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教育思想文档资料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15.50KB
约46页
文档ID:578601221
古代教育思想文档资料_第1页
1/46

一、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公元前公元前551年年—公元前公元前479年年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1 (一)教育的作用(一)教育的作用 1. 1.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的社会作用((1 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 富 教”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2)教化民众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2. 2.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 (二)办学方针(二)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有教无类”“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 ————《《论语论语· ·述而述而》》  (三)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 一曰: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子以四教:文、行 、、 忠、信。

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六艺”,是指,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三曰:《《诗诗》》、、《《书书》》、、《《礼礼》》、、《《乐乐》》、、《《易易》》、、《《春秋春秋》》等等“六书六书”,是,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 3 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1、偏重社会和人文科学,《六经》中包含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文学、音乐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2、不设宗教科目,侧重以政治和道德知识教育学生,从而抑制了宗教的迷狂,有助于形成“以道德代宗教”的中国文化模式3、轻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所传授的知识限于做人和从政五)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 1、学思结合,行结统一2、启发诱导,循序渐进3、因材施教4、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不耻下问   温故知新(六)树立教师的典范(六)树立教师的典范 学而不厌、学而不厌、温故知新、温故知新、诲人不倦、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教学相长教学相长4 二、孟子的教育思想二、孟子的教育思想孟轲(公元前孟轲(公元前372年年—公元前公元前289年年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5 (一)教育的作用(一)教育的作用孟子强调仁政,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比政治本身还重要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轲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孟轲认为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教育就是扩充“善性”的过程6 (二)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二)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孟轲的教育目的也同孔子一样,是为了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  孟轲还明确地提出,办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轲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 7 (三)教学思想(三)教学思想1、关于教学过程、关于教学过程 孟子认为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孟子认为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存养存养”、、“内省内省”、、“自得自得”的过程,是一个保存和发扬先天固的过程,是一个保存和发扬先天固有的有的“善性善性”的过程。

的过程 2、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自求自得自求自得 循序渐进循序渐进 专心有恒专心有恒 8 (四)道德教育(四)道德教育p持志养气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志,即人的志向,或信念与追求;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 精神状态p反求诸己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当一个人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乐取于人以为善“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对任何得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p改过迁善知耻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改过迁善则是知耻的外在表现p意志磨炼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9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三、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公元前荀子(公元前313 —公元前公元前238年)年)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10 (一)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一)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荀况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轲“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 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况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荀况从性恶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 11 (二)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二)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荀况为适应战国后期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的培养目标他把教育培养目标分为“士、君子、圣人”三个层次士”是从事具体事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君子”最主要的是“笃志而体”,坚固其志,身体力行;“圣人”是最高的“智者”,博大精深,无所不明,“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在荀况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而教育内容就要以《诗》、《书》、《礼》、《乐》、《春秋》为主体 12 (三)教学思想(三)教学思想1、关于教学过程、关于教学过程 荀子认为教学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最终在于实践“行”只有学而能行,才能算完全的认识 2、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虚壹而静虚壹而静 锲而不舍锲而不舍 隆师亲友隆师亲友 13 四、墨家教育思想四、墨家教育思想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战国卒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战国之际。

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之际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曾经曾经“ “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后创立墨家学派他一生的活动,后创立墨家学派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主要是“ “上说下教上说下教” ”,门下弟子众,门下弟子众多,声势很大多,声势很大 14 (一)教育作用(一)教育作用l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 l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二)论教育目的与内容(二)论教育目的与内容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兼士”,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  在教育内容上,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要求“兼士”必须奉行墨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义,其宗旨在于造福全社会 15 Ø政治和道德教育 主要是墨家的十大纲领,即“十论”:通过“兼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睦;通过“非攻”去除“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征战;通过“尚贤”破除世袭特权,实现贤人政治;通过“尚同”统一人们的视听言行;通过“节用”、“节葬”、“非乐”制止劳民耗材;通过“非命”鼓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强不息;而“天志”、“明鬼”则表明天与神鬼通过惩恶赏善的意志力量,来约束下界的统治者谨慎行事。

其中,“兼爱”是核心Ø 科学和技术教育 这是墨家教育内容中最有特色的方面,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实际本领墨家在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 Ø文史教育Ø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16 (三)教育方法(三)教育方法①主动 墨翟强调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倡积极的说教和劝教,但却忽视了启发,忽视了学习必须具备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②创造 墨翟批评儒家“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对古代的好东西应该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希望好的东西能够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又表现了他在学习与教育方法上重创造的特点 ③实践 墨翟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志是动机,功是效果,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更着眼于“功”,即实践效果 ④量力 墨翟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其一,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其二,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要求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17   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他非常重视意志的锻炼,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意志不仅是重要的道德品质,而且对知识才能有直接影响,没有在艰苦实践中磨炼出来的意志,就谈不上人的智能四)论强力而行18 五、法家教育思想五、法家教育思想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华夏族,韩国都城新郑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19 (一)否定传统教育的作用(一)否定传统教育的作用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                                                    ——商鞅(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20 六、道家教育思想六、道家教育思想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21 (一)主张“绝学”和“愚民”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这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求人们“道”当作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一切教育思想和活动都围绕着"道"而展开二)教循自然老子主张“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为教”,反对过多的人为说教、干预、引导最好是一切顺应自然,就像流水一样,“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含着尊重人的自然发展的意义,在教育态度和方式上,它体现了潜移默化的哲理22 七、先秦时期教育论著(一)(一)《《大学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中的教育思想 23 (二)(二)《《中庸中庸》》中的教育思想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教育即修道,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教育即修道,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率性”,尽量把天赋的道,尽量把天赋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体现出来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体现出来 ◆◆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育途径教育途径 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这就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这就“自诚明,自诚明,谓之性谓之性”,或称,或称“尊德性尊德性”。

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是“自明诚,谓之教自明诚,谓之教”,或称,或称“道问学道问学” 24 (三)(三)《《学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中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可以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树立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1、学制《学记》中记载了“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各类学校25 2、年级“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3、视学“中年考校”,是指隔一年由政府官员到校对学生进行考查考查的要求,视年级的不同,从第一年的“离经辨志”到第九年的“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26 4、学校规则第一,开学仪式《学记》中说:“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第二,开学后进行目的性教育《学记》中说:“宵雅肄三,官其始也”第三,《学记》中说:“入学鼓匣,孙其业也”。

就是上课时学生听鼓声启开书匣,为的是使学生重视学习第四,“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都是木材之名,古时常把它做成戒尺,就是教师可以用戒尺责打犯规的学生五,“未卜碲不视学,游其志也”是说政府官员不到夏季以后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第六,“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是指学生学习时,教师仅观察他们的行为,而不多言,让学生自己用心思考问题第七,“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是指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老师讲而不必问,认为这是循序渐进,不可超越等级27 (三)教育教学原则(三)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长善救失 (四)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四)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p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p要有广博的知 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p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 也”p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先预防;抓住时机叫做及时;教学内容多少、难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叫做顺应;鼓励学生相互切磋商量,叫做观摩;28 (五)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一是“约而达”。

就是教师的讲述要简明扼要,不噜苏,不含糊二是“微而臧”就是教师讲述要有重点,要精辟,不平均使用力量,也不平铺直叙三是“罕辟而喻”就是举例不多,要精选,有代表性,又能说明问题,恰到好处举例过多,就会喧宾夺主;但是也不能抽象说教,从概念到概念2、问答法:一是如何提问《学记》认为提问应该由易到难从容易的问题入手,易的解决了,难的也就容易解决二是如何回答问题教师回答问题要大小得当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而深,教师就要深入地进行解答,把道理解释透彻,即“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3、练习法:  《学记》对练习法没有作正面的阐述,举了“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三个例子两层意思:一是在练习中范例是很重要的;二是练习应该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才不至于因畏难而中止29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八、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八、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30 七、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二)教育内容: “六艺”   教学的主体便是道德教育1、德教是立政之本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强勉行道”、 “必仁且智”、重义轻利 (三)教学方法强勉学问、节博合宜、专一虚静31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教育作用:教育作用:l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巨大作用, “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l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王充认识到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所表现的隐效性,极其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作为其他事业基础的作用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培养培养“ “文人文人” ”和和“ “鸿儒鸿儒” ”王充以培养“文人”和“鸿儒”作为教育目标,即要培养知识渊博且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九、王充的教育思想九、王充的教育思想 32 论学习 ①知识来源——“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王充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主张“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知识来源于见闻,天地之间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②学习过程——“见闻为”与“开心意” 学习是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过程耳闻目睹的直接认识是基础,但得到的只是表象,必须将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王充兼论感官与思维的作用,使古代的学习理论上升到新的高度 ③学习效果——“效验” 王充提出了衡量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即“有效”和“有证”有效,即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有证,即认识的获得有确实的证据效验”就是以客观事实、实际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伪和认识的正确与否 ④学习方法——“问难”与“距师” 要真正获得知识,必须打破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心理,对于古人的学问要善于质疑;主张通过激烈的辩论调动师生的思维,“距师”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完全附和老师的观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王充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突出贡献是把教学当做一种不为任何经典所束缚的有创造性的客观过程33 十、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刑、政等。

34 第一、要善于识别人材、培养人材他认为人材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识别和扶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第二、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韩愈有几句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这是他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生动活泼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第四,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韩愈的《师说》是中国教育史的宝贵遗产它 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惑也终不解矣”教育观点35 十一、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教育目的和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36 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八岁至十五岁)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u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须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对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行事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已熟,根基已深的程度u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作为“大学”的基本教材,并亲自用理学观点,对于各书进行重新解释教育原则与方法:“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37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一、重视蒙养教育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为了说明蒙养教育的重要性,他还把小学阶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为“打坯模”阶段 二、要求慎择师友  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因此朱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38 三、强调学“眼前事”  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儿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古语说: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39 四、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根据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朱熹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尝试教学思想朱熹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强调自学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他主张,学生最佳的学习过程,是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反对别人把学习内容领会了,向自己灌输他又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占重要地位,但终究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指引者,师之功也"40 十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教育的作用: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学以其混蔽“的思想41 论道德教育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具体而言,他提出了下列四个主张。

一) 静处体悟所谓“静处体悟”就是叫人静坐澄心,摈去一切思虑杂念,体认本心二)事上磨练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三)省察克治王守仁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主张要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自觉克制各种私欲四)贵于改过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那样或这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要改错必须对过错有认识,表示悔悟,但悔悟并不就是改过42 论儿童教育(一)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指出当时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每天只是督促儿童读书习字,责备他们的修身,但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想使他们聪明,但不知道用善德来培养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把他们当做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二)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43 (三)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王守仁认为,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对儿童不能像对成人一样的要求,儿童良知发展到何等水平,教学就只能进行到什么水平,从另一方面说,他认为教学的难度也不应过于落后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四)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44 (五)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应当是多方面的他对教育者提出了通过习礼,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的要求,并对习礼、歌诗和读书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分别作了说明45 谢谢观看!46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