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七言绝句的语言特色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太原秀容(今山西省 忻州市)人曾在遗山读过书,自号遗山山人,世称遗山先 生,是文学史上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一颗巨星遗山论诗力主“天然”,推崇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推崇谢诗“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 五字新”,盛赞他们洗尽铅华、清新自然的诗风在诗歌语 言上,他主张“心声只要传心了”,语言服从、服务于感情 表达的需要,反对刻意雕琢藻饰,斗靡夸多遗山认真实践着自己的诗歌主张,他的七言绝句,妙语 天成,晓畅明晰,意蕴深厚,情韵悠然漫山白白与红红,小树低丛看不供总道楂花香气好, 就中偏爱玉珑松溪童相对采春芽,指似阳坡说种瓜想得 近山营马少,青林深处有人家――《游天坛杂诗十三首》其二、其四北舍南邻独乐声,夹衣晨起觉秋清豆田欲熟朝朝雨, 唤杀双鸠不肯晴 《早起》小桥深竹午风便,一道垂杨带乱蝉山下行人遮日去, 却从茅屋问瓜田树荫环合水萦回,树下行人坐绿苔绝似丛蒙山下路, 眼中唯欠系舟嵬――《纳凉张氏庄二首》“树荫环合水萦回,树下行人坐绿苔”不用任何修辞 手法,也无深奥的典故,信笔直书眼前景物,却给人身临其 境之感再者: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流水。
红粉哭随回鹘马, 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 大船浑载汴京来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 破屋疏烟却数家――《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三首诗采用白描手法,再现蒙军抢人、掠物、烧杀的罪 行,抒写百姓深重的灾难,语言自然而又创新前人所谓元 好问的诗“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确为至评遗山说“诗家圣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唐贤所谓情 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云耳他的七言绝句很多语言平实质 朴,如“短布单衣一幅巾,暂来闲处避红尘低昂自看水中 影,好个山间林下人”(《溪上》 );“不知黄屋不知尧,喧寂 何心计一瓢我是许由初不尔,只将盛酒杖头挑”(《许由掷 瓢图》)和这两首诗一样,他大多数七言绝句,明快质朴、 通俗易懂而又雅致通畅杜仁杰说:“今观遗山文集又别是 一副天生炉鞴,比古人转身处更觉省力不使奇字,新之又 新;不用晦事,深之又深但见其巧,不见其拙,但见其易, 不见其难如梓匠轮舆,各输技能,可谓极天下之工如肥 浓甘脆,叠为,可谓并天下之味”当然,诗人的妙语天成,是以他的千锤百炼为基础的 遗山认为,写文章,一定要“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 只有反复锤炼、反复雕琢,才能使“豪华落尽”,不露痕迹 地表现“天然”“真淳”之情。
他的许多诗,看似平淡无奇, 细咀嚼,就能发现字字句句,精当含蕴,都浸淫着诗人锤炼 之功,如:“春闺残月晓闻莺,信马都门半醉醒官柳青青 莫回首,短长亭是断肠亭”(《出都》)结尾两句,语极自然, 乍看似信口吟出其实,“官柳青青”,暗用王维“渭城朝雨? 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诗意,已见出离别之苦;“短长亭” 既用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诗意,又谐“断肠”, 更写出离别之恨平淡的诗句,既含蕴了前人诗意,又把诗 人那种彷徨不忍出都的心情表现得凄恻动人七绝语言的千锤百炼,还体现在叠词、双声叠韵词、顶 针、对偶的运用,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 和形象性诗歌因此而显现精细、工稳的特点,是诗人提倡 的“追琢”功夫在诗歌创作上的体现元好问七言绝句在句法上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大量运用问句据笔者初略统计,七言绝句使用问句的达 92 首,有 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有前两句构成问句,如:“送君 君去欲何之?暂去还来也不辞”问句在第一句,“共笑诗人 太瘦生,谁从惨淡得经营?”问句在第二句,是一般疑问句; “曲学虚荒小说欺,徘谐怒骂岂诗宜?”问句在第二句,是 反问句大多数在后两句,如“知君圣处功夫到,且道心盲 作么医?”两句构成一个问句;“长安多少貂裘客?偏画书 生着雪中?”问句在第三句;“世上疑谋待君决,可能藏六 便安全?”问句在第四句;“黄金甲第如何限?谁有怡斋致 乐堂?”三、四两句各是一个问句。
有一、二和三、四两句 各有问句,如“白发刘郎老更痴,人间那有后天期?茂陵石 马专相待,种下蟠桃属阿谁?”(《杂著四首》其一)还有四 句一起构成一个设问句,前两句问,后两句答,如:“诗印 高提教外禅,几人针芥得心传?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 一乐天《感兴四首》其二)总之,问句使用非常普遍,非 常灵活或发人深思,引人遐想,别有情趣;或自问自答, 避免平直,曲折有致;或借用反问,增强语气,提高感染力 或说服力问句的使用,使绝句语言疏密有致,富于变化, 寓“追琢”于“自然”之中,藏“锤炼”于“不经意”之处参考文献:[1]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2] 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3] 贺新辉,《元好问诗词研究》,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 年[4] 李正民 董国炎,《辽金元文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 社,1998 年[5] 李正民,《元好问研究论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年[6] 元好问研究会,《元好问研究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7] 中国元好问学会,《纪念元好问 800 年诞辰文集》,山 西人民出版社,1992 年。
[8] 董杰英等,《元好问及辽金元文学研究》,中国国际广 播出版社,1998 年吴照明,男,安徽理工大学社科系副教授,从事大学语 文、中国文化教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