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读书汇报: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理论

ji****en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35.43MB
约93页
文档ID:115632407
读书汇报: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理论_第1页
1/93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与 结构主义人类学 汇报人:余某某 时间:2016年5月29日 忧郁的热带 野性的思维 图腾制度 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灭 结构人类学 列维·斯特劳斯(1908-2009) • 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 • 1932年从索邦大学毕业拿到哲学和法学学位; • 1934年第一次阅读了专业文化人类学的书——罗维《初民社会》,开始转向对人类学的研 究; • 1935年加入创立巴西圣保罗大学的一项法国教育计划(在这里,开始了对人类学的兴趣, 并进行了田野工作); • 1936年,在《美洲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人类学论文《波洛洛印第安人社会组织研 究》; • 1938年进行了一次长期的探险,体现在《忧郁的热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纽约期间,与他人交流并写作; →这些经历对他最重要的影响是:他感到人类社会的不同经验背后存在着 一种基本的一致性,而且人类的思维在各方面也是基本相同的 • 1949年出版《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 • 1955年出版《忧郁的热带》; • 1958年出版《结构人类学》(第一卷),第二卷在1973年出版; • 1959年成为著名的法兰西学院的一员,在那里教书到1982年,那些课程成了他的 结构人类学观点的试验田; • 1962年出版《野性的思维》; • 1962年出版《图腾制度》; • 他关于神话本质的里程碑式的研究,促成他的神话系列四卷书的出版:《生食与 熟食》(1969年)、《从蜂蜜到灰烬》(1973年)、《餐桌礼仪的起源》(1978 年)、《赤裸的人》(1981年)。

• 退休之后,他继续写作,著有《遥远的目光》(1985年)、《嫉妒的陶工》( 1988年),以及以《巴西的遗产》(1955年)为名出版了他的人类学调查照片 集他还写了一本谈论艺术、文学和音乐的论文集《看、听、读》(1997年) →在这些作品中,人类学视野都框定了他的个人见解,体现了惊人的创造力和分析 能力,而且这些作品逻辑结构复杂,令人阅读起来很吃力 一、介绍《忧郁的热带》 二、介绍《野性的思维》 三、介绍《图腾制度》 四、介绍《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灭》 五、介绍《结构人类学》 六、总结: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理论 一、《忧郁的热带》 第 一 部 结 束 旅 行 第二部 行脚小注 第三部 新世界 第四部 地球及其居民 第五部 卡都卫欧族 第 六 部 波 洛 洛 族 第 七 部 南 比 克 瓦 拉 族 第八部 吐比卡瓦希普族 第九部 归返 (一)内容与结构 1、内容 这本书诞生于二战以后,但其所描述的旅程则是二战之前斯特劳斯多年 的田野工作的一个侧面是作者回溯二战之前他本人在南美,主要是巴西原 始的热带雨林的人类学考察旅行的散记与感悟它是一种对旅途所见所闻的 不厌其烦、充满文化观察与科学分析同时又处处带有文学色彩和思想感受的 记载,将对一些原始热带雨林土著部落社会文化制度的考察以及对人类文明 的深刻反思巧妙地融汇在一起。

2、结构 • 全书共九个部分,又可根据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 第一大部分是对与考察有关的旅行的不厌其烦的介绍这些章节中旅行的过程并不 是很明晰,但是对旅行的文化解剖却很透彻这也难怪,如果没有旅行,就没有文 化间的跨越和碰撞,以及超越自身文化的感受和视野 • 第二大部分是对几个南美土著民族的人类学考察和描述,这里也不是完整的介绍考 察涉及的民族,而是夹叙夹议,是结合具体的对象对文化的随笔与讨论尽管这里 给人的都是一些文化的碎片,但是掩卷而思,文化的特性、要素甚至是结构等方面 也会有相当的收获 • 第三大部分即第九部分归返,主要是一些关于人类文化和理性的思考结构主义大 师列维·斯特劳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对整体的结构从不着墨,但却让许多在常人 看来毫无意义、无足轻重的东西———比如出发之前繁琐的准备、如何以法国人的 身份使巴西人感到警惕而得以很快离境,如何用枪支、药品与食物换取土著特有的 物品等等均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和象征 • 第一部分是对与考察有关的旅行的不厌其烦的介绍,其中: • 第一章结束旅行,主要讲叙作者对于以往旅行厌恶与憎恨的感受,然而现在又 不得不开始新的旅行; • 第二章行脚小注,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是关于旅行准备与初期行程中一些琐 事的记录; • 第三章新世界,描述初到南美的感受; • 第四章地球及其居民,是对印度等其他地方人民与文化的回忆与比较。

• 需要交代的是,这些章节中旅行的过程并不是很明晰,但是对旅行的文化解剖 却很透彻 这也难怪,如果没有旅行,就没有文化间的跨越和碰撞,以及超 越己文化的感受和视野 •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是对几个南美土著民族的人类学考察和描述: • 第五章卡都卫欧族; • 第六章波洛洛族; • 第七章南比克拉瓦拉族; • 第八章吐比克瓦希普族 • 这里也不是完整的介绍考察涉及的民族,而是夹叙夹议,是结合具体的对象对文化的 随笔与讨论 尽管这里给人的都是一些文化的碎片,但是掩卷而思,文化的特性、 要 素甚至是结构等方面也会有相当的收获 • 第三大部分即第九章归返,主要是一些关于人类文化和理性的思考,在我看来,也是本 书和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的最精彩处之一 (二) 进入部落 上几张图 感受下 1、 卡都卫欧族 • 作者第一次接触原住民 • 尝试“可洛”(koro) • 木偶 人偶 宗教衰退 处理神圣与世俗的关系 • 贵族展示阶级地位的方法是在身体绘图,或是刺青图案,后者 类似贵族的家徽 • 这是一个对我们视之为自然的感情相当厌恶的社会堕胎和杀 婴 靠收养而非靠生殖 战士出征的主要目的之一即是抢别人的 小孩 身体装饰画 他们的脸,有时候全身都覆盖 一层不对称的藤蔓图, 中间穿插着精细的几何图形。

这种风格和欧洲扑克牌很接近 身体装饰画 为一个女孩做的青春庆宴 • 脸画风格与欧洲扑克牌对比,有其共性: • 即“它必须是两个对立的伙伴之间可用来做对话或对决之用的事物;它 还必须是和其他的牌之间有关系,成为一副牌中的一张这种复杂性要 求那张牌必须达成下述任务:从功能的观点去看必须对称,从牌担任的 角色去看必须不对称 • 目的:首先,脸部绘画使个人具有人的尊严;他们保证了由自然向文化 的过渡,由愚蠢的野兽变成文明的人类其次,由于图案依阶级而有风 格与设计的差异,便表达一个复杂的社会里面地位的区别这就是说这 些图案有社会学的功能 2、 波洛洛族 • 村落布局:家居房屋围绕男人会所圈成圆圈来建造,这样的村落格局在 其社会与宗教生活中占很重要地位,可证实他们的神话传说,以这种方 式来提醒自己 • 半族制度(N-却拉 S-图加垒):决定婚姻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两个半族之间既相互合作,也相互竞争(E 上江人 w 下江人)以此分 割房子 继嗣亚群(以女系为认定准绳)、红色家族、黑色家族三等级, 各个氏族地位不平等,村长永远选自却拉半族中的一个特定的氏族,村 长称号由女系传袭,也就是由母舅传给外甥。

经济财富、职业分化、例 外酋长、氏族的神话又带来技术上的特权,这些技术上的特权是波洛洛 文化中最奇怪的特性之一 • 以上所讲的所有特权(值得顺便一提的是,它们是可讲价还价的)都受 到氏族很强烈的保护,不容他人侵犯一个氏族去盗用另一氏族的特 权,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会引发残杀 • 波洛洛人物质财产的特性是简单与难得见到的完美制作相结合 • 他们每日使用的物件都极为简单平淡,与此成强烈对比的是他们的服 饰他们把所有的财富和想象力都用在服饰的附件上面 • 已婚女人不能进入男人会所,未婚女人不得走进自愿 求婚 在这个看起来特别喜欢把一切复杂化的社会里面,每一氏族又区分成三群,上、 中、下三群,在那些规定各个亚氏族的种种规则条例之外,再加上一条,上级的人必 须娶上级的人,下级的人必须与下级的人结婚;换句话说,在兄弟机构的假象底下, 波洛洛村落归根结底可以看做是分成三个族群,每个族群均内婚三个社会不知不觉 之中会永远分开、各自孤立,每个社会都关闭在一种自傲感之中,而那自傲感却连自 己本身都不太明白,都用一些制度上的烟幕遮盖起来,结果是每个社会都变成这些设 计的无意识的牺牲,这些设计的目的为何也不为其所知,无从发现。

波洛洛人在他们 的体系上面戴上那么一顶假装冒充死者的高冠是徒劳无功的:他们的努力,不可能比 别的社会更成功;一个社会对于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关系,所发展出来的意象,最后追 究起来,仍然只是在宗教思想的层面上,企图掩饰、美化或正义化存在于生者与生者 之间的实际现实关系;想否认这项事实的一切努力,终归是不会成功的 3、 南比克拉瓦族 • 物质文化如此落后,像石器时代的遗民,与波洛洛族的宫殿式建筑比起来 生活如此简陋,不论男女不穿衣服,在物质与体质上都与相近部族不一 样把人名的使用视为禁忌 • 家庭生活:男人出去打猎,女人留在营地煮东西,留在营地的男人担任编 篮子工作,有时帮忙做些家事,游走不定的生计方式物质环境的匮乏导致 孩子少,对孩子极为喜爱,父亲负责把传统神话讲给孩子听孩子的娱乐 活动:打架,相互恶作剧迁移时,除了能自己走路的动物外,其他家畜 和家当一样背着走 • 夫妻关系的基本性质:已婚夫妇形成一个重要的基本的心理单元和经济单 元 • 狩猎与种植是男人的工作,采集食物是女人的工作(主要来源却被认为一种次 要劳动),同样,女人被认为是一个亲爱的可贵的但次等的所有物,男人对女 人的暧昧态度以及妇女群体中也以同样暧昧的对等态度,存在融洽的气氛。

• 哲学性及宗教性的想法与活动:生存的两个极端(1)定居的农业生活,建造房屋 种植农作物的男性经济活动;(2)旅居不定的时期 女性 两种生活方式有不同的 态度 • 男人死后灵魂显现在美洲狮上(再生转世)农业活动的恒久性,女人和孩子灵 魂飘在空中,永远消失无痕,游走不定把妇女排除在最神圣的仪式之外(在农作 季节开始时举行) • 两个族群(沙班内和塔伦跌)的成年男人都互叫对方族群的女子为姊妹,而妇 女在和对方族群男子讲话时则称呼兄弟, 姑舅表的姻亲联系 • 社会结构变动性相当高,一个群体在特定时间内的稳定程度,都视其酋长维持 秩序和改进自己地位的能力而定 • 酋长 政治权利不世袭,不具备任何强制力,大众的意见,特权就是打仗的时 候走在最前线有时是医者、巫师,但巫术性技能是次要的权力来源:个人 声望,能力,慷慨(物质,临机应变 善于想办法)把一个群体的各种活动与 各种需要,与季节性的潜能全部联系在一起 4、 吐比卡瓦希普族 • 房屋形状 正方形 长方形 屋顶双层 • 不使用烟草 • 卡后因仪式(处女的唾液发酵包谷) • 不把名字视为秘密每个人都有2到4个名字 • 酋长独占整个群体中的所有女人 大太太跟随丈夫工作,其他太太负责家 庭杂务 • 酋长 具有一种无法控制的脾气,进入昏迷状态 神灵附体 • 弟承寡嫂制 兄弟共妻的一妻多夫制来弥补妇女分配不公平 • 酋长功能 酋长永远快乐 依照男性嗣来世袭 职责之一举行宴会 (三) 反思 1、整体分析本书 •《忧郁的热带》可以说是一本自传性的人类学作品。

作者以他的探险经历为主线,描绘了一个被他 称为“新世界”的热带自我反思”是本书的主题它对欧洲文化体系的深刻反醒,对殖民主义 的批判,对待异域文化的公正态度,猛烈抨击了古典进化论学派的“欧洲中心主义”观点,在人类 学研究态度的转变上起到了非凡作用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它在发现一种跨越文化、超越历史的 ‘语言’,并在发现一种方法的过程中分解了‘自我’ •这种探索实质上是以隐喻的方式描绘了世界的形式它所揭示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命运、没有最终目 标、只有残迹的世界某些特权社会所欣赏的历史意识在这里根本没有市场的确,这部抒情 的、辛辣的、谜一样的作品不屑于依靠一些片段与残迹徒劳地重新创造一种已经消失的地方色彩; 这是一部为所有游记敲晌丧钟的游记;这部书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本关于它自己文化的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