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50KB
约4页
文档ID:6993152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_第1页
1/4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注释⑴据日本藏《又玄集》 ,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 公元 819 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 [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称降职为左迁 [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公元 823 年(穆宗长庆三年)登进士第,官大理丞,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⑵[一封]指韩愈《谏迎佛骨表》 封,指谏书 [朝(zh āo)奏]早晨送呈谏书 [九重(chóng)天]指皇帝   ⑶[潮州]又称潮阳郡,州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 [路八千]言长安和潮州间相距遥远   ⑷[圣明]对唐宪宗李纯的颂词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明]一作“朝” [事]一作“政”   ⑸[肯]岂肯 [衰朽]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这时韩愈已五十二岁   ⑹[秦岭]即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横亘在陕西省南部,为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⑺[汝]你,指韩湘。

[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应,一作“须”   ⑻ “好收”句意思说,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代后事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韩愈用其意 [瘴(zhàng)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 [瘴]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2]译文一、一篇奏折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是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二、谏阻迎佛骨的上书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获罪的消息而被贬潮州   既然决心为圣明的君主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   贤侄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3]   三、早晨我上书给皇上,晚上就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    本想替皇上除去弊事,哪顾得我年老体衰力不支    回顾京师,乌云弥漫不见家;展望前景,积雪遍野苍茫茫    知道你远道而来有打算,潮州城里给我来治丧。

作品鉴赏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 ,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 ,触犯“人主之怒” ,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 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谏佛骨表》 )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 ,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 ,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 ”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 、 “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 “云横秦岭” ,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 ,前路险艰, 严令限期赶到贬所, 怎奈“马不前”!   “云横” 、 “雪拥” ,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 “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诗) ,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 ,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 ,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 ,此诗与《谏佛骨表》 ,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 ,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 ”、 “ 夕贬” 、 “九重天” 、 “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 ,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 “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 “横”状广度, “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

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 、“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4]   首联写因“一封(书) ”而获罪被贬, “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   颔联直书“除弊事” ,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后果怎样,终亦不顾此联有表白,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 “肯将衰朽惜残年” ,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谪贬赴任, “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可谓悲极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因玄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联,亦写仕途险恶,不过,韩愈比之李白,境遇更为惨烈韩愈仿此联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联借“秦岭” 、 “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

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 “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 “马”固不能“前” , “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赏析 3   韩愈《论佛骨表》是一篇正气凛然的名文文中说:“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褛以观,升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香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骨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巨不怨悔 ”这首诗和这篇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前两联写“左遣” ,一气贯注,浑灏流转 “贬”的原因是“奏” , “奏”的本意是为国“除弊” ,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 ,处罚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

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为圣明除弊事” ,表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心,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 “朝奏”与“夕贬” 、 “九重天”与“路八千” 、 “圣明”与“衰朽” 、“欲……除弊事”与“肯……惜残年” ,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 ”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 、 “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 “云横秦岭” ,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 ,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云横” 、 “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真题演练: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 、 “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朝奏” ,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取” ,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答:“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 “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

在诗歌方面,他更是别开生面,与孟浩然创建了“韩孟诗派”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