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文化概览 傅功振•陕西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 国少有的文化大省之一从蓝田猿人到半坡 遗址、从炎黄二帝到周秦汉唐,我们陕西文 化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辉煌,体现 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她的根脉性、 多元性、多样性、多层次性彰显着陕西文化 的巨大魅力陕西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 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陕西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我国以秦岭划出北方和南 方,我国唯独陕西兼有北方黄河流域的麦黍文化与南 方汉江流域的稻米文化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 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 ,有“小中国之称”•从民俗学角度讲,自然生态是文化基因陕西独特的 自然生态使其形成了三大文化生态区:陕北、陕南、 关中从炎黄二帝的部落联盟,到魏晋南北朝和五代 十国以后宋元时期,这里保留着多民族的文化遗存, 其形态表现各异,艺术表现尤为丰富•陕北是典型的北方黄土高坡,是古代西北多民族点 文化的交流融合地战国时代秦国大将吴起,秦朝 时代秦始皇长子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 城,宋元时期范仲淹带兵长期驻守在这里,留下了 我国古代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陕北又是 革命圣地,新中国的发祥地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 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 神财富——陕北红色文化。
•关中即关中平原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 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除了房屋建筑 、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 字这一地区原始文化层十分深厚,古代原始文化 的遗址、古老的神话传说特别多•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华胥古国,到伏羲氏、女娲 氏、神农氏,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 大秦定都咸阳,两汉隋唐改建长安,这里不仅是文 明古都,也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的汇聚之 地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 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 ,“两山夹一川”,号称“巴山楚水、鱼米之乡”,陕 南的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陕南 中、西部为蜀文化,东部为秦、楚文化从自然生 态角度看,秦岭是划分我国南北的分水岭,从文化 生态角度看,秦岭应该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确切 说这里的文化应该是同脉、同源、同根的•陕西不仅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且有着更 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 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 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 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 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 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 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 部分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最直接的见证者和“活 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 和活态基因,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人类创造力的 重要因素,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 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首先,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根源性的特点陕西既是农耕 文化之根,也是农耕文明之源一个广为流传的比喻是“如果 把中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北京是这棵大树的冠,而西安就是 这棵大树的根 •陕西是由农耕四时生成节庆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播地我们先民 在关中地区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日月星辰一年四季天气 变化导致不同的气候,总结出二十四节气,这是非常科学的总 结,并且影响整个东南亚民间的岁时节庆都与二十四节气有 关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庆文化活动都是 紧扣二十四节气古代的上巳节(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在 清明前后,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 到清明,逐步将便将上巳、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礼乐即为礼节和音乐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 ,周公旦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 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 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和发展,奠定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 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儒 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 礼乐制度以周代礼乐来维护宗法统治,形成了礼 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 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当时 婚礼的六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 、亲迎,至今民间还深受此影响在礼仪制度下, 全社会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 遵守和执行着它的规定,因此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陕西方言是由黄土地上一代一代的人民传承着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存关中方言被称为“雅 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 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 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 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汉字也是在陕西创 造的,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 :“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 》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仓颉所处的年代 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 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全 国开始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唐代演变 成了今天通用的楷书和行书。
•其次,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呈现 出多元性的特点陕西保留着多民族的文化 遗存,这些形态不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 们多民族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它 们既是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具体体现, 又是多民族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陕西非物质 文化遗产多元性的这一特点,在我国区域文 化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的古琴是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亦称瑶 琴、玉琴、七弦琴古琴在周朝就已盛行, 到现在有3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琴有“昔伏 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 南风”等作为追记的传说,《诗经•关雎》有“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汉代通过西域 与国外的交流频繁,并且善于吸收其他文化 ,尤其是唐代胡人的音乐歌舞成为主流乐舞 ,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乐器逐 渐替代了汉族的本土乐器这些多元性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现今最具有研究开发价值 的遗存•再次,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 它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诸多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特 点其囊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民俗、传 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 、传统中医等类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 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
极具特色的木版年画、泥塑、剪纸、皮影、饮食、 服饰、鼓乐、地方剧种、社火、庙会、面花等等, 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而消亡殆尽,而且 ,它们以浓厚的亲情和生动的形式,深深地植根于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在社会中广泛地传承与发 展,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四,陕西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生态,其非物质 文化遗产具有多层次性特点皇家文化即帝王文化 、精英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等互为影响,体 现出更丰富的价值陕西有两千多年的帝王文化, 长期占据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正如马克思说过:“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 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 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 的资料•精英文化既受到皇家文化的支配,又受到民间文化 的影响,其对一个社会的更替、发展往往起到非常 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精英,是指为统治者服务 的,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人,还包括 一些先知先觉者,即超脱为统治者御用之外的卓越 人物陕西也是宗教文化的诞生地和传播地,宗教 文化既受帝王文化的支配,又与民间文化发生血肉 联系,有东汉时期土生土长的道教、外来的佛教。
民间文化既受到帝王文化、精英文化和宗教文化的 支配和影响,又是它们的源泉,要比我国其它地区 或民族更为复杂西安古乐就是宫廷音乐、民族音 乐、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融合•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非常鲜明的特 点,而且具有独到的挖掘、研究价值和市场 开发、利用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 展可以将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文化与 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国际化视 野下焕发新的生机,寻找文化与产业的生长 点,可以借助文化创意增加其价值,作为发 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是综合 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陕西非物质文化 遗产产业化,以此推动陕西文化与经济的大 繁荣、大发展我国人类起源地(1)类人猿时代:•蓝田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之一( 距今120万年左右),1963年夏,首先在陈家 窝村发现了蓝田猿人下颌骨,陈家窝村位于 陕西省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附近 •(北京周口店、云南元谋人、山西垣曲、河 南南召、湖北郧县、陕西大荔等80万年、山 西广东贵州等30万年)(2)半坡遗址:位于 西安市以东,是一个 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 村落遗址,属于仰韶 文化(距今七千年左 右)这类遗存仅在 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 就发现了400多处。
因此,黄河流域素有 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 之美称 (3)姜寨遗址: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 骊山山麓临河东岸二 级台地上的姜寨村( 距今六千年左右) 是迄今发掘的中国新 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 一个遗址,面积5万 平方 •高陵杨官寨史前遗址出土文物600余件 罕见的蜥蜴纹彩陶盆陶制的猪嘴 环状饰物 •距今5000多年前的原始先民,在今 高陵县泾渭河北畔营建他们理想的家园 ,他们的生活区竟是如此幅员广阔而住 所稠密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 附近,地处泾、渭两河交汇之处,遗址 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仰韶时期一处 特大型聚落遗址4)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 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 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 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 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 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 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 五说,五帝也有五说三皇: •女娲、 伏羲 、 神农 • 燧人 、 伏羲 、 神农• 伏羲 、 祝融 、 神农• 伏羲 、 神农 、 共工• 伏羲 、 神农 、 黄帝女娲和伏羲氏兄妹俩,是华胥氏的子女。
女 娲为母系氏族社会最后的代表,伏羲是父系 氏族社会的开始,神农氏是农耕文化的开始 都属于关中地区五帝:•黄帝 、 颛顼 、 帝喾 、 尧 、 舜 •宓戏( 伏羲 )、 神农 、黄帝、尧、舜 •太昊 、 炎帝 、黄帝、 少昊 、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 和心理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 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 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 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 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 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一、炎黄文化•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 者,是上古神话传说中两位功 绩赫赫的英雄始祖、古圣先王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始祖”“ 文明初祖” 黄帝时代是洪水 以前最盛之时代,黄帝和炎帝 部落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 们都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孙中山先生题祭黄帝曾云: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 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平定蚩尤之乱是在黄帝战胜炎帝之后, 两股力量联合起来,逐鹿中原 , 华夏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