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1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 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 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我们今天虽将 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 定义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 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 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 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 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 义的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 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 评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 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 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 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 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这是和刘 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 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 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 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2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 “文之为德也, 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 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是多么大气的文笔,多 么宏伟的站位文”,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它的产生是自 然而然的,天地一产生,它就产生了;天地多久,它就会有多久 仰望苍穹,有日月交相辉映,天空就是纸张,日月就是最美好的 文字,流淌出圣洁,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竞相争秀,大 地就是纸张,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画出锦绣,美丽万载读着读着,心胸都变得阔大了,思想都变得辽阔了读这样的*, 才会让人有写*的冲动《文心雕龙》是一部好书,不仅对为文,对做人,对思想都 是大有利处的,值得一读。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3从这一篇开始,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建构进入第二 部分“文体论”,至《书记第二十五》共计二十篇,每篇大致论 述一种或者两种文体根据时人“文”“笔”之分,《明诗》至 《谐隐》十篇更倾向于押韵之“文”,《史传》至《书记》十篇 则为不押韵之“笔”的行文思路正如《序志》所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 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介绍文体一般着眼于四个方 面,论述源流,解释名称与含义,选定和评论部分作家作品,指 出这一文体的写作规律和基本要求《明诗》正是遵循以上四方 面,从开篇至“有符焉尔”属于“释名以章义”,解释诗的含义; 从“人禀七情”至“此近世之所竞也”论述诗的起源于发展,为 “原始以表末”,而提到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则属于“选文 以定篇”;从“铺观列代”至文末,指出四言诗“正体”,五言 为“流调”,风格为“雅润清丽”,便是“敷理以举统”读至“敷理以举统”部分,我对刘勰以“四言正体” “五言 流调”的文学观有些疑问,毕竟当时作者所处时代,四言诗已经 开始衰落,而五言诗大行其道,这样的观点看来有些保守但仔 细想来,刘勰的这一观念实则与《宗经》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从刘勰《明诗》篇所要阐明诗的范围来看,这里的“诗”不包括 乐府诗,因为《文心雕龙》中另有《乐府》篇加以讨论至于诗 骚,也有专篇论述,像论述《诗经》的《宗经》,故着墨不多, 也可不算作其中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所 以,刘勰把四言诗视作“正体”,称五言为“流调”,实为“宗 经”,并且符合时代的观念,而并非贬低之意读书笔记《诗经》 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宗经之人,当然要以此为正体然而当他 “铺观列代”,考察后起诗人极力所推重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属写 作五言的人时,为了顺应时代,又要坚持《文心雕龙》理论上的 完整性,所以作出此论以示协调进一步来说,刘勰这种观念的产生,也与两汉的学术背景有 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开始确 立,官方把《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还专门设立五经博士负责传 授,《诗经》地位之高堪称“正体”并且即使不被视为一种纯 粹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依然是后世一切文学的源头,正如《宗 经》中所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后世诗赋类韵文 都是从《诗经》中发展出来的,因此称之为“正体”《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4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 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 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 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 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 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 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 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 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 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 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 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 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 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 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 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 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 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 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 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 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这就是刘 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再者,他不把代表客 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因 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合于自 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归根到底,就不 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但是,又不能说刘勰是一 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 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 形式的关系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 志,莫非自然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在《物 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 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 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因为“情 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 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 的观点总结起来说,刘勰的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文学 观是合于唯物主义的,他探讨了人为美与客观美的关系,文学与 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的整套理论体系,在历 自然是难能可贵的,对今天来说在整个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 应该是一块里程碑除了这些大块的来说关于他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其 实好多时候我们这些后人在研究他的作品受益的时候,反而是在 一些字句里面受益不少,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好处了像宗经里面, “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 虽旧,余味日新,后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为先,可谓太山 遍雨,河润千里者也经典著作在刘勰眼里就是这样的,经典 可以泽被万年,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读这些经典的文集都觉得特别 受惠,刘勰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书有朝一日竟 也会成为经典呢!只是这个〃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确成 为了我们写作的一个典范要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我对这句话 就是尤其的喜欢刘勰的《诠赋》有文是这样说的,原夫登咼之旨,盖睹物 兴情物以情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比巧丽丽词雅 义,符采相胜是先要有情感然后配以丽词佳句才能是好*,但 是若没有睹物兴情的基本条件,不知道作赋的基本要求,那么这 样的赋就是花朵太繁,把骨头都压断了所以不论是什么时候, 什么情况,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真情,而且是永远的。
到 现在我们写作,是;离不了这些东西的《哀吊》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 文而属心则题奢,奢体为辞,则虽丽而不衰;必使情往会悲,文 来引泣,乃其贵耳依然是指写*先要心情先定下来,自己先有 情,然后才能感动别人如果只是追求问题奢华,那么必是华丽 但是情必不哀,一定是自己爱情之所至,才能使读者哀痛,才更 可贵!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直至今天我们好多的*这样讲那样讲写 法,其实何如让学生多读点书,多积累点真感情!下笔如有神才 能得千古佳句,而不是写成新时代的八股文!十七篇《诸子》讲,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 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六国以前的作者,在 当时虽说不得意,但是他们的主张缺流传下来了,他们写的时候 是千古以前,但是他们的感情想到的是千古以后,他们的名声不 会消失的所以千古之前刘勰就已经认定他们的光芒以后也是不 会磨灭的,定是要有于后人有益的,有一定的贡献于人类,必定 会使人类记住他!从这个角度讲,刘勰是让人佩服的,也值得人 学习!研究刘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很大的精力,才能探得他的精 髓,我知道,这一时三刻也不过是得起皮毛,但是读一点得一点, 我会继续努力,一直最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做这个课题了,我一 样去读他的书,继而带动我去读其他的读点名著,受益颇深!《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5在苏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文心雕龙》一书,不禁感慨万 千。
据说作者之所以写下《文心雕龙》还有一段趣事:有一天刘 勰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手捧丹漆礼器,跟着孔子南行……伟 大的先圣竟然垂梦于他,刘勰觉得自己应该有所作为!刘勰最先 想到的是要阐明圣人的思想,莫如替经典作注解了,可是过去马 融、郑玄等学者已把圣人的思想阐发得够明白了,他就算有深入 的见解,也未必能自成一家于是,他想到了*,并选定了文学 批评的道路,开始了探索文心的事业伴着青灯古典,六七个年 头过去了,一部寄托着刘勰心意的巨著《文心雕龙》终于问世了!《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 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刘勰把全部的书都 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文心雕龙》是刘 勰在入定林寺的后期所写,是“齿在逾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帮 助僧佑整理佛经,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 影响儒家中庸原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基调刘勰提出的 主要的美学范畴都是成对的,矛盾的双方虽有一方为主导,但他 强调两面,而不偏执一端文中提出“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在对道与文、情与采、真与奇、华与实、情与志、风与骨、隐与 秀的论述中,无不遵守这一准则,体现了把各种艺术因素和谐统 一起来的古典美学理想。
刘勰特别强调同儒家思想相联系的阳刚 之美,表现出企图对齐、梁柔靡文风进行矫正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