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的苗种繁育棘胸蛙又称石蛙、石鸡,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是一种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山区的大型特 种稀有蛙,最大个体可以达750 克棘胸蛙除食用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一、 棘胸蛙的生物学特性(一) 形态特征 棘胸蛙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疣状物,多成行排列而不规则头、躯干、四肢的背面及体侧布 满小圆疣,以体侧最明显头扁而宽,吻端圆,吻棱不显;鼻孔位于吻与眼之间;眼间距小于鼻间距;两眼后端有横 臵的肤沟,颞褶极显着;背部涂棕色,两眼间有一黑横纹,上下唇边缘有黑纵纹雄蛙有一对咽侧内声囊胸部满布 分散的大刺疣;前肢粗壮,指端膨大成圆球形,指侧有厚缘膜;关节下瘤及掌突均发达,第一指基部粗大,内侧三指 均有黑刺雌蛙胸部无刺,背面有分散的圆疣棘胸蛙后肢肥硕,胫趾关节前伸可达眼部,跗褶明显;趾间全蹼,第 一、五趾的游离缘有膜;关节下瘤发达;内耳突发达,无外耳突二) 生活习性 棘胸蛙常喜栖息于深山老林的山涧和溪沟的源流处,尤喜栖居在悬岩底的清水潭以及有瀑水倾 泻而下的小水潭,或有水流动、清晰见底的山间溪流中棘胸蛙畏光怕声,后肢粗壮,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可达1 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灌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
但其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洞穴周围20 —30 米,夜深时,返回洞穴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砂砾和石头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 蛇、鼠等敌害或人,迅速退回洞内,或潜入水底棘胸蛙对气温、水温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在闷热、干躁、气压较低 的夜晚,或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纷纷出洞,向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跃,并且伴有低沉而雄壮的鸣叫声棘胸蛙的活动 强弱与其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水温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水温18-28€活动、摄食正常水温超过30^则会出 现夏眠,水温超过36€则活动异常,甚至出现死亡秋末水温低于15€,开始冬眠,不动不食,双目紧闭,藏于洞内 以避不良环境冬眠时,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的新陈代谢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 前后水温(在15€以上)陆续复苏,冬眠期约100多天冬眠期间,若天气睛暖,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蛙伏在 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棘胸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穴中三) 摄食习性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以自身的卵黄囊为营养;当卵黄囊消耗后,以浮游生物、轮虫、纤毛虫 草履虫、苔鲜、植物碎屑为食人工饲养时,可投喂一些高蛋白的饲料,如蛋黄、豆浆及鱼粉等。
幼蛙的食谱较广, 以食昆虫为主,兼食蚯蚓、螺蚌幼体、小鱼小虾及其它小型动物有时也少量摄食一些植物的嫩叶花果种子棘胸蛙 的视力较差,只能食活饵,当发现食物目标时,就猛然跳起,直扑食物对象摄住食物,并迅速卷入口中捕食多在傍 晚和夜间进行人工喂养时,经过驯化可摄人工颗粒饲料四) 繁殖习性 棘胸蛙雌雄很易从外形上区分:雄蛙个体较大,前肢粗壮,胸部有大黑刺,内掌突有婚垫及大 黑刺,有咽侧声囊孔;雌蛙个体较小,前肢较细,胸部无大黑刺,无婚垫,无咽侧声囊孔,繁殖季节腹部饱满、柔软 其性成熟为 2 龄繁殖季节为4-9月, 5-7月为繁殖盛期棘胸蛙为1 年多次产卵类型群体产卵一年分三批,第一 批在 4月下旬;第二批为 5 月底至 6 月初;第三批为 7月上旬至 8 月其产卵量与个体大小、水温及性腺发育状况而 有差异棘胸蛙的交配一般在晚上进行,交配前,雄蛙发出“呱呱”的求偶声吸引雌蛙雌蛙听到叫声则在水中徘徊 有时发出“卡”的应和声,寻求拥抱抱对时,雄蛙骑伏在雌蛙背上,并用其前肢紧抱,精、卵同时产出体外行体外 授精二、 棘胸蛙的人工繁殖(一) 人工繁殖场的建造 1、亲蛙池的建造:亲蛙池面积以 300-400 平方米为宜。
水面过小,则水温、水质变 化激烈,影响亲蛙的正常发育;水面过大,则管理不方便池深1.2-1.5 米,能蓄水 1m 左右池底应有少量软泥和 水生植物池堤坡比1:2.5池的周围或中间应留有一定的陆地,以供亲蛙栖息、摄食,水、陆面积比以1:1 为佳 陆地应种植草木、蔬菜等,池内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水葫芦等,便于亲蛙的隐蔽 和栖息 2、 产卵池的建造:产卵池面积较小,一般5 0-6 0 平方米,水深40-50 厘米浅水区的面积占水面1/3 左 右,以利亲蛙产卵,池内应移植一些水草,供亲蛙栖息,附着蛙卵 3、孵化池的建造及孵化箱的缝制:孵化池以专 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面积1-2 平方米,可数个连接,以便按不同的产卵期分批孵化池用砖砌,表面用水泥抹光 池壁高 60 厘米,池底高出排水沟10 厘米位臵尽量靠近亲蛙池、产卵池和蝌蚪池,以便转池注水口与排水口相对 成直线,排水口用弯管自池底导出孵化池上方设雨棚以遮荫挡雨蛙卵孵化还可用孵化箱孵化箱可用40-60目的 筛绢布或棉纱布缝制孵化箱为敞口型,底面积1-2 平方米,箱体高 60 厘米,固定在木框架或用竹竿漂浮在水池中 即可。
4、 蝌蚪池的建造:蝌蚪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壁土质池饲养初期,以水泥壁土质池饲养效果好,一方 面池水较清,池水不浑浊;另一方面蝌蚪可以吸附在池壁上休息但水泥池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在蝌蚪变化为幼蛙时 登陆不便解决的办法是:在池中搁臵一些木板、竹帘,以供幼蛙登陆水泥池面积一般为 2-4 平方米,池深50 厘 米,有排灌水孔,并留有陆地若用土池培育蝌蚪,面积宜大些,一般为10-20 平方米,水深40-50 厘米,在池的 沿岸应搭遮荫棚,或种植瓜果遮荫二) 人工繁殖技术 1、亲蛙的选择 选作人工繁殖的亲蛙,无论雌雄,一般要求2 龄以上,体重300 克以上 个体小的亲蛙精子和卵子含量少,质量差,受精率也低成熟的雌蛙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富有弹性,用手 轻轻触其腹部,可感到成熟的卵粒雄蛙喉部黄斑明显,鸣叫高昴雌雄亲蛙均无病无伤,精力旺盛 2、亲蛙的运 输 亲蛙运输宜在春、秋两季进行,夏季高温酷暑,冬季严寒冰冻,均不宜运输运输容器可用木箱或塑料箱其高度 约 10 厘米,大小以便于搬运为准装箱时,箱底先垫铺一层水草亲蛙装入小纱布袋中,每袋装 1 只,然后放入箱中 每袋之间也用水草隔开装满后再铺一层水草,最后将箱子叠起盖严。
运输途中每隔3-4 小时洒水一次,保持蛙体湿 润,这样可运5-6天需要注意的是:亲蛙在起运之前,要先停食2-3 天,以减少运输途中排泄粪便和感染疾病 另外,运输途中尽量减少震动,以免亲蛙受伤 3、亲蛙的饲养管理 (1)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亲蛙个体大,需要一 个宽松的环境,如果放养密度过大,亲蛙在池内相互干扰,争食争地盘,影响其正常发育,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2 只, 雌雄为1:1或2:1,雄蛙过多,不仅与雌蛙争食争场所 ,而且易引起相互撕杀受伤,影响正常发育 (2)饲养管 理在亲蛙下池前10天左右,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池消毒亲蛙下池时用2%o的食盐水浸泡15 - 20分钟,再下池 亲蛙下池后,开始由于环境改变,很少出来活动,稍有声响即潜入水中 4-5 天后即可活动摄食亲蛙的饲料要求达 一定的蛋白质含量,以亲蛙积累营养物质,促进其性腺发育成熟在日常饲养中注意加入一定的肉骨粉和蛋氨酸,以 增加怀卵量和精子活力高脂肪、高热量的饲料少喂,以免亲蛙脂肪积累过量而导致难产最好投喂一些鲜活饵料, 如蚯吲、小鱼、虾、螺蚌肉等越冬后的亲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6%,产卵后1-2月,投喂量为体重的8-10% 每天上午9时和下午4时定点投喂。
3) 投喂方法 一般在池边设食台,其底部用密网、窗纱布或编织袋,钉在木框 或竹框架上,浮于水面,使食台内保持3 厘米左右的水深,将活食投放于其内,让亲蛙自由摄食,膨化颗粒饲料也可 投放在食台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活饵死亡发臭或饲料变质,均应及时清除 4、 人工催产(1) 催产药物、剂量 及药液配制:用于亲蛙催产的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剂量为每千克亲蛙用3-5毫克或 800-1000国际单位;促 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剂量为每千克亲蛙用 20-25 微克;其它蛙类的脑垂体,剂量为每千克亲蛙用 6-8 个雄蛙 剂量减半也可用高效催产合剂、混合激素等配制药液时,先称欲催产的亲蛙总体重,根据不同药物剂量,计算出 用药量;再根据每只蛙注射1 毫升- 2 毫升的份量计算出注射用生理水的用量,将药物溶解于水中2)注射的部位和 方法当水温达20^以上,雄蛙鸣叫频繁,雌蛙腹部膨大时,即可催产注射部位有腿部肌肉或腹部皮下肌肉注射 时,注射器与蛙体成450 角进针 1.5 厘米;皮下注射时,用镊子夹起腹部皮肤,按水平方向进针2 厘米;退针时轻轻 按摩针孔,以防药液外溢注射后应静放片刻,然后雌雄按1:1 配比放入产卵池, 6-8小时后,雄蛙叫声高昴,开始 追逐拥抱雌蛙,即产卵受精。
若超过10小时还未见抱对,需注射第二针,剂量为第一针的80% 5.人工授精 亲蛙注 射催产剂4—5小时后,即可见雌雄亲蛙互相追逐、拥抱,这时左手抓住蛙,右手顺着泄殖腔方向挤压雌蛙腹部,将卵 子从泄殖孔挤入脸盆内,另一人解剖雄蛙,取出精巢并切碎,加入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拌匀制成精子悬液,泼洒在卵子 上,用羽毛搅拌 1-2 分钟,使精卵充分混合接触,然后将受精卵移入孵化池或孵化箱内孵化 6.受精蛙卵的人工孵 化(1) 孵化前的准备 孵化蛙卵的设备大小由受精卵的数量多少而定,一般 50—60 厘米深的水体,每平方米可放受 精卵5 0 0 0—6 0 0 0粒,水泥池、水缸、瓷盆、木盆、水族箱、鱼苗网箱等均可作为孵化工具,其中以水泥池和鱼苗网箱 的孵化效果最好使用前,孵化工具须用 1%的高锰酸钾液浸泡5—6天 ,然后注入清水,保持水深30—40厘米,用 洗净消毒后的水花生等水草均匀地捕在水中,以不露出水面为好,用以支撑卵块,防止下沉,然后将受精卵块轻巧移 放在水草上并漂浮水面2)孵化的环境条件:蛙卵的孵化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适宜能提高受精卵的孵化 率a.水温是蛙卵孵化的主要条件之一,棘胸蛙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1T,最适水温为25 —3LC,水温高于35€ 或低于15C,就会出现死亡。
水温为30C,胚胎发育到鳃盖完成期需134小时,25C时需188小时,孵化期间要注意 水温的剧烈变化b.孵化用水的pH值范围为6 — 8.6,但以7 — 7.5最好c.孵化用水含盐度0.2 %时,对胚胎发育无不 良影响,但盐度超过0.3 %时就会出现畸形,盐度达1 %时,胚胎停止发育d.蛙卵孵化用水的含氧量要求4毫克/升以上, 低于 3 毫克/升,则会影响胚胎发育,低于 2 毫克/升,胚胎因缺氧而死亡因此,最好采用流水孵化,以不冲动蛙卵为度; 采用静水孵化,应经常换水,每天至少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4左右,以确保水含氧充足和水温稳定e.孵化用水铁质及 其他金属离子的含量不得超过饮用水标准,否则会降低孵化率f.孵化用水忌接触农药,化肥孵化要求保持稳定的水 位,一般30厘米为宜过浅,则水温变化大;过深,则沉入底部的蛙卵则受影响3)孵化管理:a.防晒防雨孵化 最好在室内进行,室外孵化时,要在孵化工具上方搭凉棚,既可防太阳曝晒,又可以防止暴雨击散卵块,沉入水底,影响孵 化率b.防止受精卵密集成团若蛙产卵不慎或采卵操作不慎使卵块粘成一团,则团块内层的卵粒因缺氧而坏死,并易 霉发水霉,败坏水质,大大影响孵化率。
卵团大太,应将其分小,使之单层排列,或用水草拨动卵块,使其疏散操作时动 作要轻,带水分离c.防止水质恶化未受精卵和坏死卵呈灰白色,腐败分解会产生有机酸污染水质,使正常受精卵 发育受阻,降低孵化率为此,必须及时用纱布制成捞海把坏卵捞出腐败的水草等杂物也应及时清除d.防止敌害 孵化用水需经40 目的筛绢过滤后方可使用万一水中混入剑水蚤、小杂鱼等敌害吞食蛙卵和小蝌蚪时,可向池中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