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 包括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部分内容1、 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宏观上,学与教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5 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 3 种过程交织在一起2、五种要素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教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二是个体差异,是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教师:教育内容: 是学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内容标准、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材料等但教育心理学不研究课程内容教育媒体: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来实现教学环境: 一是物理环境: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二是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3、三种过程学习过程: 是教育心理学家进行最早、最多的一项研究内容。
教学过程: 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效教学理论评价 /反思过程: 是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及进一步加以改进的过程三者关系 :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相互影响,并且都受学习和教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①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影响;②教学过程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③评价 / 反思过程随着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一个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学与教的过程,熟练的掌握了一些教学技能之后, 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 才能逐渐成长为——名既懂科学又讲艺术的教育专家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 (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 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 ③它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2、教学实践意义 ①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指导教师的教学决策,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②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遵循了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最初依附于普通心理学或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独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进入21世纪,则呈现出学科综合化和研究方法多元化等发展趋势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心理学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一条是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2、发展的四个时期 :( 1)初创时期(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桑代克从 “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这一时期著作的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 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2) 发展时期 ( 20 世纪 20— 50 年代末)西方教育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学习理论一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行为主义占优势,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并形成很多流派。
这时的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我国:① 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② 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③总体状况:建国以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3) 成熟时期 ( 20 世纪 60— 70 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西方教育心理学较重视结合教育实际,服务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注重为学校教育前苏联: 60 年代以来,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表现出的动向和特点:①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验研究 ②发展了不同于西方的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联想—反射理论和列昂杰夫与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理论 ③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④重视教学心理中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探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倡自然实验法4) 深化拓展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学心理学得到了大发展 理论派别的分歧越来越小, 过去存在于东西方教育心理学之间的鸿沟,实际上被打破。
布鲁纳在 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 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的成果,主要表现在:①主动性( agency)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与教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更多的控制 ②反思性( reflection ),只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对于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讲学习是通过知识的传递,而现在讲对知识的主动理解、建构和获得③合作( cooperationg ),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④社会文化 (culture )对学习得影响,他认为任何学习的发生都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构而产生的我国: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开始面向世界, 在借鉴前苏联和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多媒体计算机的问世,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达到了新水平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2、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3、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4、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5、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6、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7、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方法(一)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1、定量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 )又称量化研究、量的研究,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2、质性研究 ( qualitative research )又称质的研究, 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中, 采用观察、访谈、 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材料, 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材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3、二者的异同 :(二)几种基本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 Observation method )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 在研究中,研究者一般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对象的行为进行观察、 记录,不作任何控制和干预实验观察: 研究者在有意控制和干预的情境下对对象的行为进行的观察优缺点: ①比较容易操作,能收集到第一手材料, 适用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 ②观察的结果常不能得到精确分析,易受主观兴趣的影响2、调查法3、实验法4、教育经验总结法二、研究的步骤1、科研选题: 理论题目和实践题目2、形成研究问题3、确定变量及其测量技术( 1)确定变量: 研究变量是指能在不同条件下变化的个人或环境的某些特征。
给变量下课操作的定义,此定义必须能给出一些可以测量的东西 2)选择测量技术: 测量变量的变化或变量之间的不同水平 四种测量方法: (1)自我报告 如果使用自我报告法,我们就要用书面或口头形式向学生提一些问题.如他们自我感觉注意力如何2) 直接观察 如果使用立接观察方法.我们就要走进课堂观察学生,评判他们的注意.(3)测验 测量最适合那些涉及学习和成绩的变量(4) 教师或同伴的评判 被试,是指其行为受到测量的人或动物4、提出假设和选择研究方法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建立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二是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1)提出假设: 假设就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 2)选择研究方法: 研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 描述性(的)研究 .它描述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特定情境中的事实和关系,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等方法;一种是 实验性(的)研究 ,它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改变情景的某一方面而注意其效果, 可采用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等方法相关: 是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水平的一种衡量标准如果教育心理学家知道两个变量是相关的.他们就能预测某一个变量是在另外一个变量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预测常常比完全没有在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预测更正确或近似正确。
值得注意的是: ① 相关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 两个变量可能相关, 但一个变量不一定是另一个变量的原因 知道两个变量倾向于一起发生并不能告诉我们—个变量实际上导致另一个变量若想要弄清楚是什么因素直接导致行为的变化,这就需要在实验操作基础上的研究②每个研究只是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下检验这个假设, ,假设被 “支持”,但永远不会被某个研究的正面结果所证实一个正确的试验通常要求研究者做到: ①至少操作一个变量;②随机选派被试进行实验处理;③在实验组和一个或几个控制组之间至少要比较一个因变量三、研究的有效性一个实验结果是否有效必须经过几方面检验因变量的变化必须只归因于自变量的操作这意味着实验组和控制组除了自变量不同外, 其他的每一方面都是相同的 下面我们将从八个方面评价一个实验研究1、在研究之前被研究的各组是否随机平等, 以确保因变量的变化必须是自变量导致的如果各组之间的差别很大, 那么实验之后发现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是由于原有的差别所致, 而不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2、除白变量外是否所有的变量都受到了控制, 保证各组之间唯一的差异就是自变量的变化3、各组的测量过程是否一致 不可靠的结果有时可能由不一致的测量系统所致。
4、研究的结果是否源于实验过程而不是对情景的好奇 被试会以某种持殊的方式对待某种变化,至少会作出临时性的反应如“霍桑效应”5、研究设计者是否以某种方式曲解了结果 研究者做实验时某些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