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业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82KB
约2页
文档ID:16010366
教育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业_第1页
1/2

教育应是一项快乐的事业□ 本报记者 韩世文古丝绸之路的荒凉,中国工农红军会师的振奋,“状元”故事的传奇……在中国西北的那片热土上,似乎没有一个地方能与甘肃省会宁县媲美,特别是在教育的长河里,“状元县”从来都不是浪得虚名走进会宁县的教育展厅,总会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那里记录着从明清时期到今天,会宁教育取得的辉煌成绩:自明、清以来,考中文武进士 35 人,文武举人 115 名,生员贡生 396 名自1978 年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县向全国输送了 6 万多名高学历人才……早在清光绪年间,老君坡苏耀泉、苏源泉、苏绍全兄弟同中进士,被称为“一门三进士”;新中国成立后,康家河一位单身母亲省吃俭用,培养出 4 名大学生,一时传为美谈;再之后,土高山苏家的“一门三博士”与“一门三进士”遥相辉映……那些数字和故事,都在叙说着会宁教育璀璨的昨天!没有人质疑,教育一直是会宁的一张“名片”在这张“名片”上,曾经写着著名的“三苦精神”:“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三苦”变“五苦”,多了“家长苦供”、“社会苦帮”苦”是一种直面困难的勇气,一种执着前行的态度,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

这种“苦”与交通闭塞的地缘之“苦”一脉相承,更与贫寒落后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但“苦”磨砺了会宁教育人的心性,也激励着这里的人们通过教育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但“苦”不是长久之计,无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还是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冲击,都指向一种新的发展精神于是,跨入新世纪后,会宁教育悄然发生变化,“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成为会宁教育新的精神元素,会宁也迎来了“三苦两乐”精神引领发展的新时期如果说‘苦’是一种精神,那么‘乐’就是一种方法正如会宁县教育局局长张启业所言,教育是改变贫困地区人民命运的一条路径在这条路上,会宁曾经走的“苦”,但也享受着成功的“甜”;如今,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如何让师生在发展与成长的路上“乐”起来,是主政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可喜的是,偏居一隅的会宁,并没有被时代落下,会宁教育人始终放眼全国——引进“梦想课程”,发展成为“会宁模式”;全面推进课改,走出会宁特色……如今,走进会宁县的学校,硬件设施很普通,但师生的精神风貌让人感叹新课堂上再也看不到农村孩子的拘谨与羞怯,有的是精彩的展示与对抗;校园里,依然是沸腾的青春,简单的空间里张扬着生命的活力……这些精彩的片段,都在讲述着会宁教育蓬勃的现实!当年红军的会师之地,如今已经成为西北教育的“会师”之所,周边省市的教育同行,从学习“三苦精神”开始,到如今探访“两乐”的课改实践,教育交流不断,思想碰撞不息。

这里的人们,也开始在改革中尝到教育的“快乐”,开始在重新审视教育质量的自觉中,发现成长的美好!教育,应是一项快乐的事业!会宁教育人认识到了,他们正在积极地行动着!学习应是一项快乐的事情,会宁的学生们体验到了,他们正在享受着!快乐并不简单,它需要一种精神坚持,也需要一种精神去磨砺或许,会宁教育精神,正在为教育的快乐作出注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