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珍禽异兽青海湖是青藏高原地标性大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海拔湖泊,无论是从地理风光、自然物产还是人文历史角度来讲,它都是无与伦比、极富魅力的而且,那里的很多珍禽异兽,更给青海湖增添了几多神秘色彩 鸟儿的“自由天堂 ” 青海湖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水产资源,是鸟类特别是高原鸟类繁衍生长的天堂鸟儿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驰名中外的乌岛,又被称为蛋岛 蛋岛因岛上遍地都是鸟蛋而得名它全长 1500 米,面积 0.8 平方公里,位于青海湖的西北部,形似一个静卧着的蝌蚪它是亚洲著名的鸟禽繁殖场所,也是我国八大鸟类自然保护区之首 鸟岛主要是候鸟的生存地,是真正鸟的“天堂” 每年春天的三四月间,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迁徙而来的各种候鸟,成群结队在岛上筑巢产卵,静度自己的“产假” ,繁殖和养育小宝宝五六月间,是鸟岛最热闹最壮观的时候,是观鸟的最佳季节这时到岛上去,可见遍地千奇百怪的鸟巢、五颜六色的鸟蛋和成千上万的幼鸟大鸟,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各种鸟儿时而翱翔于蓝天,时而翩跹于湖面,翅声和叫声响彻云霄,俨然天籁仙界鸟岛吸引来这么多飞鸟的原因,主要是这一带水面上有 20 多种营养丰富的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湟鱼――水鸟,形成了一个有趣的食物链,加之当地藏民不吃鱼不捡鸟蛋的风俗习惯,鸟与人方得和谐共处。
据观测,每年春夏之交来岛上产卵繁殖的各种鸟禽多达 30 余种,总数至少在 15 万只以上鸟岛上数量最多的乌是斑头雁、鱼鸥、棕头鸥和鸬鹚,被称为鸟岛王国的“四大家族 ”,占鸟岛鸟总数的 70%以上 斑头雁是鸟岛的“大家族” ,属大型游禽,个头可与家鹅相比,全身羽毛为浅褐色,身上有斑纹它善于远飞,九十月南迁时,可从青海湖直飞东南亚 鱼鸥是游泳好手,头部呈黑褐色,上体灰白,颈部和腹部的羽毛纯白雏鸥一出世,就可以随“父母” 游水鱼鸥不与鸬鹚、棕头鸥为伍,因为它们食物相同,有利益之争不过,鱼鸥与斑头雁却能和平相处,因斑头雁吃草,同鱼鸥没有利害冲突 棕头鸥小巧玲珑,是鸟群中的“小美人” 它体形只有鸽子般大小,头部棕褐色,腿和嘴为红色,背部华丽,其余地方雪白棕头鸥动作灵活,善于在湖面上飞翔,以浅水区的小鱼为食但棕头鸥有很强的自卫能力,遇到天敌,会血战到底 a 有时候,它也以撒粪的方式攻击不轨的人类 鸬鹚,又名鱼鹰,全身墨黑,尖嘴、长颈、短腿、秃尾,是捕鱼的能手,也是潜水冠军鸬鹚很凶猛,捕鱼多为单兵作战鸬鹚在鸟岛独霸一方,建立了“国中之国” 鸬鹚岛 另外,青海湖的珍禽还有赤麻鸭、大天鹅、黑颈鹤等黑颈鹤在青海湖虽不算很多,但时有所见,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高原稀有鹤鸟。
为了保护鸟类,青海从 1975 年 8 月起建立了鸟岛自然保护区,1980 年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种鸟类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给旅游区观鸟营造了更多的风景 裸鲤的最大“王国” 青海湖堪称西北最大的天然鱼库,湖中盛产一种高原特有鱼种:裸鲤,当地人俗称其为湟鱼据监测,青海湖鱼资源蕴藏量有 5 万吨之多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特有大型经济鱼类,适合高原半咸水湖的特殊环境,是冷水型的咸淡鱼类其食型较杂,藻类、浮游水生物和小型虫鱼它都吃但这种鱼因是高原冷水鱼种,在高寒、高盐碱的水环境中生长极为缓慢,繁殖能力也很低,一条湟鱼从幼苗长到 500 克大小竟需 10 年时间,因而它被列为国家保护的重要珍贵水产 裸鲤的生物学性状很独特,通体光滑无一片被鳞,色泽为黄褐色这种鱼肉质非常肥嫩鲜美,极富营养,属于罕见的高原野生珍稀鱼种 它的繁殖也与众不同由于青海湖的高盐度和高碱性,对湟鱼的性腺发育是致命的为了繁殖后代,湟鱼只有在每年的六七月间逆流而上,选择合适的入湖河流作为它们产卵的地方每当这时,各主要供水河流近湖段几公里甚至几十、上百公里的河道,鱼丁兴旺,会出现极为隆盛的景观,犹如一场重大的聚会和仪式 当然,不是所有的鱼都有回游繁殖的能力,因为这伟大的生死之旅,只有 150 克以上的湟鱼才能胜任。
而在食物稀少的青海湖,它们要长到这个体魄需要 4 年的时间逆水而上,只有身体强壮者才能从入湖河口进入淡水河 河道的水是流动的,产下来的卵受精率又很低,约在 20%左右孵化更不容易,从鱼卵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小湟鱼,只有万分之一的比率科研人员近年为湟鱼修了安全通道,帮助鱼卵孵化和小鱼苗成长 由于近些年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出现了供水河断流、水位下降、湖面缩小、湖区生态恶化的现象,湟鱼的生存和繁衍也出现了危机青海已采取多次封湖禁捕措施,努力保护珍贵的裸鲤物种从 1998年湟鱼在咸水湖和淡水河之间的旅行受到监护以来,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湟鱼顺利回游青海湖,一些离去的鸟类也重新回归,青海湖区焕发了昔日的生机据科研人员介绍,每年鱼苗如果放到 2 千万尾以上,加上封湖育鱼,那么 10年后,青海湖裸鲤的鱼群,基本可恢复到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的水平普氏原羚的最后家园 除了珍贵的鸟和鱼类,青海湖区还生活着一种极为珍贵同时也处于濒危状态的野羚羊――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原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内蒙西部、新疆东部和青海,是我国特产动物,也叫黄羊、滩黄羊1875 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西北做探险考察时发现,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其为“普氏原羚” 。
由于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甘肃、宁夏、内蒙和新疆各地的原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灭绝,现仅存于青海,数量约为 300 只,仅为大熊猫的七分之一 普氏原羚与藏羚羊、藏原羚、鹅喉羚同属,身长 1米左右,背毛为褐黄色,短而亮,肚皮和臀部为白色,有一对温柔而美丽的大眼睛它生性机警,视觉和听觉极为灵敏,行动非常迅速雄羚生有一对黑色环棱内弯硬角平时雌雄分居,到冬季繁殖季节才合群共同生活7 月有孕雌羚到僻静处分娩,每胎 1 羔,偶有双胎 在 2006 年的一次中外联合考察中,羚羊专家们在青海湖边的克图、甘子河和哈尔盖草原等一些地方,先后看到了 90 多只普氏原羚如此近距离地看到这么多的普氏原羚,专家们非常意外和高兴他们认为,在青海湖周边牧民的草场网围栏阻隔和日益严重的狼害面前,普氏原羚仍能顽强地生存并保持着一定的种群规模,实属不易 世界保护自然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组主席大卫・马龙说:“普氏原羚仅存活在青海湖周围,数量极少,且目前还没有圈养种群因此,普氏原羚在中国 3 种极危级有蹄类动物中,是最濒危也最珍贵的 ”鉴于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1999 年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