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以及从客体关系理论谈我对亚龙《日益亲近》的一些看法作者:王涛学号:1103431001院系:教师教育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是从弗洛伊德那里发展而来在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中,自我 处于本我(伊底)和超我之间,本我把能量(力比多)传给客体时,自我与该客 体认同,使客体力比多转变为自我力比多自我力比多放弃性的目的升华为自我 理想原来的客体力比多或性力比多中被解脱出来的死本能或破坏性冲动被超我 接收,以良心的方式用以对抗自我弗洛伊德主要是通过驱力的释放来解释客体 和客体关系的虽然弗洛伊德没有阐释客体及客体关系的所有含义,但是他所创 造的许多概念和术语为后来的客体关系理论学家提供了基础和初始观点一.早期的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的开创者是英国的梅兰妮•克莱因她的理论建立在弗洛伊德 和他同时代的费伦茨,亚伯拉罕,琼斯等人的研究和理论上在梅兰妮•克莱因的理论中,客体不仅是弗洛伊德本能驱力的客体,而且, 还是相对于婴儿本身的客体,是婴儿心灵中具有可依赖性、爱、贪婪、仇恨和嫉 妒等心理特征的人格克莱因的偏执-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样心态:克莱因认为,在生命的最早期,婴儿害怕自我被毁灭,因此破坏性的冲动、 迫害妄想和施虐焦虑占主导地位。
在这种可怕的致灭幻想的影响下,好的东西和 坏的东西需要被区分开来从出生到第4个月,婴儿与母亲的乳房建立部分客体 关系当母亲的乳房给自己带来满足和愉快时它就是“可爱的好乳房”,当它不 能带来满足并令人失望时,如饥饿,它就变成“可恨的坏乳房”相应的自我也 被划分成“好我”和“坏我”婴儿害怕被坏客体毁灭,因而产生迫害性的偏执 焦虑为了避免被坏的客体吞没,婴儿必须区分好与坏此时分裂作为一种心 理防御机制,对于婴儿来讲简单易行此时他的客体关系是与部分客体的关系, 如乳房经过偏执-分裂样心态之后,随着婴儿感知功能的完善,他能够内投完整的 客体大约从第5或第6个月开始,直到1岁左右,婴儿进入“抑郁样心态” 儿童为开始对所爱的人有攻击性而感到内疚和悔恨,并且从整体上认识母亲,体 验到母亲是一个不完美的客体儿童可以同时感觉到母亲好和坏的方面,开始有 了矛盾的情绪同时因为害怕破坏性冲动会毁灭母亲而失去她,婴儿开始修复自 己由于恨给所爱的人带来的幻想和现实的伤害婴儿开始能够用爱但是现实的方 式与母亲建立客体关系抑郁样心态的特点是婴儿能够用整体的方式去看待客体, 并且随着抑郁样心态一次又一次地被修复和整合,儿童的焦虑逐渐减少,并逐渐 能够用多维立体的观点看待他人和自己,能够接受人类的弱点,并接受他人与生 俱来就是独立和自主的客体。
克莱因的理论因为源于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所以被誉为过渡性客体关系理 论而费尔贝恩则是完全从客体关系方面对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等本能概念进行解 释,提出了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费尔贝恩认为人的力比多是寻求客体的,而不是遵循快乐原则人生来就是 为了能与别人建立满意的客体关系为了建立满意的客体关系,婴儿接下来的行 为就是指向外部世界的,受现实原则支配所以这就颠倒了弗氏的快乐原则是决 定行为的因素费尔本恩的人格结构观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自从出生以 来就是单一的整体,并且自我是同别人关系中的自我(这与存在心理学中的人的 存在体现在和周围世界的关系,比如与事物,人的关系有些类似)婴儿的问题 的产生是因为自我的丢失这与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不同此外自我还是生活经 验的先决条件,它的存在不以任何方式依赖经验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自我与 客体相关的本质,需要与外部建立满意的关系,但是不可避免会经历各种挫折和 失败,又因为婴儿的能力有限,他只能从主观上改造客体这导致了自我的结构 发生了改变这导致自我不再是单一的结构,而变成“自我的动力性多重亚结构”费尔贝恩的人格发展观认为,人格发展的尺度是自我的逐渐成熟,又自我与 客体相关,所以自我的成熟又等同于客体关系的成熟。
并且费尔贝恩将人格发展 的关键追溯到口欲期,认为婴儿与母亲的关系起决定作用,这与弗氏的人格发展 三元关系及父亲母亲儿童不同费尔贝恩和克莱因的不同之处在于克莱因强调 内部的客体关系,而费尔贝恩强调外部的客体关系二.后期的客体关系理论科恩伯格的客体关系理论是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也是我最感兴趣的理论 他的理论是将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和早期的客体关系理论整合到一起的理论但 他也更强调内部客体关系科恩伯格提出“客体关系单位”的概念,每个客体关系有客体意象、自体意 象和联接两者的情感组成客体意象是个体知觉、加工和内化早期人际关系的经 验产物,自体意象是个体知觉、加工和内化他过去的各种自体概念的产物,而联 接客体意象和自体意象的情感有两种性质,或者是正性的,或者是负性的科恩 伯格讲基本客体关系理论单位当做建构心理结构的基本材料这要经历五个阶段 在这五个阶段中,开始婴儿处于混沌状态,当从母亲处得到愉悦的体验时,婴儿 开始建构自体意象,并且婴儿分辨不出这些自体意象和母亲的区别,即和母亲这 个客体是融合在一起的它就是好的未分化的自体客体单位,同样婴儿又建立起 坏的自体客体单位这些单位在后来逐渐分化为好的自体意象,好的客体意象, 坏的自体意象,坏的客体意象。
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的分化有助于婴儿划分自我 界限但是好的自体意象和好的客体意象以及坏的自体意象和坏的客体意象开始 逐渐整合到一起儿童就有了一个完整的、比较现实的母亲表象实现了客体恒 常性自我界限形成,现实检验出现最后超我整合完成,进一步促进自我的整 合不同的是科恩伯格认为自我先于本我出现在他的理论中,客体关系、情感 及驱力是三位一体的,每一种成分都是以其他两种成分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心理治疗方面,科恩伯格根据其整合性客体关系模型提出了边缘性人格障 碍理论来解释边缘性人格病人的心理病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移情焦点治疗 边缘性人格人格障碍理论认为,边缘性病人有一个虚弱的自我,虚弱的自我有三 个核心特性,即现实检验有缺陷、有使用原始防御机制的倾向、身份感紊乱我认为其中现实检验缺陷产生的原因是客体意象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因为 根据科恩伯格的客体关系理论,只有好的和坏的客体意象开始融合形成整体的客 体意象,实现客体恒常性,自我比边界才开始形成,现实检验也开始出现这里 的防御机制应该主要指分裂、投射认同等机制至于身份感紊乱,我认为是原始 防御机制导致的如分裂机制,病人对他人会有两个极端的印象,一是非常好的, 一是非常坏的。
当病人将他人理想化即看成是好的客体时,他体验到的自我也是 完全好的但是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病人就会利用简单易行的原始防御机制来 应对焦虑,如分裂机制此时,病人会将客体看成是坏的客体,而他体验到的自 我也是坏的,不受欢迎的由于分裂机制的影响,病人对自我的体验不稳定,于 是就导致了身份感的紊乱并且这种分裂我认为是体现在客体关系的转换中的, 如果没有客体关系的转换,就谈不上分裂分裂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状态移情焦点治疗(TFP)有关边缘性人格结构(BPO)患者的心理病理学原理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 早年的创伤体验造成患者神经生化的改变,使患者容易产生负性情绪 并且患者与重要他人的关系被内化,形成BPO患者的自体客体关系2) 内化的攻击性灌注的客体关系造成了患者们俄狄浦斯期的固着,主要使用 原始防御机制来保护自体客体关系不受到攻击性的损害,并形成了身份紊乱症状3) 在此时此地的情景中,患者重复内化的病理性客体关系,从而造成了人 际关系的困难这些病理性客体关系会在治疗中表现在同治疗师的移情关系中 治疗师对移情进行处理,使患者能够修复这些病理性客体关系,从而获得康复在欧文亚龙的《日益亲近》中,主人公金妮就有着严重的人格障碍,她的人 格就属于边缘性人格。
金妮的情绪会因为别人如她男友对她的一句批评而从阳光 明媚转为乌云密布用亚龙的话讲就是像一个钟摆始终摇摆不定我认为金妮用 的就是分裂机制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非常难治疗的人格障碍亚龙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代表 人物,也是世界顶尖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他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才治好了金妮 下面我将依据《日益亲近》这本书谈谈我对客体关系理论的理解而在移情焦点疗法中提到的自客体关系配对有:破坏性的坏小孩一一惩罚性的,施虐父母被控制,被激怒的小孩——控制性的父母没人要的小孩一一不关心的、自我为中心的父母有缺陷的、没价值的小孩——看不起人的父母依赖的、满足的小孩一一完美的养育者渴望爱的小孩一一扣押爱的父母控制性的全能的自我——虚弱的、奴隶样的他人这些自客体关系总体分为两类,分别是正性的和负性的自客体关系在欧文亚龙的《日益亲近》中,主人公金妮就有着严重的人格障碍,她的人 格就属于边缘性人格金妮的情绪会因为别人如她男友对她的一句批评而从阳光 明媚转为乌云密布用亚龙的话讲就是像一个钟摆始终摇摆不定我认为金妮用 的就是分裂机制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非常难治疗的人格障碍亚龙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代表 人物,也是世界顶尖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
他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才治好了金妮 下面我将依据《日益亲近》这本书谈谈我对客体关系理论的理解在金妮的序言中,她这样写到“我虽然颇具创造性,但我经常处于一种晕晕 乎乎不知所措的状态中,仿佛被巨大的羞涩所笼罩”,“我的思想如同是一场语 词组成的刺激的狂欢宴,不停地围绕着情绪和香气旋转,在极偶然的机会里,也 会经由我的声音或文字流出来我对现实却没有很好的把握在这两句话中, 金妮表现得症状是缺乏现实感这一症状的原因是金妮在成长的过程中客体意象 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自我边界模糊,缺乏现实检验后来金妮寻求治疗师的治疗,但是由于金妮的自客体关系转换的比较快,对 事物的喜好也变化得比较快,她不能和一般的治疗师建立良好的治疗同盟关系 比如她开始找了纽约一位女治疗师,但是后来又申请了加州的写作课程,放弃了 短暂的治疗来到加州后,金妮找到了亚龙医生她这样写到“与他的第一次面 谈,我的灵魂就迷醉了我能够直接了当地说话,可以哭,也可以请求帮助而不 觉得羞愧•…我信任亚龙医生他是个犹太人,而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也成了 一个犹太人了从这段描述中明显可以看出金妮将亚龙理想化了,根据移情 焦点疗法,她此时被激活的自客体关系是“依赖的、满足的小孩一一完美的养育 者”。
接受了亚龙的小组治疗,由于没有实质的效果,金妮又接受了亚龙为期近 两年的个人治疗期间,金妮其他的一些自客体关系也在治疗中通过移情方式不 断被激活,循环治疗就这样开始了在夏天的一次治疗中,金妮一进治疗室就表现出对亚龙的戏剧性攻击亚龙 这样写到“首先她说在上觉得我不是很想在这个星期见她随后她又补充说 她对今天是否要来犹豫不决,因为她原本可以去看这个赛季最后一天的赛马 而出了治疗室,金妮这样写到“离开治疗室时,我是快乐的虽然我感到你并不 喜欢这次治疗但那并不妨碍我的愉快从两者的描述来看,金妮明显用了分 裂的防御机制这在移情焦点疗法中有提到分裂机制使金妮不能完整地表达自 我,从而使金妮的情绪不能很稳定在治疗的过程中,从亚龙医生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他做得很好,尽管金妮 较多的使用分裂和投射性认同机制(投射性认同较移情更进一步;来访者不但以 基于过去关系的扭曲的方式体验治疗师,而且他还对治疗师施加压力,使治疗师 以与来访者潜意识的幻想相吻合的方式来体验她自己他对金妮始终抱以包容 的态度根据客体关系理论,这种始终如一成为了金妮心中恒常的客体,这无疑 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有助于金妮自我的整合,分清自我和周围的边界。
金妮经常在治疗日记中提到自己记不清前些天发生的事情,我不禁联想到我 自己,我也深有体会我想这不仅是记忆力的问题了,同样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 上是由分裂机制导致的《24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