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第四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w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1.经济制度的基础:私有制2.总特征: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P44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1)两种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公式(作为货币的货币运动)W─ G─ W (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G─ W─ G’ (货币—商品—货币)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都有G、W;都有买卖两个阶段;都有三个当事人(2)在流通形式上的区别:▲ 买卖顺序不同;▲ 流通的起点、终点不同;▲ 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 (3)在流通内容上的区别:▲ 交换的对象不同;▲ 流通的目的不同;▲ 运动的限度不同 (4)两种流通的根本区别:能否带来 △G ∴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2.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什么叫资本总公式:G ─ W ─ G’(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既要等价交换,又实现了价值增殖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和关键:▲ 条件:△G 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 关键: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二、劳动力成为商品1.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劳动者一无所有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动” 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三个方面及其包含的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其特殊性3. 劳动力商品买卖的特殊性4.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1)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2)资本所有者购买了劳动力,并与其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生产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一、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P47(1)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制造商品使用价值的过程(2)价值形成过程: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新价值的过程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的统一 (1)劳动过程: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两个特点:第一,个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 的监督下劳动;第二,产品属于资本家,而不是直接生产工人 的所有物 (2)价值形成过程:设某织布厂一个雇佣工人生产一匹布需要4个小时,生 产一匹布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为20元,工人一天的劳动 力价值为2元。
若工人一天只劳动4小时,只生产一匹布,则 一匹布的价值=生产资料价值(20元)+劳动力价值(2元) =22元,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3)价值增殖过程:指超过一定点(劳动力价值)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购买到的是工人一天的劳动力的使用权,绝不会让工人一天只劳动4小时!设资本家让工人一天劳动8小时,生产两匹布,则两匹布的价值=40元+2元+2元劳动者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40元)和创造的劳动力价值(2元+2元)的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只不过劳动者在延长的劳动时间中创造的劳动力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变成了剩余价值劳动者在延长的劳动时间内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就是价值增殖过程4)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5)剩余价值(m):即价值增殖部分,指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1)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四、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 内容:不变资本(c)是表现为生产资料形态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不变;可变资本(v)是表现为劳动力形态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增大。
▲ 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即: c 是其必要条件,v 是其源泉▲ 意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提供了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依据五、剩余价值率(m’)和剩余价值量(M)▲ m’= m / v或 m’=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 M = m’· v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劳动日时间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劳动日时间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1.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 它是社会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它又是通过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即:在各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过程中实现的2. 超额剩余价值:由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在本质上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范畴三、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提高的剥削程度不同;▲ 所需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不同2)联系:▲ 在本质、方法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绝对 m 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 m 生产的起点四、相对 m 生产与超额 m 生产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生产结果的归属不同;▲ 结果存在的状况不同;▲ 生产所需的条件不同。
2)联系: ▲ 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五、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源泉1. 生产自动化使劳动过程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2. 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 它们属于不变资本,只是价值创造的条件;▲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而机器人并不是人;▲ 机器人是劳动的手段,不是劳动;▲ 机器人虽然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无法说明剩 余劳动为什么转变为剩余价值3. 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能够带来更多的价值:▲ 单个企业的使用,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可获得 超额 m ;▲ 各部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可 获得相对 m ▲ 机器人虽然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无法说明剩 余劳动为什么转变为剩余价值3、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能够带来更多的价值:▲ 单个企业的使用,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可获得超额 m ;▲ 各部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可获得相对 m 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剩余价值规律:关于 m 生产和增殖的规律(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一、工资及其本质:▲ 工资: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二、劳动力与劳动的科学区分:▲ 劳动力是商品;▲ 劳动不是商品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 劳动能力看不出来,而能看到的是劳动;▲ 劳动至今仍是谋生手段,不劳动无报酬;▲ 工资的支付形式造成的误解;▲ 工资的实际运动形成的错觉四、工资的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五、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不能反映实际生活状况▲相对工资 :和资本家的利润(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 某资本主义纺纱厂,月生产棉纱10万斤投资的劳动资料价值60万元,平均使用5年,价值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的劳动对象价值16万元;雇用工人50人,人均月工资800元;m’=100%而本月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除劳动对象的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变化试计算:① 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② 本月企业获得的超额m是多少?③ 本月的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