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第二科目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与实务掌握即要求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熟悉即要求能够理解并简单应用,了解即要求具有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的广泛知识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一、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考试目的:主要考察从业人员进行场地勘测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场地勘查和场地岩土力学性能测定等问题的掌握、熟悉与了解程度考试内容:1.1 场地勘测1.1.1 掌握确定场地勘查范围的规定答:场地范围应为工程建设规划所需要勘察的范围对于小区划工作,场地范围可取区划所覆盖的范围;对于I、II级工作,场地范围可取其建设工程所覆盖的范围1.1.2 掌握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的目的和内容答: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的目的是为进行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估计和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提供资料和数据工程地质条件勘测的内容包括: (1)场地范围应为工程建设规划的范围; (2)应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工程场区及附近地区已有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为场地勘测的钻孔布设、钻孔深度确定,以及开展必要的原位测试工作提供依据便可以对场地的工程地质概况有个基本的了解。
(3)应进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调查、钻探和原位测试: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包括,查明工程场地的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场地类别等 在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布设钻孔,开展场地牛探钻探方法根据地层类别,按采取不扰动土样的要求确定,钻探要求可按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确定钻探要有野外详细编录,一般要连续取芯钻探,钻探成果可用钻孔柱状图表示,可后岩土芯彩照纳入勘察成果资料 原位测试可根据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给出的物理力学指标包括:天然含水量、密度、天然密度、干密度、饱和度等对于可能发生饱和土液化的场地,应给出地下水位、标准贯入锤击数、粘粒含量资料等 (4)应编制钻孔分布图及柱状图 编制钻孔分布图,需选择与场地规模相应的比例尺图件钻孔柱状图的比例尺视土层结构复杂程度而言,一般1:1000-1:100 (5)地震小区划应编制工程地质分区图 在进行地震小区划场地勘测之前,先利用已有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进行工程地质单元划分,也就是将场地地震效应相同或相近的地质单元进行归类合并,然后再根据工程地质单元情况,进行场地勘测。
这是因为,对于具体场地而言,地质成因、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力学特性相同或相近的地质单元,在地震动影响方面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作用,因此,进行场地工程地质单元划分,既保证了地震小区划结果的科学和合理性,又降低了场地勘测的成本 (6)钻探应符合下列规定:I级工作应有不少于三个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700m/s的钻孔;II级工作的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控制孔应不少于两个,地震小区划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土层结构和工程场地内不同工程地质单元,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内应至少有一个控制孔;II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控制孔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处,若控制孔深度超过100m,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可终孔,应进行专门研究1.1.3 熟悉场地勘查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工程场区及附近地区已有的工程地质勘查资料,为场地勘测的钻孔布设、钻孔深度确定,以及开展必要的原位测试工作提供依据 应充分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勘察阶段或初步勘察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查资料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资料,再结合场地及附近地区已有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查结果,便可以对场地的工程地质概况有个基本的了解。
1.1.4 掌握不同等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对场地勘测的要求答:对Ⅰ级评价工作应有不少于三个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700m/s的钻孔;Ⅱ级工作的布置应能控制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控制孔应不少于两个;地震小区化场地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土层结构和工程场地内不同工程地质单元,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内应至少有一个控制孔;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控制钻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处;若控制孔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可终孔,应进行专门研究1 对可能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场地,应进行相应的工作和给出相应的图件2 在可能发生粉、砂土液化的场地,应调查地下水位资料,做土层波速测量,进行标准贯入锤击数测定以及粘粒含量分析等,以便判断可能的液化区3 在可能发生地表断裂或软土震陷的场地,应调查断裂分布或软土层厚度与历史地震中软土层变形的特点,并进行分析4 在可能产生滑坡、崩塌的场地,应编制地形坡度图,岩石风化程度图,崩塌分布图5 对可能遭受海啸等其它影响的场地,收集其对场地及附近地区的影响资料1.1.5 熟悉场地勘测中需要确定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答:应进行分层岩土剪切波速的原位测量和密度的测定;应测定剪变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前应变关系曲线。
I级工作应对各层土样进行动三轴和共振柱试验;II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对有的代表性的土样进行动三轴或共振柱试验进行竖向地震反应分析时,应取得纵波速度值、压缩模量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1.1.6 掌握不同等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钻孔数量和的布设原则答:I级工作应有不少于三个控制性钻孔;II级工作控制孔应不少于两个,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工作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震小区划场地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土层结构和工程场地内不同工程地质单元,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内应至少有一个控制孔1.1.7 掌握不同等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对场地钻探、取样、现场波这测试的要求答:评价工作对场地钻探的要求有:对Ⅰ级评价工作应有不少于三个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700m/s的钻孔;Ⅱ级工作的布置应能控制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控制孔应不少于两个;地震小区化场地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土层结构和工程场地内不同工程地质单元,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内应至少有一个控制孔;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控制钻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处;若控制孔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可终孔,应进行专门研究取样要求有:应对每一岩性及每一岩性的土体的不同状态取样;现场波速测试要求:测量间距不应大于2m,在地层分界面附近应加密测点,以便得到较合理的波速剖面。
1.2 地震地质灾害的场地勘查1.2.1 掌握地基土液化勘查内容和要求答:应调查历史地震造成的液化现象,勘查地下水位、可能液化土层的埋藏深度,测定标准贯入锤击数和颗粒组成Ⅰ级工作应符合GB50267-1997 438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5.3条的规定对判明液化区域需要画出液化区范围图,指出液化指数1.2.2 熟悉崩塌与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勘查内容和要求答:应收集和调查地形坡形、岩石风化程度、古河道、崩塌、滑坡、地裂缝和泥石流等资料崩塌资料的调查和收集包括: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岩性特征、地质构造、水文气象等资料 滑坡资料的调查和收集包括:滑坡的类型、范围、规模、主滑方向、形成原因和稳定程度,以及场地的易滑坡地层分布与山体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资料 地裂缝资料的调查和收集包括:场地裂缝发育的规模、特征和分布范围,分析形成裂缝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产生裂缝的诱发因素 泥石流资料的调查和收集主要内容有工程场地及上游沟谷、邻近沟谷形成泥石流的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和地下水活动情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查明形成区断裂、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
1.2.3 掌握地表断层影响分析所需的资料内容答:地表断层的影响分析所需要知道:近地表断层的分布、产状、活动性质、断层带宽度、位错量及覆盖层厚度等资料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有规定1.3 场地岩土力学性能测定 3.1 掌握岩土剪切波速测量的要求与方法;答:岩土剪切波速测量要求原位测试;测量方法主要有:检层法、交孔法、表面波法等现场波速测试要求:测量间距不应大于2m,在地层分界面附近应加密测点,以便得到较合理的波速剖面1.3.2 熟悉土动力试验的测试要求和内容答:土动力试验要求测试土体动剪切模量比与动剪应变关系曲线以及阻尼比与动剪切应变关系曲线实验时应该出实验数据与回归曲线的标准差,以说明数据的离散性场地岩土力学性能测定内容:应进行分层岩土剪切波速的原位测量和密度的测定;应测定剪变模量比与前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前应变关系曲线I级工作应对各层土样进行动三轴和共振柱试验;II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对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动三轴或共振柱试验进行竖向地震反应分析时,应取得纵波速度值、压缩模量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1.3.3 了解土动力试验方法和适用范围答:共振柱试验在共振试验仪器上进行,适用于剪切应变较小的情况(约为10-4—10-6量级)。
试验所用土样一般为直径3.91cm,高8cm的圆柱体,下端固定于仪器底座,上端为自由状态试样顶端装置激振器和监测器,相当于附加一个质量块于土柱端,它们通过线路与外部激振仪、微机操控和数据处理系统相连通土样安装妥当后,放下筒形外罩予以密封,然后充气施加指定的围压使其充分固结后开始做扭剪试验动三轴试验在动三轴仪上进行,它适用于剪应变幅较大的情况(约为10-2—10-3量级)所用试样与共振柱试验相同在制备好的试样上施加预定的各向等 压进行固结然后选择施加的动荷,在不排水条件下开机振动,遵照动三轴试验步骤进行试验,测记应力、变形和孔压,直至预定振次(如10次)时,停机拆样1.3.4 掌握考虑竖向地震反应时力学性能测定的工作要求与内容答:进行竖向地震反应分析时,应取得纵波速度值、压缩模量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二、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考试目的:主要考察从业人员对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技术方法,以及地震烈度和强震动资料收集、衰减模型建立和适用性分析等问题的掌握、熟悉与了解程度2.1 掌握地震烈度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原则与方法 答:(1)收集区域及邻区的等震线图或地震烈度资料:收集区域及邻区等震线或地震烈度资料主要用于建立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以及用于论述地震烈度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与合理性。
在收集地震烈度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地震烈度资料有两类,一类是等震线资料,另一类是原始烈度点资料在研究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时,应正确理解这两类资料按照等震线求得的烈度衰减关系一般为烈度外包线衰减关系 B)正确理解“区域及邻区”的概念这里的区域指地震构造上的划分之所以将收集的区域扩大到邻区,是因为区域范围内的地震样本较少,不足以稳定地用经验方法求得衰减关系,因此将收集资料的范围扩大到与本区有相似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特征的邻区是必要的 C)在收集地震烈度资料时,要选用国家正式出版物、地震考察报告等权威性资料2.2 掌握强震动观测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原则与方法答:收集区域及邻区强震动观测资料主要用于建立地震动衰减关系和论述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收集强震动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强震资料的完整性完整的强震记录资料应包括地震资料(时空强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等)、台站位置与场地条件资料、强震仪仪器特性、校正记录所用的滤波器特性等 B)注意强震资料的适用范围由于模拟式强震仪特别是早期强震仪的仪器特性较差,这类强震记录通常存在丢头现象、记录长周期地震动的能力不强、动态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