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属于家族系统1、当事人,其兄弟姐妹(含异父母、非婚生或收养者),不论活着、死去、夭折、流产或堕胎的都包 括在内2、父母,其兄弟姐妹(含异父母、非婚生或收养者),不论活着、死去、夭折、流产或堕胎的都包括 在内3、(外)祖父母,其中一两个兄弟姐妹(含异父母、非婚生或收养者)4、其中一个(外)曾祖父母5、命运乖舛或受系统其它成员不公平对待的人(被排斥、遗弃、鄙视或遗忘等6、在系统中为着某些人而放弃自己序位或权利的人二、家庭层级因素 理论 举例时间 早来优于后到 妻优于亲子;长子优于次子;第一任配偶优于第二任配偶;先有性关系者优于后者性别 负担家庭安全者优 丈夫优于妻子系统 新系统优于旧系统 目前家庭优于原生家庭位置 层级高者至层级低者依顺时钟排列四、家庭序位的现象1、认同当一个人没有透过模仿或仿同另一个人,甚至不知道或不认识那个人,却有着与那个人相同的情绪 感受、行为模式和命运遭遇,这就是海灵格所说的「认同」2、赎罪引致疾病、自杀、意外和死亡的另一种动力,是来自于赎罪的愿望,但以赎罪作为补偿只会使不幸 加倍有治疗性的解决方式应是透过接受和解行为才是正确的3、和解-深深的鞠躬成年的孩子有时会反抗父母,鄙视父母,向他们提出抗议,又带着父母无法实践的渴望,以为自己 较完美,或渴望有较完美的父母。
解决之道为深深的鞠躬,这是得到爱的联系的先决条件4、双重转移承继家族中某人的感觉,称之为主体转移;但是这承继之人又将此感觉转移到另一人身上,这就成为 客体的转移此即成为双重转移5、因他人付出代价而得到的礼物如果所拥有的东西是因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得的,例如他人牺牲了生命或让出了原本的位置,这些人 便可能会牺牲对他有价值的东西或人,例如:健康、孩子,以此作为补偿来得到平衡解决之道是:透 过感谢和谦卑达到平衡,不论是好是坏,都要向命运鞠躬表示同意,如此就能与命运和谐相处,并且得 到自由6、施而不受一个施而不受的人,等于在对他人说:『我宁愿是你有罪恶感而不是我』如果某一方的给予比另 一方多,或某一方接受的比另一方多,关系便会不平衡而开始出错解决办法是找到谁给的多,谁给的 少,然后将施与受带回平衡7、排斥或遗忘家族中如果有人被排斥或遗忘,另一个成员常会不自觉地认同并代表那个被排斥或是遗忘的人排 列中如果所有人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看,前面就是缺少了一个(些)人家中如果有被排斥的人,要将之 排入家庭的序位之中,被排斥的人得到了尊重,才不用有人要代表此一被排斥的人五、关于伴侣1、伴侣关系的平衡在伴侣关系中,女人因爱给予男人一些东西,男人由于也爱女人,所以给予她多一些。
如此你来我 往累积起来,幸福增加,感情维系亦加深如果伴侣所得到的比付出的少,那会危害伴侣关系;一方付出, 另一方拒绝接受或补偿,关系也会破裂2、温文有礼破坏关系伴侣若太有礼貌,完全不发脾气,反而会破坏双方关系;愿意因对方做错事而适当地发脾气,才能重 整伴侣关系3、忠诚小孩子需要忠诚,背后原因是害怕被遗弃;但伴侣间若需要忠诚,则会破坏关系,妻子不再是妻子, 而变成了母亲婚姻关系中,第三者是获得容许的,甚至性关系也可以,如果当事人对伴侣的基本忠诚 和依赖仍然存在,又能在婚外情的过程中成长,并把成长带回婚姻中,也不是件坏事4、孩子比伴侣重要时如果照顾孩子比对伴侣的爱来得重要,会使孩子感到不自在,且有压迫感,这时层级秩序就必须重 建,以使孩子回复自在5、婚外情当男人有婚外情,和另一个女人有了孩子,他便须放弃婚姻,和婚外情的女人在一起,因新系统优 于旧系统婚外情的孩子归属于父亲,这孩子有权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且须不计一切代价去跟随亲生 父亲6、离婚父母亲要离婚时,不可以问孩子想要跟谁,应由父母亲商量好孩子归谁,然后告诉孩子他们的决定, 如此,纵使孩子反对,也会松一口气,因为他不必在父母亲之间做抉择。
一般来说,孩子应该跟着父母 之中比较尊重另一方的那位,通常是父亲,所以孩子要跟着父亲7、亲密关系关于与第一任伴侣的亲密事情,不可以向第二任伴侣透露当伴侣的关系达到高峰时(高峰为第一个 孩子的诞生),伴侣的亲密性会开始减弱,而朝横向发展关系丰富了,但密切性必定减弱8、轻率离异伴侣如果轻率地分开,那么在此婚姻之下所生的小孩可能会有自杀行为,因小孩视轻率离异为严重 的罪行,是必须赎罪的9、生育先生的序位优于太太,先生如果想有孩子,而太太却不想,这表示伴侣关系已经结束;如先生不介意, 仍决定与太太在一起,太太就必须特别尊重先生若伴侣中有一方无法生育,无法生育的那一方没有权 利要求对方留下来,如果对方仍决定留下来,无法生育的那一方亦要加倍敬重对方10、供养一段婚姻中,如果有一方仍在求学,受另一方供养,被供养的一方会离开这段婚姻,因为无法补偿 而想要离开的人必须独自离开,孩子要留在受委屈的那一方11、死于分娩的女人一个死于分娩的女人会在系统中引起很大的焦虑和恐慌如果家族系统中有此严重问题时,这女人 的序位就应该是第一位,而先生是第二位且应把小孩从母亲的影响范围内带出来,把她放进父亲的影 响范围内,因为母亲的系统会加诸这个孩子太大的负担。
12、面对面站着如果先生与太太在家族排列中面对面站着,表示这段婚姻已经结束13、同性恋有某些比率的同性恋者有着异性认同的问题如果,家庭中没有儿子,女儿有可能代表母亲从前的 伴侣;而如果是没有女儿,儿子也有可能代表父亲从前的伴侣,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变成同性恋另一种可 能是,同性恋者常会代表系统中被排除的某个人,认同一个被排除的局外人,可能就是同性恋者通常被 认为是局外人的原因之一六、关于孩子1、归属感孩子被父母强烈的吸引,对家庭有着醒觉性,知道自己属于家庭,对家庭有归属感,会不顾一切的 保护此归属感,宁愿弃自己于不顾为了帮助其它家庭成员,甚至愿意去死领养会断了孩子的根,我们没有权利把别人的孩子位占为已有,伴侣其中一方来自前一段婚姻或关 系的小孩,亦不应该被现任伴侣收养,如果没有迫不得已的理由而领养孩子,要付出很大代价,不是犠 牲自己的骨肉就是失去伴侣3、孩子应该知道的事流产和堕胎是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孩子无关,父母不能告诉孩子,如果孩子从某处知道了,也 必须忘记但是夭折的孩子不仅属于父母,更属于家庭,所以其它的孩子应该知道这件事4、孩子的序位孩子的序位按照出生的先后次序排列未足月就胎死腹中的小孩,或是出生过程、出生后不久就死 掉的小孩,亦依照出生的顺序站在兄弟姐妹之中。
被堕胎掉的小孩,如果对这个系统重要的话,通常坐 在父母亲的前面,背部贴着父母,而当他们在那个位置时,家庭中的其它成员也能够放松下来5、僭越孩子不可以干涉父母之间的事,如果父母向孩子提及,孩子也要忘记当家庭中某个序位较低的人 逾越了序位较高的人时,这个序位较低的人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有趋向失败、不快乐、于不幸中受苦的行 为6、前段关系的孩子当有了孩子,伴侣之间就连结在一起,对方必须被视为第一任配偶在前关系中所生的孩子,儿子 会在新的家庭中代表他的父亲,会带着他父亲的感受去面对母亲和养父;女儿则会在新的家庭中代表他的 母亲,会带着他母亲的感受去面对父亲和养母如果这第一任男人或女人不被尊敬,后来婚姻中的孩子 总会代表他们,在家庭中争取得到承认乱伦案,最常见的动力就是平衡与补偿通常,这样的家庭中,女人会因家庭的某些纠葛而想远离 丈夫,同时,她对自己的离去又感到愧疚,希望寻找代替品,于是,女儿便代替了母亲的妻子角色在乱伦关系中,受害者和施暴者之间会产生一种结合,这种结合会让受害者稍后无法投入另一段关 系中,因为之前的结合很深很实8、堕胎当孩子被堕掉的时候,他是被驱逐出去了,但妈妈的一部份也会跟着孩子出去。
解决之道是,妈妈 必须对着这个孩子说:『我杀了你』之后,妈妈须看着这被堕胎的孩子,直到她真正的看到这孩子, 也允许被孩子注视,然后,她才能在心里真正的说:『我很抱歉』于此,她才能够为这个孩子感到忧 伤,如果这孩子看到妈妈的忧伤,心里就可以得到和解9、残障的孩子家庭中如果有个孩子残障,其它健康的孩子会感到像是得到某种利益,彷佛是不劳而获,他们往往 会限制自己,面对残障的兄弟姐妺,他们不敢接受生命10、继承如果继承家族中因不幸而去世的长辈的遗物,应该要退还,否则便是从长辈的不幸中获取利益,将 会带来严重后果,称为『不幸之爱』11、照顾年老的父母很多成人很难去照顾他们年老的父母,因为在父母面前,这些成人依旧觉得自己像是小孩子般解 决之道为,对父母说:『如果你们需要我,我就会给你们适当的照顾』父母亲来自两个不同的国家,孩子便有两个故乡,母亲的国家必须受到尊敬,但父亲的国家具有优 先级,孩子必须要会说父亲国家的语言如何助人:•不要用个人的方式或经验去干扰对方的成长只有与道(道指的是事物的法则或秩序之义)结合的助 人方式才是深沉的帮助,不需要专门去做什么,却能产生神奇的效果•不要有帮助人的企图,只是在别人有需求时,你就在那里。
带着对生命的敬重,让助人与自然之道结 合道就是无为•助人并非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你只需要和本来的自己在一起,道就自然显现,并以它自己的方式 帮助对方的成长•让万事万物都回归到其本来的轨道中,让自然法则呈现其本来,那么一切都在道中关于同意(接纳):•同意是唯一成为自己的工具,一旦同意就不再反对或抗拒任何事物反对和抗拒意味着自我分裂•经由同意,我们得到力量,从而和一切融合在一起•同意一切所遇之境,所遇之境带来的伤害就可以离开我们一旦它们被同意接纳,它们就完成了其使 命•以它呈现给你的面目去同意它,由此我们可获得它背后实相所带给我们的力量而如果反对它,则会 失去力量,变得不完整•通过同意,我们就会离开做孩子的感觉(依赖、不安全感、无助等),所遇之境带给我们就不是伤害 而是一次次地与实相相融合的契机命运:•过去的问题不会找到现在的问题,除非经由你你自己回到过去的问题中纠缠,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向命运鞠躬,同意接受命运,同意让他人承担他自己的命运,同意自己接受他们的命运•懦夫比英雄活得更长久,是由于懦夫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做无谓的挣扎和希求,顺道而为而 强者总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些什么,故而与道相违,结果是伤害到了自己•往前看,可以自我实现。
往后看,回到问题•没有人能成功地对抗命运和死亡,这是孩子的梦想要明白有一个更强大的力量、法则存在,只有向 它鞠躬,同意接受命运,我们才会获得力量,融入实相•有时洞察力来自受苦,但有时受苦也不会产生洞察力没有洞察力就无法看到实相,看到事物显现背 后的更深内涵•不正视现实,就不会获得康复的力量,就会被痛苦所困扰,无法与实相相融合•只要还有希望和不满,就没有和实相融合在一起•只要放弃希求,就能拥有一切力量•有时问题源于孩子想要干扰和改变父母命运的愿望,我们不能支持那些不现实的愿望当我们和当事 人的命运(罪恶、后果、痛苦)发生关联时,我们就会承受并认同他的痛苦•不要卷入当事人的那些不能对其有任何帮助的事情中•不要对抗任何人的死亡、痛苦、疾病,接受并同意自己和他人的命运,和实相融合•任何境遇,包括死亡和疾病,都未曾和实相分开过,它们就是实相的一部分七、疾病1、致病的连结经常见到的致命疾病的连结,是孩子为所爱的人决定:『我将代替你离去』、『宁愿是我而不是你』或是『我将随你而去』引致疾病、自杀、意外和死亡的另一种动力,是来自于赎罪的愿望,但以赎罪作为补偿只会使不幸加倍透过和解行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