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矩阵式定位模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27KB
约4页
文档ID:209638781
基于矩阵式定位模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_第1页
1/4

基于矩阵式定位模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 摘要:全程和全方位是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两个维度,育人全程性和全方位性的强弱决定了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实效性本文基于矩阵式定位模型,提出了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二维四分模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了不同的培养路径关键词:矩阵式模型,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是对多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所形成的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描述在本质上,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及其体制、生态和运行机制的实践要求大”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思维、整体性理念的实践概括,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多场域运作、多层面影响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理论内核是立德树人,即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高校内部来讲,“大思政”育人格局主要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包括责任分工、指导路径、沟通渠道、协作方式、激励措施,突显为两个特性:首先是育人的全程性全程是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一方面,育人工作覆盖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实现全时段、零遗漏的全程育人闭合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从适应性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教育、生涯教育等方面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度另一方面,育人工作具有视野的全程性,即把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其人生整体发展的高度去把握,着重于思想政治品质的提升,以知、情、意、信、行教育为抓手,构建青年学生未来生活的纽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其次是育人的全方位性全方位是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在空间维度上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协同主体的全方位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校内外、全社会共同参与,高校内部各个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核心机构——校党政领导、党委工作部门以及人事、教务、科研、后勤管理等部门及人员深刻认识“大思政”格局以及自我责任,实现全员育人三是育人方式的全方位性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这要求我们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将课内课外、线下线上、校内校外、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结合起来。

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良好育人格局的形成,取决于全程和全方位两个维度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二维四分模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的全程性作为纵坐标,全方位性作为横坐标,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不同合力(见下图)该模型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性和全方位性形成合力的大小不同,将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协同型,其育人的全程性作用很强,同时育人的全方位性也很强这种育人格局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着良好的表现,同时覆盖面、受益面广,协同性强,是高校追求的目标二是服务型,其育人的全程性较好,但全方位性不够,在全员参与性、育人载体、管理效度等方面还存在欠缺三是管理型,是指高校育人的全方位性较好,但在时间的维度延伸不够,在工作的视野、服务功能的彰显、实现无缝对接等方面还有进步空间四是平台型,其育人的全程性和全方位性都不强,仅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平台,这种类型的育人格局比较少根据不同“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特点,高校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路径首先,针对服务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高校要注重在育人的全方位性上下功夫,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育人主体的协同性,拓展育人的空间维度,向着协同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迈进。

其次,面对管理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高校要注重加强在时间维度上的覆盖,思考校内外育人的每一个环节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视域,实现在校教育与未来教育的无缝对接最后,针对平台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高校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先拓展空间的维度,保底线,再延伸时间的长度,向服务型转变,最后走向协同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思政”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抓好落实,具体来说就要按照岗位分解责任、设立目标和标准,将责任落细、落小、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完善工作责任体系,构建工作联动机制,提高“大思政”格局的育人实效首先,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各单位、层级的差异化,根据其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角色和功能的定位差异,构建工作责任体系,使各部门在空间和时间上各有其位、各安其位、各守其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党委要承担主体责任,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成员要自觉履行“一岗双责”,以高度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纪委强化监督责任,督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落到实处;高校党的宣传、统战、学工等其他工作部门也要负起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责任,协助党委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配合纪委落实监督责任;高校基层党委承担具体实施责任,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思想政治理论课则要承担主渠道责任,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要担负“协同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树立“问题在一线发现,责任在一线落实”的责任观念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建设一支眼界开阔、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我们要高度认识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思政”格局的意义,多方参与,协同推进,切实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一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同心圆”体系大学生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又是这项工作需要紧紧依靠的力量,因此“大思政”格局要始终围绕大学生这一中心建构和展开二是发挥各个系统和体系的功用各地党委和政府负责领导和协调各种力量,由高校党委负责将高校内外各种育人力量整合成大学生学习成长的资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要发挥这个体系中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作用,建立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抓好教师和教材“两个关键点”,努力把有条件的党务工作者培养成学术带头人,把行政系统主要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培养成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三是建立工作责任机制,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与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通过制度落实“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要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