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梵文 Dharma pāda ),是从佛经中录出的偈颂集《智度论》(三三)说:这是『佛弟子抄集要偈』;十二分教中,属于优陀那 (Udāna)参俱舍论一)宋译的法句,题作「法集要颂」,即是法优陀那的义译 法句经一切有部的传说:『佛示现涅槃后, 大德法救( Dharmatrāta )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婆娑论一);即指法句而说然依吴支谦(公元二三〇顷作)的法句偈序说:『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故曰法句』法救为公元前一世纪人,他应该是纂集者从五部沙门的各集法句而说,大抵先有名为法句的偈颂集,等到部派分流,各部又各有增编、改编但既然都是从佛经中集出,也就不致因再编而损减了价值 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纪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来传诵的佛祖法句,编集出新的《法句经》,从〈无常品〉到〈梵志品〉,共计三十三品《大毘婆沙论》说:佛示现涅槃后,大德法救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225年,维只难、竺将炎等人译出此初本后来,竺将炎又带来13品,补成39品752偈(偈数算法不同,或算作757偈、758偈、759偈),此即《法句偈》39品本(后期集本),于225年顷,维只难、竺将炎等人译出,从〈无常品〉到〈吉祥品〉共计三十九品,为《法句经》混合本。
383年,竺佛念译出法救编的《出曜经=法句录》,内含约825-862偈,从〈无常品〉到〈梵志品〉,共计三十三品,此即《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并有法句偈颂之譬喻/因缘,以及对偈颂略作注释 法句,或译法迹法,是佛弟子所行与所证的迹,是形迹,足迹依足迹去寻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义,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圆满的诠表意义,即为句(此如中国所说的「筌蹄」)释尊的教说,不外乎「法说、义说」略集诠法诠义的要偈,即名为「法句」、「义句」与法句相对的「义句」,见于法藏部的四分律──三九、五四 这与我国旧译的「义足经」( Arthapada )相合在其它的学派中,称为「义品」( Arthavarga )释尊的时代,亿耳( Sona Kotikarna )于佛前诵义品;古典的杂阿含经,说到『诵说法句』,这类法义的要集,释尊住世的时代,已经存在,实是最古的成文佛典支谦序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意义深长而切要,偈颂又便于读诵一直到现在,锡兰等处,还是以《法句经》为初学者入门书其实,这不但是「始进者之鸿渐」,还是「深入者之奥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