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后殖民详细介绍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4.06KB
约13页
文档ID:539925715
后殖民详细介绍_第1页
1/13

后殖民主义文论Literary Theory of Postcolonialism一、几个相关概念殖民(colony):在原初意义上用于描述人们迁移到世界其他地方并在那里展开新的定居 生活的现象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15)后来这一定义因其对“其他地方”有无原住民只字 未提,而被认为含有殖民色彩帝国主义(Imperialism): —个国家通过军事占领对另一个地区行使权威,包括在军事、 经济、文化上和象征意义上行使权力朱刚:475)殖民主义(Colonialism):殖民主义则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扩展形式,表现为往该地区移民, 占领那里的资源,统治占领地的原住民朱刚:475)东方学:(Orientalism)东方学(东方主义)是一门综合了哲学、语言学、人种学等学 科,主要从东方文本的西语译本或西方学者有关东方文明的论述来阐释东方文明的学科任 一鸣:43)二、概述1978年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 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问世,开创了 后殖民研究,使之成为继后结构主义①又一波批评浪潮后殖民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 90 年代中后期趋于成熟, 影响波及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领域。

其理论蕴含丰富, 批判意 识强烈, 这使得它成为欧美学术变革标志和比较时新的批评方法西方学界对于后殖民的表 述各异,诸如后殖民批评、后殖民研究、后殖民话语、后殖民理论等后殖民研究跨越哲学、 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文化研究等不同学科它以阶级、性别、种族为 参照系,反思并拓展西方各派文化批判思潮,关注白种人/非白种人、宗主国/殖民地的 对立互动后殖民理论脱胎于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②它一方面扎根第三① 后结构主义(Poststrueturalism)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泛指取代结构主义的各种 批评理论和方法它利用结构主义提供的基本命题继续推导,对符号、知识、主体性等 范畴作了新的阐释,形成对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质疑其中德里达的解构批评理论、巴 特的文本理论、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等影响较大赵一凡:167)②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基本特征包括中心主体的分裂,参照物的丧失,道德 判断和科学判断之间的联系的崩溃,形象胜于叙事,美学胜于伦理等刘捷:120)世界,另一方面立足西方思想舞台,与女权、文化研究、全球化研究同气相求,彼此呼应,共同走 向一种宏大多元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

赵一凡:201)三、后殖民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和理论渊源1、社会背景如果从 194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并对那里实施殖民算起,殖民主义延续了450多年, 伴随而来的非殖民化斗争到20 世纪中叶终于使老殖民宗主国的殖民活动寿终正寝二战之 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前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至70 年代非殖民化运动已经基 本完成但作为一种控制掠夺形式的殖民主义并没有消失新老帝国主义继续使用各种经济、 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手段对前殖民地进行渗透和控制,使得当代世界的主导权仍然把持 在原先的新老殖民者手中,只不过控制和掠夺的方式不一样罢了如果说,殖民主义主要是 对经济、政治、军事和国家主权讲行侵略控制和干涉的话,那么后殖民主义则是强调对文化、 知识、语言和文化霸权方面的控制在一定意义上,后殖民主义研究是20世纪中叶非殖民 运动的继续,只是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斗争转到了学术研究,场所从现实世界转到了教 学科研机构而如何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而获得自身的独立 和发展,成为后殖民理论必须面对的问题朱刚:474—477)2、发展历程后殖民主义并非20世纪中叶突然出现的,而是在对殖民主义的长期反省中逐渐发展起 来的。

20 世纪初叶,一大批理论家就已经开始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对 于后殖民主义兴起的时间,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在19世纪后半叶就已萌芽,而在 1947年印度独立后始出现一种新意识和新理论其理论自觉和成熟是以萨义德的《东方主 义》(1978)出版为标志在萨义德之后,最重要的理论家有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斯 皮瓦克将女权主义理论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①理论整合在自己的后殖民理论中,从而成为一 位有广泛影响的批评家而霍米•巴巴则张扬第三世界文化理论,注重符号学与文化层面的 后殖民批评、并将自己的研究从非洲文学转到印度次大陆上来①解构主义(Deconstructuralism)拒绝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 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它的批判对象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 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 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赵一凡:259)其后,英格兰希雷德福大学博士约翰•唐林森John Tomlinson)以其《文化帝国主义》 (Cultural Imperialism, 1985) 开始了对后殖民的媒体帝国主义、民族国家话语、全球资本 主义和现代性话语的批判,从多维文化权力层面,分析揭示出文化殖民主义的内蕴及其历史 走向。

另外,比尔•阿什克罗夫特(Bill Ashcroft)、加雷斯•格里菲斯(Govreth Griffiths) 和海伦•蒂芬(Helen Tiffin)的著作《帝国反击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强调所谓“混成”(hybridization),即 本土传统通过这一形式与帝国残存相结合,以一种语言创设出一种新的后殖民表述方式近年来,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关注并汇入后殖民批评思潮中,如英国的特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和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k Jameson),尤其是杰姆逊 的第三世界文化研究,为后殖民批评注入了活力他近年发表的《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 的第三世界文学》,表明他的视点始终集中在全球文化后现代与后殖民中的第三世界文化的 变革与前景上他试图在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文化,即中心与边缘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中, 把握第三世界文化的命运,并力求寻觅到后殖民氛围中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契机杰姆逊期望 第三世界文化真正与第一世界文化“对话”,以一种“他者”的文化身份进行一种特异的文 化发言,以打破第一世界文化的中心权力话语。

此外,文化殖民、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等问题,在罗伯特•杨(Robert Young)的《白 色神话:写作史与西方》(White Mythologies: Writing History and the Wes)、特里的《妇女、 本土、他者》(Woman, Native,Other)、莫汉蒂等编的《第三世界妇女与女权主义政治》(Third World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以及丹尼斯•李(Daniel Lee)、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和小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 Jr.)的研究中,都作出了自己独到阐 释,使后殖民主义理论具有了更全面的理论形态同时,非洲、印度、日本、韩国、中国、 新加坡,都有一批从事文化、文学、哲学研究的学者在讨论后殖民主义问题和前景朱立元: 416)3、理论渊源后殖民理论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 20 世纪初期的两位理论家,前意共领导人 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 1891-1937)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和法侬的( Franz Fanon, 1925-1961)“民族文化”理论,对后殖民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 其后的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Michel Foucault,1926-1984) “话语”理论和“权力” 理论,则成为后殖民主义思潮中的核心话题3.1 葛兰西的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受安东尼•葛兰西“文化领导权”(Cultural Hegemony)理论影响很大 “文化霸权”,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这个词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表达分别是^egemon” 和“egemonia”,这个词最初来自希腊文,指来自于别的国家的统治,到了 19世纪以后才被广 泛用于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到了葛兰西手中,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描 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而这种支配关系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 为更为普遍的支配,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方式由此,领导权不仅表达 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还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之中,被从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 识”他认为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手段除了强制性的立法、司法、武力以外,还会通过宣传 和灌输思想与价值观让人民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因此,资本主义通过对文化制度的大规模 网络(如学校、教会、政党、报纸、传播媒介和民间社团)的控制,而操纵着整个社会,使其 不断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整合唯一。

这种资本主义文化网络不断地宣传支持现存生产方式的 文化观念,使得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形成资本主义的霸权局面葛兰西帮助人们认清了意 识形态的巨大作用,提醒人们“臣服和意识形态是殖民统治过程中的绝对中心问题”朱刚: 481)这说明了一个后殖民主义的主要问题,即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统治方式尽管直接的 政治控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年之内基本结束,但是其对于殖民地人民的经济与文 化掌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也是后殖民主义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西方因其政治权力而 对东方的重构过程中东方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从而为反抗这种殖民主义文化、思想和制度提 供了一个参照点,为现代殖民主义及其“文化霸权”或“领导权”的分析,确定了一种分析 的模式和基本的思维向度百度百科:后殖民主义词条)3.2 法侬的思想弗兰兹•法侬(Franz Fanon)所处的时代正是殖民体系发生动荡转变之时,所以他的论 述严格说来是属于反殖民主义领域的法侬的思想,尤其是他对民族主义的批判,对当代后 殖民批评理论的形成和构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介于政论和文化理论分析之间的论 述,表现了他作为一位生活在白人世界的黑人知识分子在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中的经 历。

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建树使他得以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待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 系,从而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法侬的《黑皮肤,白面具》(Black Skin, White Masks 1952),和《地球上不幸的人们》(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1961)是后殖民理 论研究的两部重要著作在《黑皮肤,白面具》中,法侬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对狭隘的种族主 义思想进行了批评,并充分阐述了他关于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论点法侬的教育和文化背 景使他成为心理意义上的法国人,而他与生俱来的黑皮肤又使他在生理意义上成为另类当 他遭遇法国种族主义的歧视待遇后,他感觉到了一种民族归属的失落感,一种心理自我和生 理自我的分离他指出,种族主义文化妨碍了黑人的心理健康针对法属殖民地人民放弃自 己的民族语言而说法语的现象,法侬指出,语言意义上的殖民对人的意识有着极大的暗示作 用,话语是承载文化的,它支撑着文明的重量说法语不仅意味着拥有法语所代表的文化优 越感,还意味着对整个法语文化集体意识的认可和接受,而这个法国文化却是把黑人认作是 恶的和有罪的从而使黑人灵魂深处产生一种无法排解的自卑情结和劣等民族的痛苦。

法侬 在《地球上不幸的人们》(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就是对民族主 义的批评法侬指出,民族主义往往很难突破阶级的界限,因为主要是那些被殖民者中的民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