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意义及其理解具身性考察隐喻意义及其理解的具身性考察 吴媚 余涛 《文教资料》2023年第 19 期 摘 要:意义是语言研究的核心问题隐喻意义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隐喻理解主要是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以往的隐喻理解理论没有理清隐喻及其意义的本质认知语言学的具身理论为隐喻及其意义的理解开拓了新的視角隐喻的意义及其理解需要具身经历及与身体相关的意象图式关键词】:^p :隐喻理解 具身性 身体经历 1.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促成人类思维、推理和想象的认知工具,隐喻性的语言表达于人类概念系统中存在的隐喻思维方式〔Lakoff,1987〕通过隐喻思维,人们以身体经历为根底,利用一个认知域中的经历理解另一认知域的经历,利用详细的、熟悉的事物理解和体验抽象的、生疏的事物〔Lakoff& Johnson,1980〕隐喻利用身体经历和根本感知范畴理解更深层次的概念,身体性概念和身体经历在隐喻认知中起着核心作用人的身体在体验认知和对客观世界的概念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隐喻的具身性在隐喻理解研究中理应得到进一步凸显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出发,尝试考察隐喻认知过程中隐喻意义及其理解的具身性。
2.隐喻理解的传统观点 传统观点对隐喻理解进展了深化的讨论,主要包括隐喻理解的“比拟观”“互相作用观”和“语用观”〔刘正光.2023:1-8〕隐喻理解的“比拟观”于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对明喻的缩减据此,理查兹提出了隐喻的三个方面:主旨、载体和基底比方,在“Power is poison”中,“power”是主旨,“poison”是载体,二者之间的相似点是基底根据理查兹的观点,理解“主旨”与“载体”之间的相似点是理解隐喻的关键,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主要是对“基底”的理解布莱克对理查德的理论进展了批判,他认为隐喻理解的“比拟观”没有明确指出听话人是如何理解隐喻的,任意两种事物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一方面“比拟观”难以明确一个特定隐喻的“相似点”,另一方面对有些隐喻意义的理解并不需要寻找相似点布莱克进一步提出了隐喻理解的“互相作用观”布莱克认为,主旨和载体之间不仅具有相似性,二者之间还由于差异性而产生张力性,主旨与载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创造出相似点,布莱克将这种观点开展为隐喻理解的“互相作用观”这种观点存在缺乏之处:“载体”的特征具有多样性,对“载体”特征理解的不同造成了隐喻意义的模棱两可列文森根据语义特征提出了另一种“互相作用”理论。
他认为,隐喻的产生是因为出现了“语义冲突”,隐喻意义的理解是将语义特征从一个语义域投射到另一个语义域的过程比方,“The stone died”的字面意义违背了“语义选择限制”条件,载体的语义特征投射到“stone”上,“stone”获得了“人”的语义特征然而,这种隐喻理解方式不能完好表达隐喻意义,难以限定隐喻理解过程中的语义特征赛尔和格莱斯提出了隐喻理解的“语用观”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根底上提出了隐喻表达者的意向的问题,他使用表达者意义这个概念以区别于字面意义他认为,表达者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表达者意向格莱斯认为,隐喻属于概念上的误用,违犯了“质的准那么”,隐喻意义的理解要依靠语境,隐喻理解属于语用问题然而,隐喻理解的“语用观”没有弄清隐喻的本质,只为隐喻理解提供了语用方面的佐证具身认知理论关注人的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重视身体经历和具身心理模拟在认知加工中的角色,强调认知、身体和环境的统一理解认知的具身性需要探究身体、语言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隐喻理解的研究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隐喻意义及其理解的具身因素3.具身认知的意义观 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语言在人脑中的表征包括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
以往的意义生成观无视语义的具身性通常认为,一个句子的意义可以仅由谓词和论元及其他的时间、地点附加信息构成的命题构造进展表征,如“Janehas breakfast at school everyday”“小明昨天在公司上班”等复杂的句子和语篇是命题构造之间组成的网络关系,意义可以通过词汇的共现和语义空间的关系生成在过去几十年里,根据抽象的离身符号表征意义一直被奉为意义生成的标准理论〔 Gibbs.2023〕然而,抽象的规那么和符号计算无视意义的理据性,符号之间的关系不能为语义表征提供系统的解释,难以解决符号接地问题,难以解释有意义的符号与物质实体及具身体验之间的关系具身认知的语言观认为,语言的具身性在语言使用和意义理解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Gibbs〔2023:9〕提出的“具身假设”认为,人在身体动作中感知到的主观经历为语言和思维提供了一局部根本理据,当身体在物质和文化世界中被占用时认知才会发生,应该根据人与环境的动态互动研究认知,语言和思想来于具身活动的再现形式认知不是内在的、符号的、计算的或离身的,语言和思想受外在的具身行为制约根据具身假设,理解语言意义的具身本质需要探究心智和身体及语言和身体之间的联络。
具身认知的意义观认为,语言意义依赖于具身经历综合语言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具身语言观对意义生成及其理解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词语或者词组缘何在语言表达中出现,二是词义确实定,即某个词或词组为何会表达特定的意义,三是人们对词、词组及句子等语言表达的意义的直觉判断和即时理解不难看出,与以往的意义理论不同,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意义观更加合理地解释语言意义的来和理据此外,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具身认知提供了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证据〔牛保义,2023:1-6〕身体的动作知觉在语言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意义理解的通达需要身体经历具身模拟的参与,具身认知的意义观为隐喻意义的理解提供认知证据4.隐喻意义的具身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大多数隐喻都来于身体经历及身体活动图式,人们的思维和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详细的客观物体和行为活动可以与人们发生直接的接触和互动,认知主体可以根据知觉运动经历对其进展概念表征并生成详细意义,如手、雨水、吃饭等隐喻思维的语言证据说明,许多表达身体概念的语词通过隐喻认知方式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大量的身体经历还为多数的抽象概念的理解提供认知理据〔Lakoff& Johnson,1999〕。
比方,“热情”“温顺”等抽象意义的经历原型来于日常生活中我们身体的温度体验,表达空间意义的“UP IS GOOD”“DOWN IS BAD”等抽象的方向隐喻的经历原型是我们身体对空间关系的根本经历由此可见,抽象意义的概念加工是以身体经历及其身体活动图式为根底的,具身性是隐喻意义的本质属性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身体,认知在本质上是具身的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隐喻认知必然建立在具身认知的根底之上隐喻意义的具身性表达在身体经历和身体图式两个方面首先,隐喻的本质是利用熟悉的、详细的概念理解和构建生疏的、抽象的概念抽象概念的形成是以人们的身体经历和详细概念为根底的,详细概念和抽象概念都具有体验性身体经历是认知主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出发点,主客体互动产生的知觉运动经历为大多数的隐喻概念提供了认知根底人的站立带来“上/UP”的身体经历,以“上/UP”垂直方向的身体经历为数量概念“MOREIS UP”的理解提供认知根底,此时站立的身体经历“上/UP”数量意义其次,隐喻是从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在映射过程中,隐喻概念构造通过意象图式进展架构隐喻认知以我们的身体动作、知觉互动及主客互动为根底,不断重复呈现的身体经历构成了经历格式塔,即意象图式〔Gibbs,2023〕。
譬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运动的各种事件,当看见一个物体在向我们运动或者我们在向某个物体运动时,我们通过视觉感觉到动觉力量:当听到物体撞击时,通过听觉感觉到物体运动,甚至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官能的动觉力量这些日常经历不断重复,通过对跨通道的身体经历进展抽象化而获得相应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具有内部构造,在本质上是知觉运动体验的意象表征和空间表征的抽象构造,为大多数抽象的隐喻性概念提供具身性的意义根底隐喻映射的过程是具身经历图式映射到抽象概念构造的认知过程,隐喻意义获取的过程就是经历图式的具身化过程此外,隐喻意義的具身性不仅涉及身体经历和身体图式,而且强调身体经历和身体图式在隐喻意义构建中的参与性和动态性人类的身体具有一样的生理构造和相近的认知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能动地获得和积累大量的感知运动经历及主观体验,个体的感知器官和动作系统互相作用,大脑的神经系统在承受和处理相关刺激时产生隐喻性连接,从而为根本隐喻构造意义根底〔殷融等,2023:220-234〕隐喻意义在域和目的域之间进展映射,主要是用已知的详细的构造和意义构建未知的抽象的构造和意义根本隐喻,如“IMPORTANCE IS BIG,CHANGE IS MO-TION,AFFECTION IS WARMTH”等,具有直接的经历根底、独立的语言证据和直观的具身意义理据,复杂隐喻并没有直接的经历关系,复杂隐喻的意义来于根本隐喻的概念整合,由不同根本隐喻的多个局部意义整合而成。
5.结语 以往的隐喻理解理论没能界定隐喻的本质,难以对隐喻意义的理解做出全面的解释具身认知的意义观不仅可以解释意义从何而来,而且可以解释意义的使用和理解隐喻意义在本质上是具身的,在意义的生成过程中,身体感觉经历及其意象图式等具身因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隐喻意义的理解需要具身因素的参与,具身认知的意义观为探究隐喻意义及其理解提供了新的途径参考文献】:^p :[1]Gibbs R_ Embodied experie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Jl.Brain& Language, 2023, 84〔1〕:1-15. [2]Gibbs R, LimaC,&Francozo,E..Metaphoris ground-ed in embodied experience[J]. Joumal of Pragmatics ,2023, 36〔7〕:1189-1210. [3] Gibbs,RW_ Embodiment and cognitive science[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23. [4lGeorge L_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1987. [5]LakoffG.,and Johnson M_ Metaphors we live by[M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3. [6]Lakoff G..and Johnson M_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m Thought[M]. 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7]刘正光,隐喻理解形式研究述评[Jl.英语研究,2023〔1〕:1-8. [8]许先文,语言具身认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9]牛保义,认知语法的具身性[J].外语教学,2023〔6〕:1-6. [10]殷融,苏得权,叶浩生,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23〔2〕:220-234.第 页 共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