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准实验研究设计,西方社会两种文化的对立:,Kimble1984年在American Psychologist在发表文章Psychologys two culture,直接证实了西方心理学中也存在“科学”(scientism)与“人文”(humanism)两种文化倾向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著名科学家和作家斯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到西方社会中已形成了以科技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和以人文科学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人文主义两大集团,他称之为“两种文化”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对立:,一、引论,在心理学中两种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论的不同作为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而作为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现象学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文化在贯彻实证原则时走向极端,以实证的原则衡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符合的就保留,否则就排斥,实证原则成了凌驾于方法和对象之上的根本原则,因而陷入了实证主义现象学特别强调对人,特别是对人的独特性的研究,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作为研究的重点,强调描述的方法、整体论和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
当代,心理学中发生了一种生态化运动(ecological movement)它顺应了心理学回归生活的潮流,其方法论也会逐渐成为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论它主张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即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它在方法上采用的技术要求尽量保持心理和行为发生的自然性,如采用准实验设计心理学应仍然保持一种科学的精神,但研究方法不应局限于传统的严格实验室的实证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生态化运动的兴起:,把生态效度作为检验研究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的原则生态效度指一个理论或一个实验结果能够说明或预测人们在真实的、各种不同背景中的行为的程度多元方法组合原则生态化取向很欣赏多元主义多元主义不仅指多元方法,而且还指多元研究设计、多元取样、多元分析、多元变量和多元数据分析方法例如,同样一种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设计:跨区域设计、纵向设计以及准实验设计等等心理学生态化取向的方法论原则:,二、准实验研究设计(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Quasi-是一个前缀,意思是almost,seemingly,resembling准实验设计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坎贝尔和斯坦利(Campbell&Stanley,1966)提出。
库克和坎贝尔(Cook&Campbell)于1979年发表的准实验研究:现场背景的设计和分析(Quasi-Experimentation:Design and Analysis Issues for Field Settings)这一专著,为准实验设计提供了充实的理论基础,并系统、全面的提出了准实验设计原则和统计分析方法,使准实验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日趋完善2002年,谢德西,库克和坎贝尔(Shadish,Cook,&Campbell)对1979年的经典著作再版,使准实验研究设计更加成熟准实验设计的概念:,所谓准实验,是相对于真实验而言的,是指那种既不能直接操纵自变量又不能对研究中的额外变量作较严格控制的研究它像实验一样一般要比较不同的组或条件,但这种设计用不可操纵的变量来确定要比较的组或条件不可操纵的变量通常是被试变量(如性别的男和女)或时间变量(如处理前和处理后)它和真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准实验中没有运用随机化程序进行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也不能完全主动地操纵自变量准实验设计的三个特点:,1、其研究中的自变量往往用被试变量这些被试变量可能是自然形成的被试变量,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可能是社会所形成的被试变量,如社会阶层、宗教信仰、居住区等;可能是因疾病及与之有关的被试变量,如残疾者、弱智者、脑外伤者等;可能是学习现状不同的群体或已形成的不同个性的群体等。
2、研究者只能选择那些已具有了某种不同程度特征的被试而不能像真实验那样从总体中随机选取被试或随机分组3、一般而言,不能从准实验研究结果中作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在研究的变量上缺乏严格控制,因而其内部效度较低准实验设计的应用:,人格研究、临床心理的研究、社会心理以及教育心理研究常常采用准实验设计注意:,准实验设计中所使用的被试组不是随机分派的,所以,有的组是作为对照组出现的,而不是控制组在实验设计上,控制组与对照组是不同的控制组是指那种按随机分派被试而形成的组而对照组是指那种已经形成的、对研究敏感的组因而,“对照组”一词直接提醒我们在研究的结论中往往包含着某种混淆Generally speaking,quasi-experiments,include some type of intervention or treatment and they provide a,comparison,but they lack,the degree of control,found in true experiments.,Just as,randomization,is the hallmark of true experiments,so,lack of randomization,is the hallmark of quasi-experiments.,Quasi-experiments provide an important alternative when true experiments are not possible.,Researchers must recognize,the specific shortcomings,of quasi-experimental procedures and they must work like detectives to,provide whatever evidence they can,to overcome these shortcomings.,准实验研究设计的分类:,准实验研究设计中,不同的组或处理条件不是通过操纵自变量产生的,而是根据现成的被试变量(如男/女)或时间(如处理前和处理后)来确定的。
这两种分组方法产生了准实验研究设计的两种基本类型:,非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和,时间序列设计,三、非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the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定义:是指在这种设计中包括一个处理组和一个对照组,并且既有后测也有前测,但两组不是按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选择的对等组过程是:两组被试在处理前都接受测量(前测),然后只对一组施加处理,施加处理后再同时测量两个组(后测)由于不能采用随机化的原则来形成处理组和控制组,因此在处理前两组就存在某些差异,因此称为非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非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基本模式:,处 理 组:,O,1 X,O,2,非等控制组:,O,3,O,4,基本模式:,两组之间为什么用虚线呢?,因为处理组和对照组不是随机分组,因此两组被试在实验前是不对等的,所以用虚线表示在这个模式中,使用前测的目的是借助前测结果取得两个相等或存在某种差异的指标,以提供两个组在控制机体变量和因变量方面最初的相等或不相等的资料,作为两个组间进行比较的基础In the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mparison group are compared using pretest and posttest measure.,Because a comparison group is selected on,bases,other than random assignment,we cannot assume that individuals i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are equivalent on all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a selection threat arises).,A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 can be outlined as follows:,O,1,X,O,2,O,3,O,4,The dashed line indicates that the treatment and comparison groups were not formed by assigning participants randomly to conditions.,If the two groups are,similar,in their pretest scores prior to treatment but,differ,in their posttest scores following treatment,researchers can more confidently make a claim about,the effect of treatment,.,例1:,假设某医疗研究机构研制了一种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为了试验此种药物是否真的有效,研究人员筛选了20名多动症儿童参加试验。
为了试验的实施,他们编制了甲、乙两套学习材料,这两套材料经检验在难度等方面相当,以分别用于前测和后测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使用甲套材料进行前测,即均在同样长的时间里学习材料甲,然后检测学习成绩;第二阶段,多动症儿童接受药物治疗,而对照组不接受;第三阶段是两个组儿童各自都学习材料乙并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这是后测为了更可靠地进行比较,他们选取了年龄相近的某个年级一个班的学生(30人)作为对照组例2:,为了证明“先行组织者”训练法的效果,研究者选择了来自学龄前的两个整班儿童,其中一班为实验组,用提供“先行组织者”的方法教学;另一班作为对照组,用传统方法教学为对两组是否为等组有所估计,采用了一种图片汇编的标准化测验,对两班同时进行了关于认知水平的前测验结果发现,两班得分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值不大,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然后,进行为期7周的实验教学教材由两班的教师共同商定统一内容,只是教学方法不同7周的实验教学结束后,就所学知识对两组同时进行后测验经对两组成绩的统计检验表明,实验组的成绩显著地优于对照组非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数据统计分析:,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测成绩上就有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不能采用简单的比较两组后测的成绩来评估实验处理的效果。
一般有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可供选择t,检验法:要计算的不仅有两组各自后测的成绩平均数,O,2,与,O,4,,还要分别计算出两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O,1,与,O,3,对,O,2,与,O,4,的比较,要以,O,1,与,O,3,的比较作为基线对两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作比较,以评价它们的等值性如果,O,1,与,O,3,是等值的,则可以用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法,以检验两组后测成绩平均数,O,2,与,O,4,差数的显著性如果对,O,1,与,O,3,比较的结果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不能直接对,O,2,与,O,4,进行比较,而必须用,O,2,O,1,与,O,4,O,3,这样的两组后测与前测平均数的差数进行比较协方差分析法:将前测结果作为协变量,后测分数作为因变量,通过控制前测成绩对后测成绩的影响之后,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协方差分析法使得两组在后测成绩之间的差异,不受在前测中两组间原始差异的影响关于非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评价:,1、减少了分组偏差(assignment bias)问题:,增加前测能使研究者解决存在于所有非等组研究中的分组偏差问题如果研究者发现处理前两组很相似,可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