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1/e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f /<7>\\V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摘^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 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 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 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 等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 式,对其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 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教 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关键词:幼儿 自我意识 自主教育 培养引言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 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 性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 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早在1962 年,朱智贤教授在其 《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 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 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着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 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 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 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 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2.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 1895 年就已提出,但直到 1923 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 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 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 一面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 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 意识的部分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 本我构成,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 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 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 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 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 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 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
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 超我,并且为了整个人格的礼仪,与外部世界进行“调解”,以 满足人格的长远需要自我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 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故心理学中讲自我就是讲自我 意识,两者是同义语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 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 识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学前儿童社会化的目标就是形成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 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 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 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 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 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 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 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意识,它标志着一个人的个 性成熟水平一个自我意识成熟的人,通过自我意识认识自 己,并认识自己与周围事物、人的关系。
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 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生 具有时间性自我(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个体对躯体的自我意识是靠通过活动、接触,通过 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过程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第 二阶段:正式在与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打交 道,孩子通过建立联系,建立分化,才逐渐形成了自我身体 (身躯)的意识社会的自我在幼儿时期是通过游戏,扮演角 色形成的,也依靠对父母行为的模仿,进入小学后是依靠学校 教育,意识到与同学的伙伴关系,明确当学生的义务责任,完 成作业,以符合学校的要求,才逐渐建立起社会的自我意识第三阶段: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青春期 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过去一切随成人尤其是随家长的 观点和做法,如今表现出青年人的独立感、自我理想,个人所 追求的目标,在看法和行为上带有浓厚的自主的个人色彩,形 成并发展着“心理的自我”3.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 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 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
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 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 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 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 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 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 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 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 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 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 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 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 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 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 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 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 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 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由于自我评价是自 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 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 高上自我认识发生在3〜4岁,我国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首先是依从性评价,即根据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 如3岁儿童在回答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时说:“妈妈说我是好孩 子然后,儿童开始根据某一个方面的行为对自己进行评价, 进而能从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如4岁儿童从个别方面或局部 评价自己,说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是“我不打人”或“我帮老师收 积木” 学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的能力4岁组72% 的儿童开始能够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 为的好坏到了 5〜6岁,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运用一定的道德 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①当然,这时他们对道德概念 的理解依然不深刻,较笼统,不分化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 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 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 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 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行 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 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 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情绪的体验,有一个不断深化的发展过 程社会情感的自我体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同时, 自我体验又容易受暗示儿童自我体验的不断深化表现为从与 生理需要密切联系的愉快,向社会性体验诸如自尊、羞愧发 展3 岁组儿童的愉快自我体验占 23%左右,有羞愧感的儿童只 占 3% 左右,6 岁组 97% 儿童都具有愉快感和羞愧感学前儿童 的自我体验容易受成人的暗示,尤其是 3岁组儿童,只有在成 人的暗示下才会有羞愧感,如当成人问 3岁儿童:“如果在游戏 中违反游戏规则又被老师发现,觉得难为情吗”有27%的3 岁儿 童给予肯定回答,但当如果改用“你觉得怎样”的笼统提问,只 有3%的3岁儿童有自我体验5〜6岁组儿童的暗示性差异不 大②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 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 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 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 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控制 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为提高我们自我控制能 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
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 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 查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 控制能力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 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中 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的重要机制,自我控制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 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 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 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我国学前儿童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3〜4岁儿童的 坚持性、自制力都较弱,只有到了 5〜6岁时,儿童才有一定的 坚持力和自制力5〜6岁组女孩的控制力比男孩强这可能与 女孩心理成熟水平比男孩强的缘故总的说来,水平都不高 国外有学者认为,3〜4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与15〜20 年以后所测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之间有极显着相关,而且男孩 的相关高于女孩,具有更大的预测性③这一现象可能表明男 性的自控发展受内源性因素(如气质)影响较大,而女性受环 境中的外源性因素影响较大。
4.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成长的意义 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成长的社会意义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 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 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 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 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 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 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 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 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促进良好伙伴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同龄之间民主、平等的交往关系,具体 表现为友好、谦让、分享、互助等,它是通过同伴交往而逐渐 形成的在良好的自我意识下,更容易产生这种和谐的关系, 促进对幼儿的教育在我们的观察中,往往容易发现,那些自我意识良好的的 孩子更能吸引小伙伴,人际关系自然也更和谐,而孤僻的孩 子,他们太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忽略了周围,自然得不到 认同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交往中的不良现象。
孩子在 交往中难免暴露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孩子动不动就欺负别 人或者孩子总是被人欺负等等其实,孩子在玩耍中产生摩 擦、矛盾,甚至闹出纠纷,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孩子就是 在不断地解决这些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