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疗效评价及总结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对于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且适合并接受中医为 主综合治疗的患者按中风科眩晕病的诊疗方案实施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 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 定的疗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 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V 90%;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 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疗效 指数230%,同时V 70%;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V 30%二) 评价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 1.主证:头晕目 眩; 2.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3.发作频率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等检查综合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三治疗前积分】X100%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表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头晕目眩□ 0分:无头晕目眩;口2分:尚可忍受,闭目即 止;口4分:视物旋转,如坐舟船;□ 6分: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恶心、呕吐□ 0分:无恶心、呕吐;口1分:轻度恶心、呕吐, 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 2分: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 3分:频繁严重 恶心呕吐,需卧床休息耳鸣耳聋□ 0分:无耳鸣耳聋;口1分:偶尔出现;口2分: 频繁出现,轻度听力下降;□ 3分: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睡眠,明显听力障 碍倦怠乏力□ 0分:无倦怠乏力;口1分:乏力,偶有倦怠;□ 2分:时有嗜卧,乏力倦怠;□ 3分:整日困卧,对外界事物兴趣下降,坐时即 可入睡汗出异常□ 0分:无汗出;口1分:皮肤微潮,稍动更甚;□ 2分:皮肤潮湿,动则汗出;□ 3分:稍动汗出,如水流漓发作频率□ 0分:无发作;口1分:偶尔出现;口2分:经 常出现;口3分:持续存在三)疗效分析2011年度我科共收治眩晕患者298例,其中治愈51例、 显效1123例、有效100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91.9%三、难点分析与解决思路如何预防眩晕复发引发眩晕病因较多,在明确其病因后,给予药物、 手术等对因治疗外,缓解期中医药辨证施治,求因治本 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缓解期多偏 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 气有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 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 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养肝,药用生地 黄、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子、菊花等;对肾精亏 虚,髓海失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补肾精外,必知肾 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不足者,宜滋补 肾阴,药用生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白芍、当归等 偏肾阳亏虚者,药用肉苁蓉、菟丝子,仙茅、淫羊藿、 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
在使用培补肾精时,要避免 滋腻呆补,必补中寓通,可加入陈皮、谷牙、砂仁等健 脾开胃药,慎防脾胃受伤,运化失司,复引痰浊内生而 致复发同时,应提高身体素质,量力而行,适当锻炼,增 强体质,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避免 强烈、突然的头部运动,少作或不作颈部旋转、弯腰动 作,特别在已发现某一体位容易引发眩晕时,更应避免 以防诱发眩晕;同时要结合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乐 观,忌暴怒、惊恐等刺激,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结 合适当的饮食方法;忌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腻之品, 以免伤及脾胃,酌生痰浊而发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