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部县地膜玉米金针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窦光明(甘肃省迭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迭部 743300)Reference:在总结迭部县地膜玉米田金针虫发生规律的同时,提出了农业、人工、化学等防治措施Keys:地膜玉米;金针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随着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的普及改变了近地面的环境条件,以金针虫为主的以往非主要性、偶发性害虫,近年迅速成为迭部县玉米生产中主要性、常发性害虫,一方面群众对该虫防治知识掌握少,另一方面该虫基本常年在地下且覆盖在地膜内,防治存在一定困难,故造成玉米缺苗断垄而导致大面积减产,影响了农民种植地膜玉米的积极性现将地膜玉米金针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1 形态特征经调查分类,迭部县已确知的金针虫有2种,分别是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以沟金针虫种群数量为多,约占全部种群数量的65%以上1.1 沟金针虫成虫体长14~18mm、宽3.5~5mm,雌成虫略宽于雄成虫,浓紫色,密被黄色细毛;头扁,有三角形凹陷泽;触角黑色,雌虫锯齿形,雄虫丝状;雄虫鞘翅长约头胸部的5倍,雌虫鞘翅长约前胸的2倍;前胸背板半球形隆起,宽大于长;雄虫飞翔力强,雌虫不会飞老龄幼虫体长约20~30mm,金黄色,体形宽而略扁平,体节宽大于长。
1.2 细胸金针虫成虫体长约8~9mm、宽约2.5mm,暗褐色密被灰色短毛,有光泽;足触角红褐色;前胸背板略圆形,长大于宽;鞘翅长约前胸的2倍老龄幼虫体长约23mm,淡黄色圆筒形,有光泽2 发生规律1)迭部县幼虫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由土壤深层上升至土表为害,4月中、下旬正是地膜玉米出苗期,是为害盛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有下潜行为,减轻为害,9月中、下旬又上升为害2~3周时间后下潜至20~40cm土层越冬2)成虫老熟幼虫6月上旬在[来自www.lW5U.coM]20~40cm土层化蛹,6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40天羽化期后至来年4月上旬一直蛰居在土室中,4月中旬后取食、产卵,卵散产于地表针虫会下潜,会减轻危害,但细胸金针虫耐低温,早春活动早,进入越冬期晚,故较其它种类金针虫为害期长3)土壤湿度两种金针虫虽然对土壤湿度的要求不尽相同,但通常干旱时为害减轻,多湿时为害加重,尤其地膜覆盖玉米以细胸金针虫危害突出3 防治措施按照地下害虫防治的“三查三定”原则,即查密度、查种类、查分布层次、定防治面积、定防治时间、定防治方法,依虫情,因时因地合理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做到“地下害虫地上治、苗期害虫苗前治、各种虫态区分治、田里田外结合防治”,其理论防治指标即防治密度为45 000头/km。
3.1 农业防治1)实行精耕细作或适当增加耕翻次数,该措施能大量破坏土壤中的蛹室及蜇后成虫的土室幼虫,造成直接高温日晒死亡,还可使幼虫遭受机械损伤2)采取深翻或加强立土晒垡措施深翻或立土晒垡能将不同深度的蛹、幼虫、成虫翻至地表,使其遭受天敌捕食和不良环境的影响,增加死亡率3)远离荒地或新开垦地由于荒地杂草多、饲料充足,农事耕作影响小,既利于金针虫的生长发育,又利于其顺利完成生活史,虫口基数大、为害重同样,新开垦地虫口基数也大[来自WW],应尽量远离而生产4)合理轮作,实行复播或间作套种针对金针虫在土壤内为害的习性,采取直根系作物,有灌溉条件的还可进行水旱地轮作实行复播或间作套种措施增加土壤耕翻次数,减少幼虫为害时间5)合理施肥金针虫幼虫对未腐熟的新鲜有机肥或饼肥具有趋性,故施用农家肥要充分腐熟,以减轻为害,且腐熟能改善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幼苗生长强壮,增强抗虫能力;还可施用某些具有熏蒸、驱避作用的化学肥料,如碳酸氢铵、腐植酸铵、氨水、氨化过磷酸钙等,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6)调节播种量,随着种子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发展,单粒播种已成趋势,在金针虫为害严重的田块,适当进行双籽点播或继续实行育苗移栽的办法进行移植补苗,有利于保全苗数,防止减产。
3.2 人工诱杀防治金针虫成虫对萎蔫的鲜草堆(直径30cm、厚10cm)有趋性,喜欢栖息在草堆下,利用此趋性,田间适当位置放置一定数量的草堆,在成虫羽化期的40天内,即6月上、中旬至7月中、下旬可进行人工诱杀防治3.3 化学防治1)药剂拌种,现在销售的玉米种子基本全部由生产企业进行了种子药剂包衣处理,做药剂处理的,播前实行拌种一般常用拌种剂有25%对硫磷微胶囊缓释剂、50%辛硫磷乳油、25%辛硫磷微胶囊缓释剂、20%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等,严格按说明或要求精量拌种,使种子着药均匀,充分晒干后尽快播种2)土壤处理用50%辛硫磷乳油、25%辛硫磷微胶囊缓释剂、50%辛硫磷乳油、20%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细土、细沙或筛过的细炉渣等制成5%毒土、毒沙颗粒剂,结合播种进行沟施、穴施3)药液灌根,用50%辛硫磷乳油对水制成2 000~3 000倍毒水,在幼苗根部进行药液灌根Reference[1] 董双应.通渭县地膜玉米金针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14):19-20.[2] 董本春,李晓光,王晓蔷.玉米金针虫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543-8544.[3] 潘涛,马惠萍.细胸金针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06,(8):29-30.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