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课堂不应承受之痛——把脉历史课堂中的无效教学行为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南湾中学 柯军才【关键词】:常态课堂 无效教学行为 三维目标 学习方式 教学手段 课堂提问 【内容摘要】:常态历史课堂中不乏质朴精彩的课例,但也因为常态,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对而言比较随意那些已成为教学习惯的无效教学行为普遍存在,对学生的影响是可怕的本文试从三维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手段、课堂提问四个方面阐述常态历史课堂中存在的一些无效的教学行为及其危害希望我们历史教师从关注自己的常态课入手,及时纠正不良的教学行为,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是时下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也是新一轮课改的命脉所在回眸现实,掩卷沉思,我们的常态历史课堂中不乏质朴精彩的课例,但无效的教学行为亦是俯首可拾,诸多不应承受之痛令人堪忧拙学凡医,现把脉如下:一、目标落实无效性——营养流失之痛历史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营养丰富,取之不尽,而关键在于三维目标的落实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并把历史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许多老师头脑中都有这个概念,但在常态课堂中,往往对教学目标落实片面化,特别是情感目标置之不理,导致营养严重流失,有买椟还珠之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历史课就是“史”记课北师大历史教授周一良说历史教学要把握六个“w ”:when 、where 、who 、what、why、how于是有老师说教历史其实很简单,就是帮学生找六个答案,记六个答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发生什么事、为什么发生、又如何看待、有何启示只要答案找准记牢就能学好,就能考好于是每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找记知识点;于是“丝绸之路”就记“路线” , “中近史”就记“战争”与“条约” , “文艺复兴”就记“大师”与“作品”……在学生朗朗的记忆声中,怕是另有汩汩流淌的声响——那是营养在流失!中高考复习阶段,更是知识完美归类,可情感目标却渐离渐远------第二、历史课就是故事课有许多老师喜欢把历史课或多或少地当故事讲,有老师讲《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一味渲染拿破仑的武功,殊不知拿破仑最引以为豪的是他的文治:《法典》 有人讲二战史又着力渲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恢弘壮观,偷袭珍珠港的惊心动魄,隆美尔举世无敌。
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津津有味,致使许多学生艳羡二战,仰慕隆美尔文本营养岂止是丧失殆尽------二、学习方式的无效性——华而不实之痛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各种热闹的教法、学法涌入课堂,成为时尚,动辄组织学习“合作学习” ,动辄表演历史剧,动辄辩论,但有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安排,致使许多学习呈无序无效状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有些合作学习纯属多余一教师在教学《鸦片战争》时,要求学生四人一小组,围绕鸦片战的爆发时间、发动国家、签定条约、影响几个方面合作探究,这几个问题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却要同学们一起探究,其结果只是对对答案而已学习既要合作,也要独立思考处处剥夺学生独立思考、体悟的时间、空间实属不该2)有些探究活动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教师在教学《左宗堂收复新疆》时,设计了较好的辩论——男生女生就海防、塞防孰重孰轻大辩论,结果是由于教师提供资料不多,指导不够,辩论只是几个尖子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等到有些学生思维稍有激活的时候,又因为时间关系被老师叫停,草草收场第一环节学习告一段落,匆忙进入第二环节学习3)有些课堂学习活动游离文本之外,无科学的价值取向。
一教师在教学《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时,课堂上出现了以下的对话:2师: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注视蒙娜丽莎的眼睛,看有什么发现,并从线条、光线等方面感受蒙娜丽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 分钟后)生 1:老师,我觉得蒙娜丽莎在望着我师:栩栩如生吧,画得传神吧生 2:我觉得蒙娜丽莎长得不够美,如眼睛太小师:个性审美生 3:我觉得蒙娜丽莎换上晚礼服会更显高贵些生 4:我觉得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是最迷人的,至少不能回眸一笑百媚生 (满堂哄笑)案例中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独特感悟”的珍视,可是珍视这样的独特感悟背后有怎样的潜台词?难道达芬奇是在选美?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中世纪千年黑暗时代不灭的人性的闪耀而绝非倾国倾城的媚笑这样无效的教学行为还是少些为佳三、教学手段的无效性——看客之痛现代多媒体技术拥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态感好、信息量大等独特优势,尤其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不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盲目追赶时髦,不注重历史学科的特点,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从而使多媒体的使用误区重重,达不到有效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内容庞杂,混淆视听。
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课堂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用声像来配合本来用简单的语言能讲明的地方,也非要用多媒体来代替由于过分花哨,有时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每播放一支曲子,闪现一个画面,学生都要新奇好几十秒有时,课件中还会选用一些毫不相关的背景图片,或不时跳出几个卡通人物可以想象,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会自然的将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到热闹的场景上,让学生忘了学习的主对象2)喧宾夺主,主客倒置多媒体教学中常出现这种情形:多媒体一打开,就成了主角;教师退居二线,沦为“鼠标手” ;学生成为看客,袖手静观;课本几乎可以不翻开——一主三仆这样既冲淡了历史味,又降低了教师的个人魅力,更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剥夺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看了不少,听了不少,可是主动学习少之又少,知识建构少之又少——当了 45 分钟的看客因此,在面对多媒体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取舍,要选中最佳作用点与最佳作用时机运用多媒体,该出手时才出手四、课堂提问的无效性——艺术缺失之痛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其一 “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线,是觉悟的契机 ”但提问无方,又往往使一堂课纠缠不清低效提问往往有以下几种:(1)随意提问。
有的老师课堂随意提问成为一种习惯一两句便问对不对、好不好,于是,学生跟着老师的话异口同声“对” 、 “好” 其实老师问的问题是什么,学生都没有时间经过大脑思考;有时则“为什么”成堆,随意发问,滥问成灾随意提问太多不但易使学生迷失方向,云里雾里,还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疲惫不堪课学提问应该是少而精,有导向性,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而不能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2)统问群答大教育家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提问当然要因人而异,这实际上也是分层教学的要求可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回答问题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信心,调动思维积极性,并在各自的水平上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那么统问群答,则既掩盖了学生中的问题,又听不到异彩纷存的个性化声音,实是与因材施教原则背道而驰3)即问即答有问必证是提问的一个原则只有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学生才能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验证答案并且提问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得到解决同时还应明确问题实质指向,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所凭借,有思维的“抓手” ,这样学生才能有意义地思考,自己去体悟,建构知识。
有些教师喜欢即问即答,并总是机械地一步步地把学生往其预设的答案中牵引,恐怕“节外生枝” ,若学生一再游离答案,那就强行盖棺定论这样提问实际上就是有问无答,等于没问这种提问实质上是老师的强引灌输,锁定学生思维,让学生消极接受的3教学手段,与新课改的目的是不符的,是无效教学行为如果说公开课上的无效教学行为是一些教学形式上的问题,那么常态课堂的无效教学行为是教学本质上的问题一个教师平时的已成教学习惯的无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可怕的,这样的教学风格是万万要不得的作为教师,只有在常态教学中精心备课,不断自省,研究查找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并对症下药,逐步改进教学,才能真正构筑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的高效课堂历史的课堂也才能真正“不拘一格降人才” , “满园春色关不住” 【参考文献】 张艳梅的《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朱月燕的《从常态课中透析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