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失独者孤独感研究进展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89KB
约7页
文档ID:494171382
失独者孤独感研究进展_第1页
1/7

失独者孤独感研究进展简要:摘要 对失独者孤独感测量工具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指出未来需编制对失独者适用性较强的孤独感量表,对失独者孤独感现况进行大样本调查,且系统、全面地挖掘其影响因素,进一步   摘要 对失独者孤独感测量工具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指出未来需编制对失独者适用性较强的孤独感量表,对失独者孤独感现况进行大样本调查,且系统、全面地挖掘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本文源自李映兰, 护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2-07-09   关键词 失独者;孤独感;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干预;综述   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因意外事故或疾病等死亡,其父母无法再生育且没有再收养子女的家庭,而失独者那么特指失独家庭中的父母[1⁃2]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我国失独家庭数量已超百万,并正以每年 7.6 万个的速度增长,预计到 2050 年,失独者总数将到达 2 200 万人[3⁃4] 失独现象给失独者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使之产生抑郁、焦虑、悲伤、孤独感和丧失感等消极情绪,其中孤独感是其核心表现[5⁃6] 孤独感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获得满足,感到自身和他人、群体隔绝而引起的负面主观感觉[7⁃8] ,表现为主动回避与逃离社会及周边生活人群,缩小社交范围[9] 。

研究显示,失独者同非失独者相比,他们的孤独体验较高,且有 83.2% 的失独者感到高度孤独[9] 独生子女的不幸离世,不仅使失独者失去依靠,只能单独面对晚年生活及经济、养老等困境,也使失独者感到精神上孤独无依[10] 孤独感较强的失独者其自我调节能力也会下降[11] ,当失独者处于长期严重的孤独状态且无法及时化解时,会进一步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损害其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12⁃13] 由此可见,失独者孤独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国外有关丧亲领域的研究开展早,但对于失独者的研究十分有限,国内近几年有关失独家庭和失独者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其研究内容多与经济和社会学领域相关,对失独者孤独感的关注较少;缺乏特有的测评工具,无法获知失独者孤独感真实现况;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开展缺乏(尤其是基于理论框架的系统、全面探讨);对于帮助失独者摆脱孤独困境的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本研究通过对失独者孤独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及分析,并系统总结其对策,以期为改善失独者孤独感现状,提高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1 失独者孤独感的测量工具   1. 1 一维孤独感量表 国内对于失独者孤独感的测量 ,采 用 的 量 表 多 为 UCLA 孤 独 量 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Loneliness Scale,UCLA),该量表第 1 版由美国学者 Russell 等[14] 于 1978 年研发,后对其进行 2 次修订得到第 3 版,主要测量由个体内心渴望的社会交往水平与实际体会到的社会交往水平之间差距所引起的孤独感,已被多个国家修订为不同版本,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孤独感测量工具之一[15] 。

该量表由 20 个条目组成,采用 Likert 4 级评分法,设正向计分和 反 向 计 分 条 目 ,每 个 条 目 得 分 为 1~4 分 ,总 分 为 20~80 分,得分越高说明被测量者孤独感越明显[14] ,第 3 版 UCLA 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4,2 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 0.73[16] 目前,多数对失独者孤独感的研究所采用的量表为 UCLA,但该量表为单一维度,而失独者的孤独感分为社交孤独感和情感孤独感,它是多个因子不同形式的组合,是一个结构较为稳定的多维复杂情绪体验综合状态[17] 失独者的孤独感与其他人群既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可能来源于社会交往的缺乏,也可能由于失去唯一孩子导致交流缺失所致;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18] 因此,UCLA 仅能评估失独者对社会关系的满意度,不能全面反映其孤独感多维的情绪体验状态,无法揭示失独者群体孤独感的共性和规律,也无法测量失独者孤独感的时间范围[15] 考虑到失独者人群的独特性,可从孤独感二维甚至多维的角度,尝试对失独者的孤独感进行测量   1. 2 二维孤独感量表   1.2.1 状 态 与 特 质 性 孤 独 量 表(State Versus Trait Loneliness Scales, STLS) STLS 由 Gerson 等[19] 于 1979 年基于 UCLA 编制,从时间角度将孤独感划分为状态性孤独(短期的,由情境引起的一过性、境遇性孤独)和特质性孤独(慢性长期存在的气质特点,表现为性格上的孤独)2 个维度。

该量表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法,量表的总分为 11~55 分研究显示,特质性孤独与缺乏相应社会技巧、应对能力缺乏以及归咎于社会性失败显著相关,状态性孤独与社交技巧有关[19] 未来的研究可尝试采用 STLS 测量失独者孤独感,以深入探讨失独者孤独感的状况,即失独者的孤独是状态性孤独还是特质性孤独或两者兼有   1.2.2 情 感 ⁃社 会 孤 独 量 表(Emotional Versus Social Loneliness Scale,ESLS) 基 于 Weiss 的 社 会 与 情 感孤 独 理 论[20] ,Russell 等[21] 于 1984 年 研 制 了 ESLS, Wittenberg 等于 1986 年对 Russell 的 ESLS 进行修订,分为 2 个维度:①情感孤独,指个体依恋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孤独,表现为缺乏亲密联系,如失独者失去唯一的孩子或孩子失去父母;②社会孤独,指缺乏由志趣相投、一起活动的朋友所构成的社交圈,缺乏社会交往感[22] Wittenberg 等研制的量表共包括 10 个条目,其中 5 个条目测量社会孤独,另 5 个条目测量情感孤独,条目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法,总分为 5~25 分,得分越高,说明被测量者孤独感越强,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情感孤独分量表 Cronbach′s α 系 数 为 0.78,社 会 孤 独 分 量 表 Cronbach′s α 系 数 为 0.76。

ESLS 能有效鉴别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23]   1. 3 多维孤独感量表   1.3.1 Rasch 型 孤 独 感 量 表(A Rasch ⁃ Type Loneli⁃ ness Scale) De Jong 等[24] 将孤独感分为 3 个维度:① 社会剥夺类型,指人际关系缺失、社会剥夺感的强度和性质;②时程,描述孤独感的易变性和稳定性;③情绪特征,个体缺乏积极情绪(如幸福与爱),或是存在消极情绪(如感到害怕与不确定感)[25] ,且于 1990 年研制出了 Rasch 型孤独感量表,用以探讨被测量者对孤独的感知、体验及对缺乏人际交流的评价[24] 此量表共包含 34 个条目,其中 10 个条目用于测量孤独感的社会剥夺类型,10 个条目测量时程,14 个条目测量情绪特征研究说明,该量表条目较其他量表(如 UCLA)更贴近被测量者的感受[22]   1.3.2 成人社会与情感孤独量表(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Scale for Adults,SELSA) DiTommaso 等 [26] 于 1993 年编制 SELSA,是区分社会孤独和情感孤独的最正确工具之一,其中情感孤独又分为亲密性孤独(即缺乏亲密伴侣)和家庭性孤独(即缺乏家庭成员)。

该量表共有 37 个条目,包括社会、家庭和情感 3 个孤独感子量表[27] Isabella 等[28] 为了提高其临床适用性,开发了SELSA简短版本,即SELSA ⁃S(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Scale for Adults ⁃Short Version),仅包含 15 个条目,并证实其在大学生、精神病病人和药物依赖者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综上,由于我国失独者孤独感研究起步较晚,外乡化信、效度较高的失独者孤独感量表在我国尚未成型   2 失独者孤独感影响因素   2. 1 文化程度 郭智慧等[29] 对失独者的调查指出,小学文化程度的失独者孤独感较高文化程度低者认识和理解新事物可能不全面,且较少向他人倾诉和寻求帮助,这使他们易出现消极应对,从而使其孤独感增加[31] 而文化程度高者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有优势,爱好相对广泛,通常能全面分析问题,利用自身资源来获得更多能满足其精神需求的信息,更愿意积极面对问题,能更快融入新的环境和适应新角色,从而缓解其孤独感[30⁃31]   2. 2 家庭收入 陈筠等[9] 研究指出,家庭收入与失独者的孤独感呈正相关,随着失独者家庭收入的增加,其对子女抱的期望和精神需求也越高,从而使其孤独感增强。

但是其他研究显示,与家庭收入高者相比,家庭收入低者的孤独感更强烈[30⁃31] 在一定程度上,高收入意味着更好的物质生活与平安保障,经济独立者在不依靠子女赡养的情况下,亦能保证自己的晚年生活[30] 而收入低者更易感受到来自经济的压力、生活负 担 较 重 且 社 会 娱 乐 资 源 相 对 较 少 ,易 增 加 其 孤独感[32]   2. 3 抑郁 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其特征是精神萎靡、思维缓慢,可伴有精神运动缓慢病症[33] 抑郁与孤独感相互影响[34] 一方面,抑郁水平高会使失独者孤独感加重;另一方面,孤独感也会让失独者的抑郁病症加重[9] 远离家人易增强孤独感,从而诱发抑郁情绪;而抑郁者会减少参与各方面活动、对事物缺乏兴趣、对自身的评价低、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这些使其人际交往减少,从而无法得到相应的情感与社会支持,导致其感到更加孤独[35]   2. 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通常指个人有可以依靠的人且能从所依靠的人那里体验到自身价值、被关心和被爱[36] 有研究说明,社会支持与失独者的孤独感呈负相关[10] 社会支持与失独者的社会参与紧密相关,失独者社会参与越频繁,越能丰富其社会联系、完善其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改善其孤独状态;而孤独状态得到改善后,失独者能积极参与相关社会活动,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形成良性循环[10] 。

研究说明,是否参与社交活动和有无朋友对失独者孤独感有影响,且失独者在无朋友时的孤独感是有朋友时的 3.19 倍;多参加社交活动、多交朋友,能为失独者提供精神抚慰,能使失独者更快走出伤痛,从而降低其孤独感[29]   3 对策   3. 1 由政府主导,完善制度和强化管理并重 政府需从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着手完善针对失独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提供养老房、建设专门的养老机构,以及加强对失独者的养老管理来健全失独养老机制,同时积极鼓励失独者与同龄人共同生活,解除孤独感[37⁃38] 此外,可以成立以失独为主题的独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适合帮扶我国失独群体的统一化、精细化标准[7] 同时,研究发现,失独者常感觉被社会边缘化,会经历显著持久的抑郁、孤独状态[39] 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发动广阔媒体积极响应,根据国情适当借鉴国外曾发起的帮助失独者减轻孤独感的公益活动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工具,如建立专门的失独网站、、抖音、公众号等,唤起社会层面对失独者问题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失独群体,以到达发挥社会力量关心、关爱这一群体的目的[7,40]   3. 2 建立健全社区帮扶体系 社区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根底单位,越来越多的失独者依靠社区获得生活与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7]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