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心型”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与人之间却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常常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同情、关心他人已经不“时髦”了新一代年轻人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不会关心、帮助他人,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关心理论,她认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提交了“学会关心”的报告,“学会关心”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目标和主题诺丁斯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诺丁斯主张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关心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关心者来关心学生,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需要,在关心关系中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通过建立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形成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优秀品质,并最终使学生成为未来的关心者1关心的关系性解说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他认为,“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关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诺丁斯吸收了海德格尔的观点,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性,关心的关系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当双方满足某些条件,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关心关系便达成教育的价值正是为了不断彰显学生的生命个体存在价值,促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诺丁斯强调学会关心对生命成长的意义,说“我们需要这样一条线索,它能够贯穿起生命最本质的部分,连接那些我们真正重视的东匦:激情、态度、连续性、忧患和责任感我愿意把关心作为这条线索”她认为培养以关心为核心的道德人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主要追求学校应该承诺一个崇高的道德目的:关心孩子,并且培养孩子学会关心学校是关心的中心,要培养能感受关心、学会关心的学生,实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诺丁斯主张,“师生关系是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师生双方以关心为核心来组织教育,师生之间的建立起关心型关系,打造和谐的人际氛围,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体验、完善生命的意义2构建“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意义“关心型”师生关系意在使教师与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整体在教育中发生沟通,发生真实的精神交流,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注重积极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精神生命的自觉发展.把师生的交往视为师生之间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
在当前教育情形下,构建关心型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1“关心型”师生关系是展现师生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每个生命都有生存与获得成长的需要,走入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也都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认可、关心与关爱教师作为关心者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巨大挑战,它要求教师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对受教育者的情感、愿望和需要麻木不仁,或者只是将他们当作等待装填知识的容器,而是要去接受、理解被关心者生命的意义关心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以一种人格平等、态度宽容、以自然的姿态去倾听、体会并同被关心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真诚的对话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付出爱、关注、关心,也完成了自身生命价值的提升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的活动教师和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教育活动是他们的生命实践活动在充满关心的氛围中,师生进行面对面的相遇与交流,在互动交往中触动着彼此的心灵,实现教育真正的意义师生的交往中,充盈着激情、闪耀着智慧、涌动着灵感;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跳跃;实现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养成、个性的丰满、生命的完善和价值的超越,引导师生整体的人的发展和生命的完善2_2“关心型”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 关心型师生关系是发展学生健全个性的理想途径。
个性是个体和整个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没有个性的学生,是很难造就成才的”,学生的个性是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与教师的交往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不同个性的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殊性,鼓励多样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丰富的个性,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2.3“关心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德育实效性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是一种道德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方面依赖于彼此双方的道德品质,同时,它又反过来积极地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不管在学习上还是道德、情感养成上都能获得积极的体验,让学生获得幸福感同时,学生对教师的劳动给予认同与接受,让教师也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会关心关心自己,了解自己,正确处理自己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的问题,以及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未来的人生问题关心他人,与人和谐相处;关心社会,增强个人的作为社会人、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关心自然,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让学生在“关心”的氛围中,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关心的品质。
在师生交往中,在适当的教学情境之下,抓住有利时机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觉将“关心”要求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教师要身体力行,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从而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2.4“关心型”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的人性化走势教育是为了人类幸福的事业,理解并追问人生的意义应是其本质的体现当今社会正由“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转变,关心理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倡导“关心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的国际教育口号,进一步表明了了时代教育的人性化走向学会关心的教育目的是是对人的关注与关心,是对个体成长的生命关怀,是对个体整个人格发展的关照关心的教育理念充满了人情味,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爱的温馨,体验到责任的动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教育这项艰难的工作不再是冷冰冰的令人望而生畏的过程,而是让人倍感亲切,充满活力,洋溢激情的神圣事业在“学会关心”这一主题之下,世界各国都在广泛开展以关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教育改革,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极为重要教育资源,更值得我们认真开发,所以,建构关心型师生关系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理应成为实施“关心教育”的源头活水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