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探析.docx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63KB
约7页
文档ID:519556665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探析.docx_第1页
1/7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探析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逆反心理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在大学生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因此,加强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的引导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对说服信息作出的反向的态度反应,是个体心理抗拒信息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一般认为,逆反心理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定式在特定教育情形下产生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产生叛逆心理的主体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双重人格:他们观察力敏锐,却认识片面,求知欲强而鉴别能力差,感情丰富而理智弱,民主意识强而组织纪律性差,知识面广但社会公德素养差,向真性强而可塑性大,有些甚至还不同程度地清高自负,放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表现思维能力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和与社会的广泛接触,掌握了较多的抽象概念、原理、法则和公式,并力图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生活实践中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各种新问题。

在此阶段,他们的思维具有主动性和独立性,不会轻易接受现存的观点和泛泛的说教 (2)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看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情都倾向于批判态度他们对事物的评价能力开始成熟,不再按照家长、老师、社会宜传的标准来看待事物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常常怀疑父母的话,固执地要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得出自己的结论 (3)好奇心的驱使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大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 (4)情绪动荡不安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复杂而又动荡不安他们的情绪体验来得快而且强烈,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很强的反应,而且情绪动荡显著:时而狂欢,时而悲痛;时而踌躇满志,时而心灰意冷由于这种感受性和兴奋性的提高,他们容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扩张、反抗、不稳定和粗暴 2.客观原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都在大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大学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对我们所进行的教育产生抵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还有一些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出现问题时,不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导致他们对教育者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学生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比如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大学生心理被潜移默化了 (4)大众传媒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本来用来替示人们的内容,被大学生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媒强调新奇性,介绍的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等,也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5)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对于人们的思想问题要采取平等的态度,给与科学的回答而多年来有的人在宣传中缺乏科学的态度,有的不喜欢用平等协商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的宣传教育片面化,对“先进典型”给予不恰当的拔高等等,引起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感。

二、大学生逆反心理中消极形态的矫正策略 逆反心理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紧密联系,又与大学生独具的心理状况及自我意识中的种种矛盾相关,同时还与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否针对大学生发展的内部因素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工作有关我们应重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并找出转化的途径,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的发挥具体措施包括: 1.加强对杜会文化现象的导向,杜绝逆反心理滋生的社会土城 叛逆心理的产生依赖于社会中传统的逆反心理结构的定势的存在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大学生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的积极、合理的因素这就需要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大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逆反心理的克服应该在对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环境三者系统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三者采取系统而有效的措施应当运用认知协调理论,不断灌输新信息,协调学生的认知,不断平衡其心理 2.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发因素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和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社会要求和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工作,他们必须熟知党和国家的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地理解执行有关文件精神,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观察力,严格要求自己,这不仅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明确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流畅的表达、强烈的责任心、真挚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榜样示范,才最有说服力面向生活,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因势利导,才能激发被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和合作意识此外,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要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这样才是个好办法 3.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其行为意向和决策,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

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多些沟通,加深双方的感情联络和交流,相信在大学生心理上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4.要重视大学生叛逆主体的自我教育,努力提高叛逆主体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 学生自身思想文化素质的高低是逆反心理消长、存亡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逆反心理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积极地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创造性人才因此,我们要采取策略矫正逆反心理的消极形态,支持、引导和肯定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形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1 / 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