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独生子女的感情观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9.83KB
约8页
文档ID:10482517
独生子女的感情观_第1页
1/8

独生子女的感情观独身子女成长的时代背景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在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社会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和深刻的变化20 多年来,中国经济的繁荣、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使这一代人一出生就拥有比他们的祖辈和父辈优越得多的生存环境,这一切都给独生子女的成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他们读书求学的时候,中国经历了思想的混乱 —— 在传统文化被破坏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基础上的价值和道德的重建;经济起飞 ——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们在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时又被要求为国家、家庭、个人学习拼搏;他们在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的时候又要承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他们在接受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又要面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独生子女成长的家庭背景 1979 年第一批独生子女出生后,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也逐渐开始从大家庭模式向小家庭模式转变,家庭事务的主导也从“金字塔”形的层级结构逐步向“星系”结构转变,形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父母、祖父母绕其运行的“星系”于是, “小太阳 ”、 “小皇帝”也就应运而生了 因为是“独苗”,是家庭的中心,家长们出于“ 独苗难栽”的心理, “万千宠爱于一身”,过度娇宠、无限满足也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也被当成顺理成章。

“要天上星星,给你摘;要水中月亮,给你捞”,这样的故事也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同样因为是“独苗” ,是家庭的未来,凝聚了两代人三个家庭的希望,家长除了提供孩子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外,更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学习各种技能许多孩子的童年生活常常被深谋远虑的父母安排得满满的他们的成长一直就笼罩在一种竞争和互相攀比的环境之中父母们在感慨自己青春流逝的同时,便把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加倍地给予了自己的孩子 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许多是从“文革”动乱中走出的青年男女,在他们失去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失去或部分失去了如何教育好自己子女的所应有的知识和能力,而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又几乎是一片空白于是在许多家庭,就有了对独生子女物质上的无限满足和有效教育的严重缺乏,就有了南辕北辙的教育效果,也有了迁就和放纵的教育行为 另一方面,20 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阶层的形成、分化和发展给几千年的平静、稳定的中国家庭带来了冲击和裂变,单亲家庭(以及准单亲家庭) 、破损家庭、过度爱的家庭、失落了爱的家庭、富有家庭、贫困家庭、知识家庭、工农家庭、失业者家庭、社会主流家庭、社会底层家庭等等不断出现和分化,使中国的家庭结构、家庭形式、家庭生活、家庭环境更趋多样。

然而,不幸的是,独生子女群落却正是在这种分化和裂变的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使他们在面对独特的家庭结构的时候,还有可能要面对独特的家庭形式和家庭生活 独生子女的基本特征 一般说来,这一代独生子女有着优良的素质,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他们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他们更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 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缺乏责任心、好高骛远、没有目标;缺乏爱心、偏激自私;娇气任性、以我独尊;心高气盛、目中无人;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缺乏合作精神等等都在这一代人身上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 那么到底独生子女的感情观是怎样的呢?上述所说的到底符不符合独生子女的特点呢?我们做了如下的调查:Part1:亲情下面对独生子女对待亲情的态度和父母的关系及做法作了一些调查 实例 1: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很大,尤其是女孩子对于母亲,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A 同学从小和外婆生活在一起,于是和外婆和妈妈的感情非常好,从小到大,从衣服到吃的用的都是妈妈给买的,有什么事情,也要先和妈妈商量,然后再作决定A 同学的高考分数够上北大的线,但她选择了复旦,理由是家在上海,不想离开妈妈。

并且她决定以后也留在上海工作上大学住校后几乎每天都要给妈妈打,撒撒娇,讲讲见闻什么的分析:家长对孩子的爱与关怀,让孩子觉得是一种习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没有兄弟姐妹,朋友有些话也是不好说的,毕竟不是知根知底的,于是妈妈就是倾诉的最好对象,即使母亲又是好朋友.但是这其实并不利于独生子女培养必备的社交能力,反而让他们更加的保守封闭,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这也就恰好体现了独生子女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的特点.当然,家长也有部分责任,对待孩子过分呵护,什么事情都要亲手操办的话,那培养出来的只会是个不能自己在社会上立足的人.实例 2:对父母的敬畏多于亲近,不敢违抗父母的意图,但是又与自己想做的矛盾B 同学与其父母的关系有些像朋友,父母给了她比较大的对于某些事情或决定上的选择空间但在她看来,即便这样,父母的规定与要求还是太多了因为父亲以前是医生,于是要求她吃饭前一定要洗手,如果碰了别的东西不论是干净的还是不干净的,都要再洗一遍她心里虽不情愿,但又不敢违背父亲的命令,于是内心很矛盾她认为待在家里规矩太多太麻烦,渴望自由的生活分析:其实这样的关系已经出现了隐性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严格本没有错,但是也应该问问孩子的心声,如果一味的强制实施,那只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时.孩子不应该认为自己在家中应处于被领导的地位,而是应该勇于讲出自己的看法,营造更和谐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的逃避,这终究 不是个好办法.这个实例体现了,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也许在短时期内这样的矛盾不能解决,但是我们也应该在看到问题的同时试着想想解决的办法.实例 3:个性较独立,习惯了自己生活,不依赖父母,但在心底还寄有一份牵挂。

C 同学从小被奶奶带大,与父母的感情没有对奶奶的深,于是养成了什么事情自己拿主意的习惯尤其是到外地来上学,她不想让父母送,于是自己退了爸爸的一张火车票,自己一个人坐了四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学校,自己料理一切事情但是她明白父母其实非常爱她,她也只是比较含蓄,不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是一个星期与父母通一次分析:其实这个实例代表了现在很多家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在孩子的小时候带她成长,于是他们内心也有很多愧疚和遗憾,于是到现在明白了,才要想办法弥补跟孩子的感情缺失.而孩子的内心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面慢慢成熟懂事也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与父母对自己爱,只是由于生疏的太久,所以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理解与回报.采访问题:你是外地生么?是/不是你想家(亲人) 么?不想/偶尔(在生病的时候想)/非常想你一周与父母打几次?很少几乎没有/1 次/3 次以上/每天都打你是否经常与家人谈心?是/否你过年准备回家么? 为什么?回/不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有问过父母的近况么?有/没有你是否知道家庭成员的年龄、出生年月和属相知道/不知道结果分析:我们对 1 位上海的同学和两位外地的同学进行了采访,发现她们都很挂念家里和家里的亲人,一位同学因为家住上海所以很少给家里打,其余同学每周打都超过了 3 次还有一位同学每天都要和家里通;她们过年都准备回家,并且都有问过并了解过父母的近况.调查显示,当今许多同学大都怀有感恩之心,比较重视亲情。

80 后一代的大学生,仍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展示出重孝道、较负责的一面在调查中发现,在回答“你是否知道家庭成员的年龄、出生年月和属相”这一问题时,2 个的同学选择知道同学们会在家人生日那天与家人取得联系,并且送上自己的祝福,同学会在以后家人生日那天送上自己的祝福,会在过年过节(如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时送上自己的祝福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拥有的数量日益上升,由于的方便和快捷,父母与孩子双方都比较主动存在问题: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与家人缺乏真正的交流,孩子与家长缺乏真正的了解在回答“你是否经常与家人谈心”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个同学觉得心情郁闷选择父母作为倾诉对象,而其余两个都选选择朋友作为倾诉对象在与家人的交流过程中,大多数只是谈一些生活琐事,真正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很少在大学过程中,虽然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较多,但是大多是嘘寒问暖,对孩子之间的了解不是很深,同时孩子对家长的真实境况也不能很好的了解.对家庭过分依赖, 自主自立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大学生都是由中学毕业直接进入大学, 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对复杂环境的应对能力也明显不足生活自主自立能力还有待提高,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都对家庭过分依赖, 不利于自己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后记: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亲情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并辅以正确的交流方法,才能对大学生的身心完善起到帮助作用.Part2:友情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是广为流传的高山流水的故事,寻找到一个真正了解、拥有相通心灵的人可能是一种穿越时间与空间仍然不变的夙求 “友谊”这个几乎对每个人而言都很重要的词语到底在当代大学生心中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展现?!从严格的定义上讲,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任何单方面的良好,不能称为友谊友谊以亲密为核心成分,亲密性也就称为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人际交往、传播过程中,罗杰斯(Rogers,1985)对这种亲密性作了三点概括:(1)能够向朋友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秘密;(2)对朋友充分信任,确信其“自我表白”将为朋友所尊重,不会被轻易外泄或用以反对自己;(3)限于被特殊评价的友谊关系中,即限于少数的密友或知己之间。

看来友谊与亲密度还有信任、相互尊重是密切相联的对于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我们自小就失去了可以撒娇、依赖的兄长的权利,没有需要关心、照顾弟弟妹妹的义从出生起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温馨、唯我的家庭中父母的爱全部倾注在我们身上,当然还有更为纵容的来自隔代长辈们的爱我们似乎成了家庭的重心,没有人与我们分享父母的爱,更多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学会分享只需学会享受于是很多人认为现在的我们比从前的大学生更具有反抗精神、更彰显叛逆的思想、更加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并需要获得所谓独立的生活空间可是情况也并非如此,我们失掉了在家庭这个人生最初获得认知的体系中与同辈,与兄长,与弟弟妹妹相互打闹、协调共同生活的学习过程于是当我们走进社会时,与人的交流就成了纯粹的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生活,新的体验,新的面孔这需要我们有极强的适应力做一个唯我独尊到与众相和的巨大变化,这样的角色转换的确困难,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就拥有了一种不同以往的人际交往状态以下是我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友谊观的一个粗略的调查:调查问题:1.简单描述一下你的性格2.当提及“朋友”二字时,最先有什么反映(心理上的或想到的人或物等)?3.你认为自己有很多朋友吗?4.你理想中的朋友是什么样子?5.你是否会按自己的标准将朋友划分为不同等级?6.你认为共处时间与友谊的关系是怎样的?7.你是否相信男女间有纯真的友谊?8.你会不会认为过去的朋友总是比现在的好?9.如果曾经有很好但现在疏远了的朋友,那你会认为是什么原因主导了这样的结果?你是否会怀念你们共同拥有的那段时光?10.请简单描述一下你的友谊观。

调查结果:大多数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但对朋友却有很强的依赖性调查与朋友和家人的亲密度时,我惊奇的发现有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与好友的亲密度大于与家人的亲密度,这是否是独生子女的较强独立性和反叛性造成的问题?!事实上,与好友的亲密度来源于对青少年感情问题的交流诉说,友谊观出现两极分化状况,太过随性或太过严肃提及朋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