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堂观察分析综述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5.81KB
约23页
文档ID:490747194
课堂观察分析综述_第1页
1/23

课堂观察分析综述一、课堂观察的界定1.1 课堂观察的概念1作为研究课堂的方法,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 发展于 20世 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 N.A.Flanders) 于 1960 年提 出的“ 互动分类系统” (后经他自己不断修正与完善), 通过记录课堂中的师 生语言互动, 以分析、改进教学行为, 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2目前学界采用的课堂观察定义大抵来自两处陈瑶在2002 年的著作《课堂 观察指导》中将课堂观察方法界定为“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 身感官(如眼、耳等)及相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 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崔允漷等学者则将其表述为“通过观察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这两种概 念在对课堂观察基本性状的描述上基本一致,只是前者更多地指向教育研究,视 课堂观察为教育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而后者则侧重教育实践取向,将课堂观察作 为一种教育研究活动1.2 课堂观察的类别31)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4)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5)开放式观察、聚焦式观察、结构化观察和系统化观察6) 定量观察和质性观察1 沈毅,崔允漷 . 课堂观察 2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2 梅云霞 . 课堂观察:内涵、分类与价值 [J]3 陈瑶 . 课堂观察方法之研究二、课堂观察的历史流变与新发展42.1 从社会学中对群体互动观察开始课堂观察主要源自 20世纪 50—60 年代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受社会学中互动 研究的影响。

50—60 年代,关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类型,方式:将教师的互动 行为和学生的互动行为编成一套编码系统,用编码系统中的编码表对一堂课或课 堂片段进行互动分析1950年贝尔思(Bales)提出“互动过程分析”理论群体互动是对小群体 的观察,他划分了互动范畴的观察框架:社会情绪领域的积极互动行为与消极互 动行为,工作领域的询求性互动行为与回应性互动行为;然后将这四类互动行为 分成程度逐渐变化的三个层次,组成观察项目清单之后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古德和布罗菲提出了课堂观察的双向互动系 统2.2 话语分析视野中的课堂语言20 世纪 70—80 年代,受社会学中儿童话语研究的影响,卡兹登( Cazden, 1998)开创了用话语分析进行课堂分析的研究卡兹登认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 看,教室生活中有三种不同功能的语言:课堂的语言,沟通主要教学信息;控制 的语言,建立与维持社会关系;个人认同的语言,表达说话者的认同态度语言 模式表现为IRE序列:教室启动——学生回应——教室评价目前,国内的课堂话语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语习得领域,研究问题集中在 教师的赞美语、话轮分析、课堂中的沉默语言现象、师生互动等方面。

2.3 人种志开辟的质性视角1968年,英国教育人类学家扬(Young)、史密斯(Smith)和杰弗里(Geoffrey) 首次应用微观人类学的方法,即所谓的“微观民族志”,对班级进行人类学实地 研究,从此开始了用人种志对课堂进行实地研究的历史他们搜集材料的技术主 要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指研究者不仅作为旁观者观察所研 究对象的一切,同时也相当程度的参与到所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深度访谈指研 究者与研究对象作无拘无束、较深入的访问谈话,事先不规定要访谈的问题,更 不限定回答的方式,就某一范围的问题作广泛的聊天式对话布拉姆菲尔德和米勒设计了收集叙事信息的方法,称为趣闻轶事记录、进展 记录等,用来记录学生的行为模式、学习风格、所学概念等王鉴(2004)提出 “课堂人种志”,由对发生在课堂中的事件的描述组成,特别是对教学组织过程 中的师生行为及行为意义的解释人种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个人经验和生活方式作“解释性理 解”或进行“体验”,这种理解或体验主要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因而研究者要 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思2.4 学科内容与方法的融合对课堂观察的分析聚焦特定学科,体现在数学、科学和英语课堂。

地平线研究公司(HRI)推出22页“课堂内部观察和分析工具”,专注于科 学和数学课堂,观察者需要完成课堂的描述性信息,并评估科学和数学教学策略 的水平等级,以传播学和数学教育的前沿技术,评估科学和数学教育的革新项目为了更好的学校的研究”研究机构重点研究阅读课,开发了“孟菲斯阅读 提升课堂观察工具”和配套的指南、培训单,对阅读策略、课堂认知、学生投入 进行编码剑桥大学出版的《课堂观察任务》主要针对英语课堂,它将观察体系分为7 个大视角 35 个观察点7 个大视角为:学习者、语言、学习、课、教学技巧与 策略、课堂管理、教材与资源;以“学习”视角为例,又分成学习环境、学习检 测、教与学的比较、教学目标、词汇与学习等观察点2.5 以标准化为特征的新量化观察的兴起当下课堂观察已频繁运用于项目评估、国际比较、政策干预、心理学应用等 多个方面开发标准化的课堂观察以用于大规模的检测和了解教育质量,并用于 解释学生的学业成就加莫兰(Gameron)等人,在个体学生的层面上提出了个体学生教学(ISI) 课堂观察,对多个州的大规模应用课堂进行了观察皮安塔(Pianta)和哈默 (Hamre)开发了课堂评分系统(CLASS),他们认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行为可以通过标准化的观察工具评价出来,加以系统分析,并用于责问机制。

2.6 视听新媒体、网络技术与数据平台介入保存课堂的原始材料,在后期对课堂进行分析都需要新技术的支持在课堂 观察数据的产生、收集、记录、分享、分析等各个阶段,我们都可以发现新技术 的身影1995年 TIMSS 视频研究,对美国、德国、日本的数学课堂进行实录,构建 了录像信息模型,用于比较研究 3 个国家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成就的关系,并试 图从中归纳出在国际测验中具有较高学业成就的日本数学课堂具有怎样的特征 澳大利亚的“学习者视角的研究”运用了大量的数据采集、视频制作、网络共享、 数据库建立方面的新技术如 LPS 开发的视听分析软件,运用这款软件可以直 接在视频上进行编码,也可以对转化后的文稿进行编码分析5三、课堂观察的取径3.1 量化观察取径工具:即时记录课堂信息的观察单;对课堂录像进行再分析的编码系统3.1.1 观察单观察框架反映了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假设(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经历三个阶 段,描述教师个人特征,剖析教师教学行为,探讨学生高水平的认知活动何以产 生),如 CLASS 系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如明尼苏达大学开发的COP,涉及范围从幼儿园 到高中课堂;有着标准化的培训、评分等管理程序。

3.1.1 编码系统典型:TIMSS进行两轮的信息编码,第一轮编码是课堂教学结构编码,即建立一个框架, 对课堂进行多维分析从情境、任务、教师选择问题解决方案、学生解决问题的 方法及原理、教具和定义五个方面第二轮编码是对课堂上师生的公共对话进行 编码,包括教学行为、教学任务、课堂言语等3.2 质性观察取径3.2.1 主要特征1) 真实情境中的观察;2) 深度描述的取向;3) 整体关联3.2.2 典型研究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学研究学院的弗罗里欧(Florio)对一个班进行的长 期的课堂民族志研究,美国社会学家科塞(Coser)对课堂冲突的民族志研究, 英国鲍尔(Ball)对课堂中微观政治的研究3.3 专业成长取径3.2.1 主要特征1) 确定课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观察点;2) 教师自己开发简单工具;3) 以团队合作观察为主3.2.2 典型研究1) 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提出课堂实录、全息课堂录像,并结合课例研究 使用;2)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的LICC课堂观察模型3.4 以学习为中心的取径3.4.1 主要特征1)理解学生的学习;2)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获取学习的多种数据3) 观察认知学习与其核心要素间的整体关系3.4.2 观察框架1) 观察知识与技能类目标的达成;2) 观察独立与合作学习的过程;3) 观察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及其对学习产生的影响;4) 观察课堂中的社会关系及其对学习产生的影响。

四、几种典型的课堂观察方法4.1“编码体系”分析法4.1.1 互动分析4.1.1.1 FLAS 互动分析系统6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简称 FIAS), 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N .A. Fland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课堂行为 分析技术这种分析技术开启了量化课堂研究的先河,长期以来在课堂观察领域 中起着技术引领的作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主要由 3 个部分构成: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 系统;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 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 该系统主要关注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他将教师和学 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以语言为主)分为 10 种,并将其分属为 3 类互动行 为编码系统具体分类如下分类編码内容教师语言1表达情感2農励表杨m釆纳意见4堤问宜接影响5讲按6-扌士评学生讲言g应菩9主动沉寂或混乱10无有效厉言不足之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虽然具有强烈的结构化、 定量化研究的 特点,但在课堂观察中,他缺少对师生语言之外的物品展示、身体姿态、 面部 表情等方面的记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1.1.2 ITIAS 互动分析系统2004 年,顾小清教授通过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研究,认为运用原始 的编码系统对现代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反映出丰富的教学 互动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只反映课堂内师生的语言行为,忽视了学生在课堂 中的行为表现,由此得出的评价结论难免不够全面;二是信息技术作为现代课堂 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丰富的交互活 动,却没有在 FIAS 中反映出来;三是没有对沉寂的表达进行细分,简单地把 所有的沉寂类型归为一类,无法区分真实的情形顾小清教授针对FLAS编码系 统的不足,做了一些改进:首先是将教师言语活动中的提问划分为开放性问题和 封闭性问题两类;其次,增加了学生的言语活动,除了原有的被动应答和主动应 答之外,增加了主动提问、与同伴讨论两个维度,能更全面的反映课堂教学中学 生的丰富活动;再次,增加了技术维度,包括教师操作技术、学生操作技术和技 术作用于学生三类,用来反映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最后,将沉寂进 行细化,分为无助教学的混乱、学生思考和做练习三类,具体表达出了沉寂的复 杂含义改进后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系统被称为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 码系统(ITIAS,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

7行为分析表述具体内容编码教师间接教师接受情感以一种不具威胁性的方式,接纳及澄清学生的态度或情 感语气1.言语影响教师鼓励表扬称赞或鼓励学生的动作或行为2米纳意见承认学生的说法;修饰或重述学生的说法;应用它去解 决问题;与其他学生的说法相比较;总结学生所说的3提问开放性问题以教师的意见或想法为基础,询问学生问题,并期待学 生的回答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