大胆地把背景文化引进课堂,一堂精彩的课将与您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