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私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战国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8.50KB
约19页
文档ID:476456165
私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战国_第1页
1/19

三、私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一)官学衰废,私学兴起1.历史原因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世卿世禄,养尊处优,贪图享受,不思进取贵族普遍不想学习周大夫原伯鲁不悦学,发议论:“可以无学,无学不害”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西周 东周前11世纪——前771——前770———前476——前256——前221春秋 战国天下共主,天子独尊 天子有名无实 权力重心下移:天子 诸侯 卿大夫 陪臣王权衰落,礼制破坏,学校名存实亡孔子认为春秋时期天下无道: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诸侯争霸,“国乱人废学业”面对现实,文化职官、寻求出路而流落民间,简册和器物也带出官府没落贵族及其后裔也包括在内天子失官,学在四夷”,造成 “文化下移”(学术下移)4)养士之风形成士阶层(士,自由民,文士,谋士,食客。

知识分子,有活动能量,出谋划策)成为有影响的政治力量诸侯国之间、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之间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之风盛行,礼贤下士,私门养士如春秋时期齐国大臣陈恒重视养士,他“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养士”鲁季孙氏也养士,“季孙养孔子之徒,所朝服而坐者以十数大批自由民争相学习做士,从师受教,大量的求学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发展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公门与私门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养士之风到了大盛公室如鲁穆公、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梁惠王、燕昭王都一度吸引了大量的士众私门养士如著名的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以及秦国的吕布韦,都是动辄“食客三千”王公大人礼贤下士,如孟尝君礼待冯谖(xuān),满足他的一再要求《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是战国时期士阶层在政治斗争舞台上展现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齐人有冯谖者(《史记·孟尝君列传》作冯驩huān),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通“嘱”,叮嘱,求告)孟尝君(姓田,名文,孟尝君为其号,齐威王之孙,袭其父田婴之封邑于薛,因此又称薛公),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指粗劣的食物)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jiá,剑)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鱼客:原作“客”,今从一本增鱼字,与下文的车客照应孟尝君分食客为上中下三等,下客住传舍,食菜;中客住幸舍,食鱼,故又称鱼客;上客住代舍,食肉,出有舆车,故又称车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客:用作动词)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zhài,同债薛:本为任姓古国,地当今山东滕县南,春秋后期为齐迫迁至下邳既今江苏邳县西南,卒为齐所灭,战国时为齐邑齐湣王三年,封其叔田婴于薛)?”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kuì:昏乱)于忧,而性懧(nuò,同“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约:缠束,这里指把马套上车),载券契而行(券契:指放债的凭证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履行契约时拼而相契合,即下文所说“合券”),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市:购买反:同“返”)?”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矫命:假托命令),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廊,美人充下陈(下陈:堂下,台阶之下)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拊:同抚子:用作动词子其民:视其民为子),因而贾利之(贾gù,求取)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同“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指齐湣王田地,一作田遂)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指湣王之父宣王田辟彊)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即魏国当时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谓梁王(原作惠王,《古文观止》已改作梁王按梁惠王卒于齐威王卒之次年,孟尝君和齐湣王同为齐威王之孙故此时梁王,当是惠王之子或孙)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太傅:春秋时晋国始置,其职为辅弼国君 赍(jī机):送),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通“详”,审慎),被于宗庙之祟(被:遭受宗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处所这里借指祖先),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纤介:介通芥纤维草芥,喻细微),冯谖之计也 2.私学的发展概况私学发端于春秋中叶,初步繁荣于春秋末叶兴盛于战国时期。

逐渐形成各家各派,所谓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一派学术繁荣局面说到春秋时期的私学,首先要说到孔子(前551-前479)有人认为孔子首创私学,虽然此说并无确凿证据,(他的学问得于私学,师从……)但他的私学是当时办学规模最大,教学内容最充实、教学经验最丰富、培养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随后墨子(前468-前376,主要生活在战国初期)、孟子(前372-前289,战国中期)荀子(前313-前238,战国末期)、等均创办,一时间私学兴起3.私学的特点(见下表)西周官学与春秋战国的私学之比较西周的官学春秋战国的私学社会制度 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办学主体国家政权机关,学术官守私人,学术下移办学独立性政教合一,无独立教育政教分离,教育独立师资官师合一,兼职教师官师分离,专职教师教育对象贵族子弟有教无类:自由受教,自由择师学术自由无,统一于贵族思想不统一,各学派自由发展和讲授本派思想,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教学内容六艺(官方主流思想)突破“六艺”,各家各派思想等,贴近生活场所设备固定,制度规范不固定,灵活,随处培养目标贵族统治者培养多规格人才(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九流十家”, 其中思想学术地位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加上纵横、杂、农,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记录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虽自成一家,但被认为不入流,故有九流十家),统称“十家”,各家内部又有不同派别,各家各派之间又有交叉在教育上颇有造诣的是儒、墨、道、法儒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代表人物其后的“思孟学派”(子思,姓孔名伋,孔子孙,据传是曾子的学生;孟轲据说是子思的门徒的学生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一个著名学派,孟子提出“性善论”;另外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是荀况学派,主张“礼治”,提出“性恶论”墨家:墨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学于儒而不囿于儒道家:老聃开创道家学派,老聃学说的核心是“道”,它是关于宇宙本体、事物规律和认识本质的概括主张“自然、无为”;道家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庄周法家:商(卫)鞅、韩非、李斯,主张绝对的“性恶论”, 不准人思想、禁止人说话,禁私学,大一统推行法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三)齐国的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是齐王在都城的稷门附近设立的学宫,历时六代共150多年创建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在当时世界首屈一指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1.性质(1)是一所官家举办而由私人主持的官私合营的特殊形式学校 与用士养士不同,稷下学宫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育士学校官办:田齐创办的国立大学,初创的目的是“招致贤人”,凡游学者来者不拒,数量可观的大师和学生,康庄大道、高门大屋,规模宏大官方提供一切物质条件,对稷下先生给予优厚的俸禄从创办者、到教育经费、创办校舍、教师待遇等,无一不体现官办性质私学:不以统治者好恶而独尊一家而压制其他家,充分允许各家各派都可以在这里自由讲学,“著书言乱、治之事,以干世主”诸子百家包括没有归属的学者均可来此,学术自由,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受政府和政治的干涉,独立学者学生也可自由择师或选择其他学派学宫的学术领导人也通常由像荀况这样有独立学者身份的私家学者担任,保证了学术上的私学性质稷下学宫是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讲学:自由讲学;学无常师;定期的学术集会;各家各派学术交锋、辩论,学术交流著述:著书立说《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载,诸子有189家,其中有汉代49家,先秦诸子140家各家“各成其言”,著书立说与稷下有关的子书如《孙卿子》、《邹子》、《邹子终始》、《邹奭子》、《尹文子》、《宋子》等;除各家子书外,还有一些被认为是不分学术派别的集体劳动的学术成果,如《管子》、《晏子春秋》、《司马兵法》等。

育才:各派从学弟子;允许自由择师;完备的学生守则;学派共处、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优越的物质条件咨议:咨政议政,“稷下先生喜议政事”,“以干世主”, “不治而议论”,“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一个“处士横议”的时代典故《王斗讽齐王好士》(《战国策·齐策》):据《战国策·齐策》记载,王斗齐人,稷下先生,是个直言正谏之士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齐宣王时期一天,王斗要求拜见宣王,宣王让通报的人把他引进来王斗说:“我跑了来拜见大王是趋炎附势,而大王如果到门口迎接我则是礼贤下士,哪能一种情形为好呢?”通报的人进来报告宣王,宣王说:“先生请稍等一下,我听从您的指教齐宣王就快步迎到门口,和他并肩而入宣王说:“我听说先生直言正谏,从不隐讳王斗回答说:“您听说的过分了我生于乱世,侍奉乱君,怎么能敢直言正谏宣王气得脸色大变,很不愉快过了一会儿,王斗说:“先君所喜好的有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封他为太伯,现在大王您有四项爱好与先君相同宣王面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