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有那些考试方法?常科主要设有哪些科目?简要说明最高级别科目及相应的 要求1唐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试方法?(1) 唐代科举制度一般来说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帖经”就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 类似现在的填空题墨义”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如果考生用笔 来回答问题,就称之为“墨义”,若以口来回答就称为“口义”策问”是比帖经、墨义高一层次的考试方法,大概与现代的论述题相近诗赋”是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诵经义和旧策,而乏真学实才的现象,在 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即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试一诗一赋,当时称“帖诗”2)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 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3) 唐初最高级别科目是秀才,要求:才华绝等的宣国人才,名额极少,全国1-2个,要 求地方官推荐和主动报考,若是考生未达到要求,还要向推荐的地方官和参加考试的人问罪 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不敢报考,地方官也不敢推荐,整个唐代大概也就十位秀才。
后到 高宗时被废止此后,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最看重的是进士明经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能力, 相对比较容易进士科“先杂文,次口试,次答第三道”杂文即考生当场按考题内容作诗、 赋各一篇策问是指应试者当场回答主考官所出的各种方略和时务问题此后,殿试是科举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学子成为贡士后,才可以进入殿试,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考状元”殿 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殿试的文体,开始是骈体文,皇帝殿试时就 时事政治或经义史事提几个问题,应试贡士须按照骈四骊六对偶工整的句式文体 作文2、简述唐代后期科举考试与学校教学之问的矛盾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1) 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和学校教育从综合素质上训练培养学生的矛盾2) 唐代后期科举考试与学校教学之问的矛盾突出,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从社会上一般 读书人里选拔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这个名额占的比例大之后,有的读书人不到中央官学和 地方官学里读书,以自学为主,一定程度上造成官学的荒芜为了应试,按照科举考试的要 求进行训练,应是情况极为严重,以至于某些及第的人,高分低能,不具备经国安邦的能力学校本是培养人的机构唐代中后期后,科举怎么考,学校怎么教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 参加科举考试。
学校培养人的职能淡化,成了科举的预备和附庸唐代以后,学校教育与科举制之间的轻重存废,总是遵循着重学校轻科举一一科举与学校 并重一一重科举轻学校的一般规律在变异的科举制度的樊篱之中,学校变成考试培训的基 地,教育沦为科举进士的附庸随着科举制的变异加剧,学校教育的独立性逐渐丧失,教育 教学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社会也逐渐产生偏重科举、轻视学校的风气考试内容侧重 经典章句,追求华丽诗赋,方法机械呆板,多靠死记硬背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具有真才实 学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 利禄这种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教育观,长期支配着中国的学校教育3、宋代在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那些改革和创新?(1) 宋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在考试的科目上,常科的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二礼、三传、学究、 明经、明法等,除进士科之外,其他科总称诸科考试形式基本上与府唐相同,进士重诗赋, 诸科中国帖经、墨义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 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 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 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2) 宋代比较重视科举,其录取名额远远超过唐朝唐代科举名额较少,有的人考了一辈子都没有考上,唐末的时候有的读书人参加了农民 起义军鉴于此,宋代皇帝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名额,甚至还写劝学诗3) 宋代调咼了科举及第后的待遇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