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6100字 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为站到最好的座位,学校大礼堂六点半检票,我5点半就堵在人家的大门口,排在第一的位置,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怪学校大礼堂的票上没有印座位号,怪这个戏是免费的,也怪我对这出戏非常的好奇,还怪yfdaisy向我的推荐,她推荐的东西十之八九都是不着四六的,但也许会对上一回《哥本哈根》在演出前,导演做了简短的介绍,在清华的演出是第99场差不多该是场场爆满——若是免费这个题材足够吸引人,19xx年,二战爆发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来到丹麦的哥本哈根,拜访他的精神导师波尔,两个人仅仅十几分钟就不欢而散,他们谈了些什么?熟悉物理学的人都知道,海森堡和波尔都是理论物理学家,分别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熟悉历史的人更该知道,海森堡做为纳粹德国物理学家的代表,曾经负责德国原子弹的研究计划,而波尔则在不久逃亡到了美国,参与了曼哈顿工程物理学家们为了学术观点而翻脸的故事并不少见,师徒成仇,同门相斗的故事也常有发生,但是海森堡与波尔的翻脸特别引人瞩目,因为:在话剧中使用了三次的特效,突然雷声震动,天地轰鸣,接着黑白色的影像出现在舞台的背景里,这是原子弹爆炸的场景,巨大的蘑菇云在升起,建筑在辐射波的冲击里化做尘埃,城市变成废墟,用佛的话说,这是劫。
两个师徒怒目而向的背后是那个劫,几十万人瞬间死亡的阴影,以及人类无休止的恐惧话剧的背景很简单,三幕白色的大墙围成的一个封闭的空间,中间的墙用来偶尔写公式,两边的墙里各有一个门,一个是外面的世界,一个里面的家,封闭的空间是他们的会客室这不是讲历史的话剧,而更像是一个人内心的独白,独白者是海森堡,他已经死去,而是依旧徘徊在这个世界,因为他得不到原谅和安宁,他要找到波尔和他的夫人玛格丽特的鬼魂,重新演绎那次会面,如同哈姆雷特要找到父王死去的秘密,他也要找到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去哥本哈根,冒着危险进行一场失败的对话波尔是海森堡的第一个告赎者,在物理学界波尔是忠厚善良的老好人,海森堡解释他来哥本哈根的动机,他知道纳粹的原子弹计划,但是作为负责的科学家,他并不想造出原子弹,所以他来哥本哈根,想告诉波尔他想通过拖延和无限制的夸大困难,让这个计划搁浅,观后感《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也许波尔可以在纳粹向物理学家们咨询的时候帮上忙,但是波尔被原子弹能被造出这个事实给惊呆了,以至于没有听清楚海森堡的原意甚至波尔还带着对海森堡的怀疑,逃到美国,加紧鼓动美国的原子弹建造计划,以防止纳粹抢了先手在这层意思里,海森堡是一个良心的不服从,他爱他的祖国,就没有离开德国,但是他更有他的良心,所以也就没有帮助德国造出原子弹,而倒过来,若是波尔能够理解海森堡的苦心,他去美国的时候或许能够劝说麦哈顿计划停下手来,人类的历史能改写,劫不会来临?这样说,就是个太轻巧的故事,玛格丽特,代表了波尔的妻子,也代表了战争的胜利者,不想让波尔在辩论里成为事实上的失败者。
她毫不留情的告诉海森堡,你错了,你分析了所有的人,恰恰忘记了自己,你是一直骄傲无比的人,那次来哥本哈根,你不过是来炫耀你们德国武力的征服,从前你来到丹麦是个可怜巴巴的小助教,而如今是征服欧洲的大国的科学界明星至于为什么德国没有造出原子弹,很简单,海森堡没有能力造出,他在计算的时候犯了错误,海森堡脆弱的道德感都建立在他最后的没有造出原子弹,这个原子时代最大的喜剧上,可是不幸的是,造成这个喜剧的,不是因为所谓的良心,而是海森堡的无能,纳粹德国物理学家的无能,因为有能力的科学家都被赶到美国去了就在这结束,《哥本哈根》还是读者文摘的深入版,得出的无非是不要相信狼的故事,哪怕是只失败的狼故事进入到第三个部分,海森堡觉得自己三十年的辩解都是多余的 ,他曾经有几次的死亡机会,但是都躲过了,若是他在德国成功实施了核裂变,那么他就会死于核辐射,他在战争末期横穿整个德国,探望自己的孩子和夫人,途中差点被党卫军给枪毙,他靠一盒香烟获得了活命的机会,但是如果他这样死了,也许就不需要战后无休止的辩解,以及去握那些造过原子弹的手,而可悲的是,那些沾满了血的手,都傲慢地缩了回去他造的出原子弹么,在原子弹在长崎和广岛爆炸的当晚,海森堡就算出了公式,尽管有错误,他随后一个礼拜就修正了结果。
也就是说,海森堡是有这个能力的,那为什么不呢/这是道德问题,还是能力问题,还是量子物理的描述,在此处又在彼处海森堡也许面对的是用剧本里的话说,是量子伦理的困境,海森堡的测不准定理,经典描述就是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不能同时测定,那么人的心呢,是不是也永远无法考量也许故事太沉重了,《哥本哈根》给了人们一个光明的结尾,波尔家门口,是一片美丽的白桦林,那里两个人尽情地谈论着物理学和附近的哈姆雷特城堡什么伦理,当时谈了什么,也许并不重要,对世界而言,重要的是结果,无论如何,海森堡没有造出原子弹,他的灵魂救赎了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2006-11-22 13:06:36)话剧《哥本哈根》的历史背景和在南京大学上演的经过:人物一:海森堡(1901——1976),德国物理学家,19xx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爱因斯坦、玻尔以后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二战中曾为纳粹研制原子弹人物二: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19xx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曾帮助美国制造了原子弹人物三:玛格瑞特,玻尔之妻19xx年,哥本哈根成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玻尔出任所长,海森堡慕名而来,海森堡因在一次研究会上指出玻尔某个错误而得到玻尔的认同和喜爱,玻尔与海森堡既是师生,又情同父子。
19xx年春,德军占领丹麦,次年9月,作为德国人的海森堡前往哥本哈根,与老师进行了一次谈话,谈话是在郊外进行的,约有十几分钟,但结果是两人不欢而散,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只是,谈话内容一直是个迷《哥本哈根》是19xx年由英国剧作家迈克·费雷恩编剧,他根据海森堡与玻尔不欢而散的会见这个迷,而展开了虚构,他让海森堡、玻尔、玛格瑞特三人死后的灵魂相聚,带着观众一起寻觅,在那短短的十几分钟里,这师生二人倒底说了什么这短短的十几分钟的相聚是二战史研究中的一个盲区,他们师生二人究竟说了什么,至今无人知晓本话剧让时空倒置,采用了颠覆话剧的一切表现形式,为他们师生的相聚设计了四种可能,在这四种可能中,包含了最大量的信息,关于物理学,关于战争,关于原子弹、核反应堆,关于科学家的良知,关于世界格局,关于祖国,关于人类进程,等等《哥本哈根》剧本问世以来,欧洲许多国家以及美国很多城市、澳大利亚、日本都不断上演,受到戏剧届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受到科学界最大范围的关注中国国家话剧院自20xx年(非典)起就在全国各大高校上演,目前一共上演了九十场南京大学因为20xx年首届招收了艺术硕士生,《哥本哈根》剧组应邀为该校艺术硕士班进行教学观摩。
考虑到这出话剧的历史背景和高端的科学知识,导演王晓鹰在演出前作了十来分钟的介绍,对于物理学、二战史学研究以外的观众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本来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理生怕自己让那些专业术语吓倒,经导演精练明晰的介绍后,就多了份信心,也更加渴望了解这段历史,从而走入居于“地球中心”的伟大科学家的内心,与他们共同挣扎在戏里戏外南大的礼堂不大,我们进剧场很早,为了拍照方便,就坐到了楼上第一排,望下去,舞台布置得简洁明朗,半圆形的白色墙壁是由一个个矩形半透明的有机塑料拼接而成;在白色的墙壁二边,嵌着二扇西式大门;一棵高大得没有一片叶子的树,靠舞台右前方;舞台中心并排放着三把白色高背椅,安静又沉着那三把白色的高背椅上此时空空荡荡,但我知道,在这一片素色的氛围中,即将上演一出灵魂的激烈搏杀,这不是我一个普通人可以真正洞察的痛苦与挣扎,即将出场的三个人中,有二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叫海森堡,一个叫玻尔,世界格局将因他们而发生变化,而他们作为参与原子弹研制和制造的具体的人,他们的肉身早已不在人世,他们的灵魂能安息么?在这出戏里,他们会告诉我什么?之前,我在网上搜索过很多写这出戏的文章,当面对这背后隐藏着巨大探索空间的简约、素色的舞台布置,我对能否真正看懂看这出戏的心情就更为复杂,那时,我只觉得自己的学识太浅薄了:越是简约的背景后面,越是有着无限广阔的思考空间,只看你的内心有多强大了。
我在试着以最快的速度,急速地提炼并浓缩我这一生中所有可以拿来的武器,我把这些武器凝聚到一个点上,我紧紧攥住这个点,不让它有一丝空隙可以溜走原子弹在日本的使用是众所皆知的,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曾说过他的一大遗憾是“未能及时研制出原子弹轰炸德国而玻尔作为美国原子弹制造的精神领袖,他一再强调“可能是精神上的,而不是技术上”,海森堡显然不容老师为自己辩护:“那颗炸弹的引信是你研制的”,玻尔像个受伤的孩子一样无地自容地到处乱蹿,他时而躲在角落里用手捂住脸,又时而紧紧依偎在夫人玛格瑞特的怀里瑟瑟发抖:“提出过一个想法”海森堡对玛格瑞特说:“没有人要求他解释或辩护他是一个厚道善良的人玻尔赶紧接过话来:“善良是毫无疑问的!我与决策无关海森堡泪流满面:“是的,而我却不行我在不断解释中度过了我生命的后三十年19xx年当我去美国时,许多物理学家都不屑与我握手那些造过原子弹的手不愿碰我的手德国最终没有研制出原子弹,在这出话剧里,告诉我们的是由于海森堡的计算错误,他的灵魂到现在还在为自己不是技术上的弱智而辩护,而实际上,这个低级错误是纯属偶然的意外,还是海森堡故意而为之,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我看到的是,作为德国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有自己的祖国,他的敌对面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个强大的国家正在情同父子的老师的帮助下研制原子弹,纳粹的非正义正在受到战争中正义一方的强大威胁,而身为物理学家的海森堡,在二战期间原子弹研制的微妙时刻,他将何去何从?海森堡的灵魂和老师说:“我在19xx年告诉过你的!选择在我们手中。
他们能选择么?人人都有祖国,祖国的人民在战争状态下只与自己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而科学家,在那个紧要关头,这师生二人就是掌握全世界人民命运的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们是站在人类的角度还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无论战争中的角色是正义的或非正义的,科学家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他的内心要面对多么深刻而巨大的道德、良知的拷问而此时舞台上那面白色的大墙壁已经作为幻灯片的背景道具,一颗颗原子弹在我们的头顶轰然爆炸,分辩率极低的景像中,我只感受到了硝烟弥漫,闻到了一股股散发着腐朽气息的血腥我的心在这一声声巨大的轰响中急速地跳动,剧场的每一寸空间被原子弹惊骇成一片片无以归家的废墟我用拳头攥着的那个点,我是试图以这个点为武器来理解《哥本哈根》的,到这时,手心里的汗已经让这个点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这个点也像原子弹一样在我的手心、在我的身体内炸开我抹了下眼睛,手心里的汗与眼泪混在一起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的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我用自己那可怜的知识去理解伟大科学家的内心,真是一种徒劳战争是什么,血腥的味道我根本没闻过,我有什么资格、有什么能力去靠近“地球中心”的灵魂?我想离开剧场了,我负载不了舞台上三个灵魂的对话,我只看到他们的嘴在动,他们没有太多的肢体语言,但他们的台词一次次撕裂着我。
海森堡在说话,他任由泪水四溢:“我必须作出决定!如果同盟国正在制造原子弹,我该为我们国家做什么选择呢?你说过,人们容易以为弱小国家的国民的爱国心会少些是的,然而人们更容易错误地认为刚巧处在非正义一方的国家的百姓们会不那么热爱他们的国家我出生在德国,德国养育了我德国是我孩提时代的一张张脸,是我摔倒时扶起我的一双双手,是鼓励我引导我上路的一个个声音,是紧贴着与我交谈的一颗颗心德国是我寡居的母亲和难处的兄弟;德国是我的妻子;德国是我的孩子我该知道我为他们选择什么!再战败一次吗?再让伴随我长大的恶梦重现吗?”写到这里,我想所有的知识可能都是无用的,知识们在推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同时,又可能致人类以万劫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