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论文评审表论文题目:堂吉诃德与阿 Q 的形象对比准考证号: 姓 名: 专 业: 办 学 点: 学生类型: (助学班/独立本段)2013 年 9 月 20 日湖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堂吉诃德与阿堂吉诃德与阿 Q Q 的形象对比的形象对比摘要:摘要:中国作家鲁迅的《阿 Q 正传》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两部著作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他们以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感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中外读者的高度评价和热烈赞赏;其塑造的文学典型阿 Q 和堂吉诃德更是世界文学殿堂里不朽的形象,他们具有丰富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民族意识,虽阶级出身、社会地、生存环境、教育程度、情感信念等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但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典型中,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二人的经历和结局及其悲剧原因作了分析关键字:关键字:精神胜利法 堂吉诃德 阿 Q 形象分析 对比目录目录标题《堂吉诃德与阿 Q 的形象对比》前言:前言:关于阿 Q 和堂吉诃德的比较,在 80 年代就有学者采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想结合的方法,对阿 Q 和堂吉诃德德思想行为、美学品格方面的相似点进行了比较,并结合两位作家的世界观、美学思想与创作方法,探讨了导致这些相似点的深层成因。
但中国与西班牙分别属于东方和欧洲两个不同的文化圈,它们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阿 Q 和堂吉诃德放在一起加以研究,而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比较应从求其同出发,进而辩异,并深究其成因只有通过寻根究源,得到两者的全貌,才能达到异质文化之间文化的互证、互补、互识在这里,我们根据阿 Q 和堂吉诃德的生活经历和结局进行对比和分析1、 《堂吉诃德》与《阿 Q 正传》背景分析《堂吉诃德》小说全名《奇情异想的身世堂吉诃德·德·拉·曼却》 ,主要描写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堂吉诃德因迷恋古代其实小说,竟像古代其实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女作美赛天仙的崇拜贵妇,再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扎作侍从,3 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扶弱锄强的骑士业绩以致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被当做疯子遣送回家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近 700 个,描绘的场景从宫廷到荒野遍布全国揭露了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初正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败,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触及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诸方面的问题小说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堂吉诃德和既求实胆小又聪明公正的农民桑丘这连个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有朴实无华的生真实,也有滑稽夸张的虚构情节,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迈上了一个新德台阶。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评论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时是这样说:“到了地球的尽头问人们:‘你们可明白了你们在地球上的生活?’那时,人们便可以默默地把《堂吉诃德》递过去,说:‘这就是我给生活做的总结你们难道能因为这个而责备我吗?’ ”堂吉诃德作为西方文学的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他又是塞万提斯笔下一位骑士的代表塞万提斯所处的当时封建统治者欲用骑士精神鼓动贵族,并大力提倡骑士文学而当时的统治者需要用骑士文学宣扬忠君护教维护统治,并抵制人文主义文学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骑士文学风靡一时塞万提斯憎恶骑士文学,所以试图创作一部以“骑士”为主人公的作品,达到讽刺骑士文学的目的,塞万提斯为了反对骑士小说,模仿骑士小说写作《堂吉诃德》 将骑士道的有害性放大给人看,让读者在笑声中与骑士小说告别 塞万提斯在小说前言说:“我的愿望无非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的真人真事,已经使骑士小说立脚不住,注定要一扫而空了 ” 很显然作为西班牙绝后的一部骑士小说塞万提斯的作品是成功的,在他笔下所塑造的堂吉诃德成功的为他所用,尖锐的指向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社会的黑暗而处在同样社会黑暗的鲁迅也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直指矛盾。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以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作为鲁迅小说《阿 Q 正传》中的中心人物-----阿 Q,就与堂吉诃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阿 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末庄流浪农阿 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 ,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了,悲惨的地位使他倍受凌辱,而他却自轻自贱,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和呗奴役的地位后因向赵太爷的女仆“求爱” ,赵秀才打出门外为讨“生计” ,被迫进城入伙偷盗辛亥革命波及末庄时,他从县城返回,虽一向反对“造反” ,但见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正当声称“造反” ,并沉浸于幼稚而糊涂的幻想之中时,摇身一变为“革命党”的假洋鬼子扬起“哭丧棒” ,不许他革命,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 Q 又突然被“革命党”抓进县大牢处决了中国文化及其顽固自大的维护者们水到渠成地对堂吉诃德和阿 Q 执行了近乎一致的宣判:一个是执著的出击丑恶却又陷入“错误的打法”;而另外一个则是“农民式质朴”的老实人,但却浑身洋溢着“国民的劣根性”,因而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堂吉诃德与阿 Q 这样一对精神兄弟,生辰和国籍均不相同,一个诞生在 17 世纪初期的西班牙,一个诞生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时隔 300 余年,地跨欧亚无论是所处的社会环境、流露的感情特色,还是各自的经历、爱情意向乃至结局都不尽相同他们身上的这些民族意识、民族特色的不同,造就了各自形象的特殊及不可替代性尽管如此,其相通的共性依然无法掩盖堂吉诃德与阿 Q 均耽于幻想,脱离实际,生活在自我缔造的幻想世界里不能自拔,使得主、客观严重分离,最终走上失败的共同命运这两个大唱“精神胜利”凯歌的“英雄”表面上都显得十分滑稽、可笑实际上却是典型的悲剧性人物,令人同情,发人深省黑格尔曾经说过:“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2、 《堂吉诃德》与《阿 Q 正传》的对比2.1 名字的由来: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的真正名字在小说中有所提及,原名应为“哈罗那” ,另一处叫“吉哈诺,那么他又如何唤作“堂吉诃德”的呢?在小说中他以骑士自居,自称为“堂吉诃德。
台曼却” ,他觉得这样可以标明自己的籍贯,而且以地名为姓可以为本乡争光阿 Q 有一回,阿 Q 似乎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地报到村里来,阿 Q 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地说赵太爷是他本家,可第二天阿 Q被赵太爷差地保来“请”了去,赵太爷暴跳如雷地给阿 Q 一个嘴巴,问他怎么会姓赵,哪里配姓赵,从此连姓什么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而文中也未可知道阿 Q 到底姓什么,名字也不可考,在《阿 Q 正传》里,作者说听别人叫阿 Q 为阿 Quei,因找不到字与之对应,所以就简略为阿 Q 了堂吉诃德尚且有自我命名的权利,而阿 Q 的名字既不是自己的命名,就连自己姓什么的权利都被限制了,两个人的差异便由此分化而来2.2、有“识”与无“识”堂吉诃德乃西班牙一个偏远乡村拉・曼却的村野老儒,年约 50,体格强健,一个穷困潦倒的下级贵族,这位绅士,“一年到头闲的时候居多,闲来无事就埋头看骑士小说,看得爱不释手,津津有味,……他好奇心切,而且入迷很深,竟变卖了几亩田去买书看,把能弄到手的骑士小说全搬回家 ”这样一个“十足的书呆子”发了狂,立志要当骑士,去行侠猎奇,把书里那些游侠骑士的行事一一照办。
堂吉诃德是一位有教养的骑士他能读会写,知识丰富,涉猎广泛,好发长篇大论具有高于时代、超于常人的社会理想,企图通过自己的刀剑,消灭一切不平和暴行,建立他所理想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世风淳朴、人人平等的“太古盛世” 于是,身为知识分子一员的堂吉诃德肩负使命,以“九死而不悔”的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竭力拼杀,赴汤蹈火,可歌可泣再来看生活在中国的清末至辛亥革命时期的阿 Q 又是何种“行状”呢?阿 Q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一个赤贫者 “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又瘦又乏,拖着一条黄辫子,头皮上亮着块癞疮疤,满身虱子阿 Q 的社会地位低下,地地道道的农村无产者;他无家无室,孑然一身,被统治者剥夺的一无所有,连姓名、籍贯都很渺茫,寄居在土谷祠里;靠打短工维持生计,“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的财产,除了一顶破毡帽,一付旱烟袋和几件最起码的破衣衫外,便一无所有阿 Q 不识字,无文化,谈吐木讷,他所拥有的“学问”也不过是从条凳、葱丝烧鱼、打麻将和女人走路的姿态等方面区分城乡的差别他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能活着,没有理想和目标,当然最终也“投机”革命,可结果却落了个杀头的罪名,从而葬身于革命,做了革命的牺牲品。
他的不觉悟以及农民阶级所固有的狭隘、自私性较之堂吉诃德的崇高理想怎能不使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呢?2.3 人生目标堂吉诃德——英武的骑士书中有段描写:“他已经失去了理性,天下的疯子没有像他那样想入非非的,他要去做游侠骑士,披上盔甲,拿起兵器,骑马漫游世界,到各处去冒险猎奇冒险,把那些游侠骑士的行事一一照办,他要消灭一切暴行,承当种种风险,将来功成业就,就可以名垂千古他觉得一方面可以扬名,为国家效劳是美事,也是非做不可的事一次堂吉诃德在命名好自己的名字之后,又将自己的马命名为”驽軐难得” 他认为骑士没有意中人就好比树没有叶子和果子,躯壳没有灵魂基于这样的考虑,他把腌猪肉的一个农家女阿尔东沙罗任索作为自己的意中人,并且将他的名字改为杜尔西内娅托波索,他觉得这个名字就像他为自己以及自己一切东西取的名字一样,悦耳、别致,因为它带些公主贵人的意味,很有意思,他会为他的杜尔西内娅小姐立下赫赫有名的骑士功绩,而且认为是空前绝后、当世无双的,他要一如既往地干下去这便是堂吉诃德的人生目标阿 Q——闲置的游民他似乎整天就游荡在大街上或者小酒馆间,没有堂吉诃德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即使是在后来他差点去参加革命,也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他的出发点就是想要升官发财、报复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为了一显自己的风光。
而最终却以在与他人的口角中得胜中陶醉,沾沾自喜,心满意足如:与小 D 的打斗,欺负小尼姑等,他颇有一种得胜的愉悦心情与堂吉诃德相比,他纯粹是为自己而活的狭隘心态堂吉诃德和阿 Q 两人都处在社会历史的过度阶段,这一革命“契机”客观上引发两人的革命行动———堂吉诃德的行侠“复古”以及阿 Q 的“造反” 堂吉诃德是怀有建立骑士道这样崇高的理想而到处行侠的,他认为“天叫我生在这个铁的时代,是要我恢复金子的时代,一般人所谓的黄金时代各种奇事险遇、丰功伟绩,都是特地留给的 ”在他的行侠途中,路遇一队被押送的苦役犯,在听了他们的陈述后说:“老天爷叫我到这个世界上来,实施我信奉的骑士道,履行我扶弱锄强的誓愿 ”为了他的信念他不断出击,但过时的封建骑士制度怎么能承受资本主义的巨大冲击力?我们伟大的骑士先生对世界的感觉方式跟世界本身发生了严重的错位堂吉诃德企图在一个骑士游侠已成陈迹的时代复兴他的骑士道梦想,找不到合适的时代和方式,最终演绎了一出悲剧阿 Q 是在不自觉中“自然而然地”去寻求革命的这种“自然而然”使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他以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于是也像堂吉诃德般出了马结果,最先碰到假洋鬼子的钉,后来把嚓”换成“耳朵嗡的一声”完结了生命他的革命就是要实现“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愿,使未庄“鸟男女”们跪下来求他饶命;享用元宝、洋钱、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