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节地球公的地理意义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4.50KB
约10页
文档ID:468704340
第三节地球公的地理意义_第1页
1/10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二)能力目标通过用多媒体和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现象,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三)德育目标用宇宙的观点看地球,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公转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三、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地球仪等五、授课类型: 授新课(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入:和地球自转一样,地球公转也是地球的一种运动,而且这两种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地球运动是两种运动的叠加一、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3.地球公转速度(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3)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同样道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超过南半球,所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此外,地球公转速度也有影响作用,地球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很快,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①地球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因此,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们之间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ˊ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而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23º26´N23º26´S0º2、黄道与地球的交点:太阳直射点。

此交点位于最北是夏至,最南为冬至,位于赤道为春秋分3.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板书设计: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1. 方向2. 速度3. 周期4. 轨道二.黄赤交角 1.含义和角度 2.影响作业布置: 本节学案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二分二至的形成和规律二)能力目标理解二分二至的形成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相应位置三)德育目标关心身边事物的规律,并可以解释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分二至的形成和规律三、教学方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地球仪,地图册等五、授课类型: 授新课(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太阳直射点在地表是在不断地运动的,什么叫太阳直射点,如何判断太阳直射点,以及它的运动有何规律?所谓太阳直射点就是被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如果结合图来判断的话,如下图所示:应该为: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光线的延长线过地心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地球公转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和变化来分析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及其规律那么,先分析每年的二分二至地球位于太阳的什么位置呢?(图1.22中的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以桌面演示说明,地轴南北端距离太阳的远近正因为在地球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所以就导致了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是不同的。

太阳的直射点(用投影片解释),演示,讲两分两至(黑板上手绘) N S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我们把它叫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个回归运动的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也称作1回归年板书:365日5时48分46秒(1回归年)都是一年,为什么1回归年<1恒星年呢?1恒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3600的时间,1回归年是从春分到春分或者夏至到夏至的时间,而这个时间里,地球还没有围绕太阳公转3600,而是<3600,为什么呢?以春分为例,每年春分点会向西移动一个小小的角度(59ˊ)(以投影片9解释),因而从春分到第二年的春分,地球不需要公转3600就达到了,因而1回归年<1恒星年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太阳公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的影响,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做来回的回归运动,这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回归线之间回归线的度数是由黄赤交角大小决定的作出上图:直射点移动方向为:D-A-B-C-第二年D其中直射点在A点时,北半球为夏至日,6月22日左右直射点在C点时,北半球为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直射点在B、D点时,北半球为春、秋分日,3月21日和9月23日左右。

除两至日外,回归线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所以确定日期时必须明确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比较多,因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使得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运动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导致了地球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补充:二分二至图的判断——“两心相连法”板书设计:三. 太阳直射点1. 含义2. 运动原因3. 运动规律四. 二分二至1. 节气、位置、日期2. 对应的直射点的位置——直射点移动相关习题练习作业布置:本节学案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H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的划分形成(二)能力目标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现象,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三)德育目标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三、教学方法读图法,演示法等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地球仪,地图册等五、授课类型: 授新课(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运动的规律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3)四季更替①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②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③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4)五带划分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板书设计: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H变化 1.变化的原因 2.变化的规律: 从直射点向两边减小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和夜弧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三)四季形成 1.形成原因 2.不同地区四季的比较 (四)五带的形成作业布置:本节学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