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苗族服饰文献综述.doc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KB
约7页
文档ID:398436932
苗族服饰文献综述.doc_第1页
1/7

苗族服饰苗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南与四川地区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服装与银饰成为苗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所以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苗族历史的回顾苗服形成的历史渊源 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同样也正因为这样,造就了苗服所独具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关于苗服的产生民俗界有多种观点,但是有一点是比较统一的:苗服的产生是多次迁徙与抗争的产物 冯悦在《苗族服饰记在衣上的史诗》做如下描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祖先雄居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这片阔富饶的土地上,然而部落间的战争迫使他们 不得不放弃故土被迫南迁,传说当时姑娘们舍不得故土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她们含着泪用千针万线把那些美丽的动植物绣在自己的衣裙上,带到很远的地 方去并将这种服饰传给她们的后代,今滇黔旁乌蒙山 区的花苗服饰,据说就是对故园山水、田林的记录。

石鑫进在《论述湘西苗女服》中叶对此做了侧面论证“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较小,一律穿刺绣花衣,包赭色绣花帕,配以诸多银饰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分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极大 苗服的地域特点 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另有 湘西型苗族服饰考察资料称百余种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饰用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妇女盛装银饰繁多    川南苗族服饰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

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女装上衣多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以挑花为主,兼用蜡染贵阳、安顺、安龙等地的花溪式女装,其披领酷似一面旗帜,俗称「旗帜服」,花饰也多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在池家涵的《黔西南苗族服饰研究》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阐述苗服图案的艺术特点邓散木在《篆刻学》中说“中国文字,源于象形艺术,衍六书,既尽文字只用,而其结构仍不失艺术之价值,对于今世病其艰于流通,然中国一切艺术,无不基于文字这说明古文字形义纹饰,用于服饰不仅存在且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苗族服饰的传统图案1、几何图案几何形植物有四角花、八角花、树、团花、蔗叶几何纹中运用较多的,还有回字纹、菱形纹及大片由字纹挑花或织花、蜡染的回形纹、菱形纹、锯齿纹组成名花卉2、动物图案苗服图腾图案纹饰中动物的纹饰叶十分丰富,造型更加奇特,特别是在制作过程中独有的工艺手法的运用,使动物图案纹饰变得更加夸张,更显示出其独有的韵味和魅力3、植物图案在苗族植物纹饰中,云波纹饰最常用的一种它不仅是构图的主要配饰,而且是不少苗族支系的主题纹饰。

4、其他图案以上在成雪敏的《湘西苗族服饰图案的现代应用》中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苗族服饰的形式美 一 对称之美   对称 ,又称为匀齐 ,是美学形式美法则之一 ,即在假定的中轴线或中心点的两侧上下配置同型同样的纹样 ,并呈现出形式相同 、分量相等的纹样和色彩 对称式有左右对称 四面对称及多面对称上下对称 对称法则是苗族服饰和银饰在形式上遵遁的基本法则    、 二 对比与统一之美  对比与统一是指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在一起 ,虽然使人产生鲜明强烈的视觉感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 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视觉形象色调的明暗 、 冷暖色彩的饱和与不饱和 ,色相的不同 ,形状的大小粗细 长短 曲直 高矮 凹凸 宽窄 ,方向的垂直水平 倾斜数量的多少 ,排列的疏密 ,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远近 ,形态的虚实黑白 轻重 动静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表现 ,它形象地体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辩证观 。

三 节奏与韵律之美  节奏从自然中来 ,也从生活中来 ,例如自然界中鸟的羽毛 、 兽皮的斑纹 、鱼鳞的排列 、贝壳上的涡旋纹、水的涟漪等都是有节奏感的 ; 韵律是指诗歌 、 音乐中的音律 、 旋律 ,后来泛指一切艺术中具有音乐之美的事物 节奏是韵律的基础 ,韵律是节奏的升华和提高 节奏具有规律性的重复并体现出统一来 ,而韵律具有起伏回旋 、疏密有致 、抑扬顿挫并能体现出变化来 节奏和韵律在苗族服饰 、银饰中得到广泛运用 ,如苗族服饰中的“ 凤戏牡丹 ” 鲤鱼跳龙门 ” 这两个纹样中都有节奏韵律之美 在形体上和结构上的渐大渐小 ,在色彩上的渐强渐弱 、 渐深渐浅等 如牡丹的形象比凤凰的形象稍大一些 ,鲤鱼的形象比龙门的形象突出一些 ; 牡丹的颜色由浓到浅 ,鲤鱼的鳞片色彩不一等等 , 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苗族服饰中所蕴含的节奏与韵律这一形式美法则 ,使人们在欣赏苗族服饰时就会获得如同音乐般的美感 以上观念出自吕怡萱的《简析苗族银饰与服饰所蕴含的形式美》苗服的制作工艺 苗族服饰大致分 1 0 0 多种服饰类型,其中一部分类型只采用刺绣或辅以织锦装饰,另一部分类型则以刺绣、织绵与蜡染并用。

在蜡染的服饰类型中,中支苗族仅有几支,西支苗族较为普遍,东支苗族基本上没有刺绣、织绵在色彩的丰富性、 鲜亮性和材质、工艺变化表现的质感、立体感与图案纹样的丰满等视觉效果及经久耐用性诸方面均胜于蜡染的单调、平板,这也许是苗族服饰普遍喜欢使用刺绣、织绵的原因为了取得悦目的观赏视觉效果,苗族刺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湛的多种刺绣技法与质材的巧妙搭配方法有些技法非常独特,如扁带绣、梗绣、锡片绣、各个服饰类型都有一至二、三种主要的绣法,各种绣法与服饰的质材、纹样变化构成各自的类型和刺绣风格 黔东南凯里一带苗族刺绣针法多达一二十种,基本绣法大致有平绣、锁丝绣、扁带绣、梗边绣、布帖绣、堆绣、锡片绣、打籽绣、挑绣、数纱绣等常用的绣法有些类型的刺绣有时常由几种技法配合在一起, 使图形纹样更具有起伏变化的丰满富丽的视觉效果以上观念出自吕怡萱的《简析苗族银饰与服饰所蕴含的形式美》研究发现及认识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黔东南的苗族服饰保存最为完整比较有代表性,以后将要以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服饰作为研究的重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