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五上教学计划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课时安排第一周: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周: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第三周: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第四周: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第五周:8、维护生态平衡第七周:第二单元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第八周: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第九周: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第十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第十一周: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第十二周: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第十三周: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第十四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第十五周: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第十六周: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第十七周: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第十八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第十九、二十周:复习二、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从本学期开始,学生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科学教科书也将展现一系列新的内容,引导学生们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过程与方法活动。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光”单元首先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单元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由于本单元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规律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学生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三、主要材料清单“生物与环境”单元:放大镜、绿豆种子、塑料种植盒(杯)、塑料调羹、纸巾、水桶、滴管、大头针或剪刀,蚯蚓、土壤、长方形木盒或塑料盒做生态瓶的容器(每组一个,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沙子和小石子、小铲、漏网等工具,大玻璃水箱(每班一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光”单元:手电筒、小长方体、纸屏,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空心弯管和直管,小镜子、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
小镜子、凹面镜、凸透镜,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纸袋,温度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短一点的饮料瓶、玻“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风景照片、中国和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地震、火山地貌的照片或多媒体课件小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石膏粉、豌豆种子、小碗或盘子,塑料瓶、碎砖块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牙签、放大镜、去掉上半部的饮料瓶小铲子、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接水桶,有植物覆盖的土和无植物覆盖的土、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大盘子、建造家园房屋的材料运动和力”单元:小车及配件一套(包括装配气球小车的车架附件)小钩、铁垫圈,车轴套、橡皮筋圈气球、气球喷嘴、连接小车部件的螺丝钉、安装小车用的螺丝刀、纸盒子(装钩码用,在桌面测摩擦力也用这个盒子)、胶带(粘小车轮子用)测力计、钩码,做“滚珠轴承”的玻璃珠、瓶盖四、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一)生物与环境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探究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同时,他们还将学习使用图式(包括肢解图式和箭头关系图式等)此外,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些都将促进学生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更加有效地开展过程与方法活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们来说,这将是一个有趣的单元他们将通过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科学概念目标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并收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芽种子的数据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并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情况进行蚯蚓选择环境条件的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运用所了解的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来理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资料来增加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在人工环境中培育和养殖动、植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对植物和动物对环境需要进行研究的兴趣能够敏感地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需求获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认识形成积极的对待生物的态度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评价建议1.学生是否能提出一个问题来研究2.在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上是否注意了实验的公平性,是否按对比实验的设计要点设计了实验3.学生们是否注意了控制条件的问题4.实验后,学生们能清楚地说出他们的发现吗5.学生们能找到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写出相应的食物链吗6.学生们能分清一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吗。
7.学生们是否弄清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8.在实验中学生们是否认真观察并记录了实验结果9.学生们对实验结果能否做出自己的解释10.全班讨论积极吗11.学生们是否认真地和别人交流12.同学之间是否密切合作并相互尊重13.学生们是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14.学生们是否对实验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心二)光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光究竟是什么呢?光是一种电磁波按波长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几个波谱区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学生天天和光接触,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可以转化为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生活中他们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是具有一定基础的科学概念目标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体和屏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光是直线传播的挡光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汽车反光镜、潜望镜等都是人们对光反射原理的运用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性,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这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广泛运用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观察影子、光源、物体之间的关系用日影观测仪观察记录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寻找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阳光的强弱、材料的属性、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较准确地记录实验、观察中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绘制出柱状图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做出自己的解释制作简易潜望镜,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对光的研究的兴趣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重要性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有规律的。
评价建议1.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来制定,除了对学生的科学概念和探究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给予评价外,还应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团结合作、动手动脑、克服困难、交流反思等情况给予关注,纳入评价内容2.对学生掌握和理解科学概念情况的评价,可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问题的解释与回答、学生自己的总结、书面考核、观察实验的记录单等方式进行其中书面考核的题目内容应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体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仅凭死记硬背就能回答3.单元前或每课学习前对学生初始概念的了解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在教科书的编写中几乎在每一课或每一个活动的开始,都设计了了解学生初始概念的话题,比如:“光和影”一课中的“想一想,影子是怎样产生的”;“阳光下的影子”一课中的“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发生变化吗?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说说我们的推测及理由”教师要利用它来充分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原有水平,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4.在一课的学习或一个活动结束后,教科书往往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现象,比如:在“光的反射”一课中,要求学生说说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等等。
这是评价学生对所学习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的好时机教师要善于利用对这些话题的讨论,评价学生的学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