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称解释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2、符号互动论:运用情境、脉络、视野、文化、交涉、策略等概念,来解释学校与课堂生活过程,认为这一过程是参与者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3、文化资本:个体从父母家庭那里获得的可以促进教育成就的语言文化能力4、“公民教育学”:是由德国的凯兴斯泰纳与美国的杜威为代表提出的,他们将学校视为社会的缩影,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5、继续职业社会化:指个体在承担某种职业角色之后,为更好地扮演角色而进行的社会化6、“社会教育学”:是由德国的纳托普与勃格曼为代表提出的,他们将社会视为一种有机体,强调教育由社会来进行,并为社会服务7、AGIL图式:它是帕森斯为功能主义社会学提供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按照AGIL图式,任何社会系统都履行对外—对内及手段性—目的性这两对功能范畴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四种功能,即对外适应功能(A),目标达成功能(G),内部整合功能(I),模式维持功能(L)简言之:在社会系统中,经济适应环境,政治达成目标,社会整合内部8、抵制理论:反对直接再生产理论,认为再生产是由于学生的反抗和创造性地适应学校环境而间接发生的。
并非自然而然、必然出现)9、机会的含义:是用来测定个人接受社会、家庭与学校的物质条件与心理因素综合影响状况的一组变量10、同辈群体: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11、教师预期职业社会化:指个体为适应将要承担的职业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12、教育机会: 是指进入各级正规学校的入学机会,现已分化;是指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如学术性与技术性教育渠道的选择;是指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是“结果均等论”的主张,也是教育机会内涵上的新突破二、概念辨析1、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文化水平: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普及和发展水平文化与教育间彼此作用、互为因果:文化是教育内容的基础,教育是文化延续发展的机制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紧密相关又相互区分文化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结构,并因此具有相应的教育取向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社会变迁既包含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社会流动:社会成员或群体通过自身努力和教育,改变自己的职业,收入,使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社会变迁包括社会流动3、前喻文化与后喻文化后喻文化:指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意味着学富五车的长辈,“未来就是过去”具有世代性,群体归属感和民族自认感教育取向:封闭性的师授学承模式前喻文化:指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类型,意味着前途未卜的晚辈,“未来就是现在”教育取向:开放性的“师导生创”教育模式4、直前式社会剧变与振荡式社会剧变直前式社会剧变:是主题、重心基本始终如一的剧变振荡式社会剧变:是主题时有切换、重心时有转移、过程时有反复的剧变直前式是一系列不同领域的同向剧变所构成,振荡式则是一连串前后相续的异向剧变构成;直前式重在审视“空间形态”,振荡式主要看其“时间过程”;直前式是阶段性的,往往是更长时期振荡式的组成部分5、文化传递与文化传播文化传递:是指文化在物质、精神、主体三种载体间的流动,是文化的世代相接,注重时间上的延续和代继传承文化传播:是文化的区域扩散和空间流动,注重空间上的扩散两者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机制6、教育控制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中央集权下的教育控制:全面集中,整齐划一中央教育部对全国教育进行全面直接领导,其管理纵横交错,无分上下大小,权限广无边际;地方教育机构完全受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监督。
地方分权下的教育控制:基本特征:分散多元,各自为政,非常彻底的地方化中央没有集中领导,地方各自为政所谓的教育部只有协调之职,而无指令之权教育部与地方教育机构不是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间接影响关系7、基尼系数与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一个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用来反映一个国家贫富的差距,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贫富差距越大;基尼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贫富差距越小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标恩格尔系数越大,生活水平越低;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水平越高一般随生活水平的升高而降低8、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起点均等:天赋有别,且与阶层一致;教育是筛选器,不同人不同教育;精英治国;指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其实是法律权利的平等,首先考虑的是经济上的合理性,是一种效率优先的均等观,面对的是极其有限的教育机会,以及筛选性极强的教育制度过程均等:天赋有别,但与阶层无关;教育需清除外部障碍,充分开发潜能,地位分配与能力相称;主张无差别地平等对待每个儿童,没注意提供给儿童学业成功的机会;过程论把学业成败归因于儿童及家庭,是为教育制度乃至社会制度的不平等推卸责任。
过程均等观是社会发展、公平思想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反映,体现了政治平等观,是一种公平优先的均等观;结果均等:主张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在均等的原则下,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天赋,获得学业成功的均等机会强调以人为本,承认个体差异,主张向每个儿童提供充分发展天赋的机会三、问答题1、教育社会学、教育学、社会学的关系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社会学通过分析教育事实,为建立和完善教育活动规范及其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运用但是并不简单套用社会学的理论来解释教育现象,而是在社会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关于教育的专门而独特的社会学理论,即教育社会学理论,并以其分析教育问题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也不等于“边缘学科”2、“后工业社会”(来源、特征、经济结构的倾向)来源:是美国学者里斯曼用以说明“闲暇社会”的概念,丹尼尔·贝尔借用它来指代工业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状况特征:生产型经济转变为服务型经济(中国与美国);科技阶层占优势地位;理论知识成为社会改革与政策依据;技术控制与评价具有未来取向;新的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
倾向:软件化,国际化,中产化,剧变化1、“软件化”:高新技术、知识、情报、信息等日益重要,物质、资源、能源等退居其次,正在成为所谓“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2、“国际化”:借助于发达的交通和通讯,积极向外扩张的同时,不断开放本国本地市场,拆除各种壁垒,国外生产、海外投资等成为常态,国际化或全球化色彩凸显;3、“中产化”(或模糊化):一方面,知本家与资本家不再泾渭分明,往往一身二任,阶级、阶层界限日益模糊;另一方面,蓝领工人“有产化”,既是股东,又是工人4、“剧变化”:工业社会之变,已经远超从前,但“后工业社会”变革之速、幅度之广、范围之大、程度之深、频率之快,可谓目不暇接、瞠目结舌3、不同政治结构下的教育控制的比较1、中央集权下的教育控制:全面集中,整齐划一中央教育部对全国教育进行全面直接领导,其管理纵横交错,无分上下大小,权限广无边际;地方教育机构完全受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监督2、地方分权下的教育控制:基本特征:分散多元,各自为政,非常彻底的地方化中央没有集中领导,地方各自为政3、综合型政治结构下的教育控制:既集中,又分散,强制性与独立性有机结合4、在学校中心及“非学校中心”的传递结构中,教育权威的状况。
学校中心的教育权威:对于“文化知识”的传递而言,学校不仅是制度上的权力独享者,而且还是事实上的能力独具者由于学校传递“文化知识”所独有的系统性、规范性,以及学校教育经历、程度与上流社会资格之间的紧密联系,学校这种传递渠道便逐渐成为“传递的范型”这种“范型”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统治者希望并要求学校传递成为“模范的传递”;第二,学校努力使自己的传递“正统的传递”;第三,家庭将学校的传递视为“标准的传递”;第四,学生无可选择,来者不拒地接受学校中的传递在教育不够普遍的情况下,对有幸成为学生的儿童来说,学校影响几乎无可抗拒,拥有显著的教育权威;而没有学校教育机会的儿童,其教育权威仍然来自家庭当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后,学校的影响不仅范围扩大,而且从较高端的“人文知识”转向基础领域的“素质教育”,对几乎所有社会成员都拥有难以抗拒的作用,其权威更为广泛和普遍非学校中心”的教育权威:在当代社会,在传递“文化知识”的专门权力方面,学校依然独占鳌头;但是,在传递的专门能力方面,它却面临其他传递主体的强劲挑战能力方面的挑战,首先来自于家庭教育广泛普及后,家长逐渐具备挑战学校传递“文化知识”的能力,但限于时间、精力等,其能力不仅难以主动发挥,而且还被迫维护学校的权威,实际上还没能真正挑战学校。
真正实现对学校传递能力挑战的主体,反倒是大众传媒,如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大众传媒在传递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感性浓、范围广、变化多、包容性强、现实性突出,这投了年轻学生求新、好奇、多动、自我、无拘无束等天性之好,影响极大,以致形成了学生认识方面的倾向或偏好虽然把大众传媒的文化看做比学校传递更具价值、甚至更正确的文化未必准确,但学校的风光不再已经不可逆转,学校性的信息再也难以必不可少,可能也不会那么重要,其权威的衰落将日益明显,传递结构的复杂和多变将愈加显著5、教育机会均等的指标一、是不同社会群体在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入学率不平等;二、是同一群体的不同个体,在潜能发挥方面的机会不均;三、是学习能力相同的个体,在学习抱负、愿望方面产生差异的不平等;四、是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方面的条件不均等6、各国争取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性反应一、是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二、是推迟筛选性分流考试;三、是学校教育向学前和终身教育两端延伸; 四、是推行个别化教学;五、是实施特殊教育和补偿教育7、在社会差异中,经济阶层和文化阶层的差异对教育机会影响的比较一)经济阶层对教育机会享有的影响:1、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教育机会享有程度的反差义务教育阶段的就学机会:失学儿童与贵族学生;失学儿童:基本背景(辍学率与纯收入层次的关系);主要原因(家庭困难及学习成绩不佳);去向分布(主要去谋生)。
2、还存在教育机会享有性质上的反差:富有阶层的子女迈进豪华舒适的校园,贫困阶层的子女无钱跨进条件最差的学校大门3、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体现:一是就学机会,二是就学质量家庭经济阶层越高,子女实际享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也愈大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就学机会:富有阶层子女享有礼物性教育机会,贫困阶层子女享有负担性教育机会高校贫困学生,实际上是就学质量的差异:弃学、举债、各类“勤工俭学”、教育贷款、就业的艰难……(二)文化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1、家长的文化阶层越高,子女享受教育机会(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越大2、高文化阶层子女争取教育机会的积极性、实际获得教育机会的可能性都更大,这是由不同文化阶层子女升学报考的录取率差异来验证3、不同文化阶层子女在教育机会方面还存在着深层的隐形差异:就业歧视8、性别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性别差异:地位差异,角色差异;教育机会:“总体”性机会,“类型”性机会(一)性别地位差异与总体教育机会偏斜性别地位差异对教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