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诺奖得主:东亚教育是在浪费时间,所有人都深受其苦中村修二【导读】因研发蓝光LED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抨击了日本的教育 制度,他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中村修二是个非典型的日本科学家:1、 出身普通渔民家庭,考试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2、 他动手能力非常强:上午调仪器,下午做实验;3、 自学能力非常强:中村对物理学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学而来的他读的德岛 大学甚至没有物理系这样的人在日本饱受压制,他对于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评,也是言出有因一、东亚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东亚的教育体制是比较特异的,经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赞赏和局内人的诟病日本的教育体制已 经相对算这三国里比较宽松的了,有些国家就别提了,老师、学生、家长所有人都深受其苦至于韩国也是以极端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闻名的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高丽大学(KoreaUniversity)和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总称为“SKY”,韩国最大规模企 业的总裁们,70%是这三所大学的毕业生,而80%的司法机构公务员来自这三所大学。
韩国孩子几 乎都要上补习班,2009年韩国补习班获利总额约73亿美元,这比三星电子的盈利还多,教育支出 庞大是韩国人不敢生育更多孩子的最大原因2012年,经合组织进行了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 在数学和阅读项目上,韩国学生在所有成员国中排名第一但是,这项成就是以相当低的效率取得 的,有评价说:“这些孩子是靠双倍的努力加双倍的花费……才得到这样的成绩为何东亚会有这样的教育体系呢?我觉得,是因为东亚国家在现代教育体系本来就有的普鲁士 的基因,再加上了东亚儒家和科举传统而对于有的国家来说,可以说又加上了苏联式教育的实 用速成导向和思想灌输功能二、东亚教育具有循规蹈矩的“普鲁士基因”在十九世纪之前,教育其实是个类似手工业的学徒制,不管是东方的私塾还是西方的家庭教师 但是随着科目的增加和对受基本教育的劳动人口的需求,出现了所谓的K-12(也就是我们亚洲的 普通中小学)教育制度现代各国的标准教育模式,是我们已经以为天经地义的几个基本要素:1、 早上七八点钟走进教学楼;2、 在长达40-60分钟的课程中全程坐着听课,在课堂上,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3、 穿插在课程之间的有午餐以及体育课的时间;4、 放学后,学生回家做作业。
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一 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学科”同样,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 成了一个个单独的“课程单元”这个模式,是在18世纪是由普鲁士人最先实施的是他们最先发明了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模 式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 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国王当然,普鲁士教育体系在当时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这样的教育体系让上万人成了中产 阶级,为德国成为工业强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动力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要在普鲁士王国实现 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标,最经济的方法或许就是采用普鲁士教育体制然而,该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不过,在 19世纪,高水平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许不如思想上服从指挥、行动上掌握基本技能那么重要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基本照搬了普鲁士的教育体系,就像在普鲁士一样,这一举措能够大 力推动中产阶级的构建,使他们有能力在蓬勃发展的工业领域谋得一份工作除了美国,这个体系 在十九世纪也被其他欧洲国家仿效,并推广到欧美以外其他国家。
但是,如今的经济现状已经不再需要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劳动阶层,相反,它对劳动者的阅读能 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 导的终身学习者,需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不幸的是,普鲁士教育体的目标与这 一社会需求恰恰相反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 些多样性性与细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三、普鲁士基因以外,东亚教育还深受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影响东亚三国在19世纪末为了追赶西方列强而开始引进这种现代教育制度时,又不可避免地由于 自己的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而对这个制度作出了潜意识的扭曲和偏重1、 对大学入学考试和科举制度的混淆东亚国家对大学入学考试,总是会和他们长期的科举传统混在一起古代社会对创造力没有那 么大的需求,所以科举是个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冲突完成了社会管理者的选拔,且完成了一个以 智力取代门阀的准绳的建立如果要和科举类比的话,现在的对应物应当是公务员考试或者某些大公司的入职考试因为这 些考试和科举一样,是需要选拔出已经训练有素的成年人,马上就可以从事某些工作而大学入学考试,目标则是要选出可塑性强而又有志向者进行下一步的教育,这样的人要好像 从熔炉里取出的液态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极强。
而科举考试得到的人员,则要像上了釉彩 的出窑瓷器,马上就可以使用,但是如果你做什么改动,不是破裂就是刮伤此外,考试是个用处非常有局限的工具古代的科举对人才的遗漏尽人皆知,而现代不管哪种 考试,能考得出考生的兴趣、志向、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呢?即使是已经看起来最客观最可衡量 的数学考试,也会遗失很多东西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举了代数为例子在学习代数时,学生们多半只专注于在考试中获 得高分,考试的内容仅仅是各单元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考生们只记住了一大堆乂和y,只要将X 和y代入死记硬背的公式,就可以得到它们的值考试中的X和y体现不出代数的力量及其重要 性代数的重要性及魅力之处在于,所有这些X和y代表的是无穷的现象和观点在计算上市公 司的生产成本时使用的等式,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太空的动量;同样的等式不仅可以用来计算抛 物线的最佳路径,还可以为新产品确定最合适的价格计算遗传病患病率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橄榄球 赛中用来判断是否应该在第四节发起进攻在考试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代数视为探索世界时简 单方便且用途多样的工具,反而其视为亟待跨越的障碍所以,虽然考试是很重要的,但是社会必须能认识到考试的极大局限性,并削弱它在选材中的 位置。
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双保险的方式抑制学生在在考试上过分浪费精力:其一,SAT的考分只是录 取考量的诸因素中的一项,过于重视SAT是不明智的;其二,SAT每年有6次报考机会China的教育制度则以加倍的方式促使学生浪费青春:其一,高考分数是录取与否的决定性因 素;其二,高考一年一度2、 东亚国家对复习的过度重视2009年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78.3%的中国普通高中学 生平时(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在8小时以上,韩国为57.2%,而日本和美国几 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中国学生每日学习的时间最长各国学生所学内容的多少相差不会太大,那 么如果学习时间过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复习时间所占比重过大这是扼杀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的最大手段说起复习的重要性,人们经常会引用“学而时习之”,这个“习”就是复习但是,孔子时代 与今天社会有个巨大差异,是学习的内容孔子时代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礼”,扮演者唯反复演练 才可达到效果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演化到近现代,学习的主要内容由“礼”转变为认知认知 是拓展和变化的,其本质是创造或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教育过度强化复习,是产生不出创新人才的。
而且,正如保罗葛兰素所说的“即使在最好的高中里学到的知识,和大学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以文科为例,那几本高中需要反复诵读的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和随便几本大学历史系必读书比起来 如何?至于数学呢,即使是中学数学都掌握很好了,还没有学到十七世纪就出现的微积分何况, 随着知识的爆炸,1900年所有的数学知识可以塞进1000本书里,到2000年已经需要10万卷书 了(德夫林《数学犹聊天》)可见,花了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几年时间反复学习这么有限的知 识,是多么低效的学习法啊这几年有个流行的一万小时理论,对反复练习好像是个理论上的支持但是,这种论述的多在 【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如象棋、钢琴、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但是,对于【认知复杂性】 较高的活动,如创作、管理等作用就很难找到足够的证据其实,这一点反而可以用来说明,为什 么钢琴小提琴这类技艺的训练在西方业已式微,而在东亚国家却大为兴盛这类十九世纪就已经蔚为大成的技艺,特点是难度训练阶梯比较固定,知识总量也已经限定, 只需要多加练习即可,而且学习的进度,又可以通过曲目难度或考级来衡量这正好切合了东亚偏 爱的学习法所以东亚国家这些琴童家长,多半既没有音乐爱好也不了解古典音乐背景知识,却让 孩子花了大量时间练习,其内在出发点,就好像著名笑话中那位因为路灯比较亮,就只在路灯下找 钥匙的愚人一样。
3、平均主义和匮乏心态的影响很多对高考的辩解,都是说,虽然高考不尽如人意,但是是最公平的这是儒家传统上“不患 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公平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为了公平,就反而一刀切压制了不同类型的人 才发展途径,那就很可悲了东亚国家的人口基数那么大,这种人才浪费的机会成本也是高得很难 估量举个其他国家的例子欧洲学术界有个比较,像英国和德国都算是古典学术的学霸类国家,但 是英国这方面的人才要出色不少究其原因,反而是因为英国的教育制度不够公平英国有一些 中学进去后由于传统原因,上好大学的可能性非常高,这样里面的学生很早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淫浸 在庞大的古典学术中反过来,德国比较公平,所有学生上大学都要通过考核,这样,学生反而要 花更多精力在通用的备考科目上面结果英国这种表面的不公平反而有可能造就优质人才这就像彼得泰尔的《从0到1》中的举的商业上的例子,表面上完全竞争好像比较公平,实际 上参加这样竞争的企业利润会变得像刀刃一样薄,朝不保夕,只能顾着眼前利益,不可能对未来做 长远规划而类似谷歌这样的垄断企业,因为不用记挂着和其他企业竞争,反而可以由更大的自主 权关心自己的产品和做各种长远得简直不靠谱的计划。
所以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考试的竞争压力下, 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长远的自我成长计划,而只能把心思集中在将会决定一生道路的一次次考试上另一方面,东亚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的学习卡位战和争夺战,其实质是对有限的高品质教 育资源的争夺,这个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为何这个地区的争夺会达到这样的火热程度呢?那 也许要归咎于长期物质匮乏导致的稀缺心态去年大热的《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指出,当人陷入稀缺的状态物质或是时 间)时,稀缺会俘获大脑时,人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 对周遭世界的认识而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我觉得稀缺是东亚民族特有的状况因为这些国家几千年来都是水稻密集型种植经济,一方面 是可以在同等耕地情况下养活更多人,一方面当然是需要付出更多劳动和忍受更大拥挤到了十七 世纪后,就都陷入了内卷化的陷阱就以日本为例,15至19世纪,日本人口波动在1000万到2000 万之间,约为英国同期人口的四倍庞大的人口赖以生存的适耕土地,面积仅相当于英格兰的一个 县,生产力却又不及英格兰的一个郡县所以在德川时期,为了维持生存,日本人不但把勤劳节约 发挥到了极点,甚至有两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一个是日本政府出面来鼓励溺婴,以至于300年间人 口零增长另外,因为宝贵的土地不能用来给家畜提供饲料,日本人系统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