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劳动之我见兼评非物质劳动思想 陈永正(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4)摘要:西方左翼的非物质劳动思想不能从本质上反映信息时代的劳动,因为它与生产工具的性质无关曼纽尔卡斯特提出了以网络化为特点的“信息化范式的劳动”,但忽视了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在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台阶上,劳动工具由机器演进为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从而使得直接生产过程分裂为生产前端和生产后端两部分信息时代的劳动在本质上是知识劳动,主要表现为两是前端为后端提供服务,二是人对人提供服务,二者构成信息时代的劳动的总和关键词:信息时代的劳动;生产工具;非物质劳动;知识劳动;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F014.2 :A :1004-1494(2013)05-0048-06一保罗维尔诺和迈克尔哈特编选的《当代意大利激进思想: 一种潜在的政治学》(Paolo Virno andMichael Hardt, edt.Radical Thought in Italy: APotential Politic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6)这本介绍意大利当代左翼理论的书中所收录的毛里齐奥拉扎拉托的《非物质劳动》一文,首先将当代劳动的新形式称为“非物质劳动”。
之后,麦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奈格里于2000 年出版的《帝国》一书,使非物质劳动思想成为西方左翼解释信息时代的社会演进的理解基础在信息时代,财富是什么以及怎样生产财富是一个挑战性话题西方左翼的非物质劳动思想对这个话题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而又玩味无穷的回答在哈特和奈格里看来,非物质劳动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而非物质劳动是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这就足以让人产生遐想:就人类劳动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来说,信息时代意味着告别物质产品生产信息时代不生产物质财富那又生产什么呢?用哈特和奈格里的话语来说,生产信息和知识,具体来说,生产的是观念、影像、其他象征符号和文化内容,还包括“身体模式上的劳动”所提供的情感与交流一个耐人寻味的悬念是:假若不生产物质产品,人类社会是否能够仅仅依靠信息内容和文化内容满足吃、穿、住、行之类的物质需求?人类在信息时代认识自然的科学手段和从事生产的劳动工具都变成非物质的吗?二最初表述非物质劳动概念的是意大利学者毛里齐奥拉扎拉托他认为,从20 世纪70 年代信息技术进入生产过程以来,在人们对由泰勒制转变为后福特制这种劳动组织形式变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当代劳动的新形式的概括可以用非物质劳动概念来表达。
他指出:“非物质劳动被界定为生产商品的信息内容与文化内容的劳动”[1]41-44所谓生产商品“信息内容”的活动,是指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的大公司内工人的与控制论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相关的活动;所谓生产商品“文化内容”的活动,是指大量界定和确定文化和艺术标准、时尚、品味、消费者规范的活动,即视听生产、广告、时尚、软件产品、摄影、文化活动等[1]41-41毛里齐奥拉扎拉托的真正贡献是揭示了劳动主体的变化他认为,“非物质劳动生产的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非物质劳动生产主体性并且使生产和消费一体化,“非物质的工人(那些从事广告、时尚、行销、电视广播、电脑等行业的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又创造那个需求”[2]44-47由此,他将工人阶级的劳动重新界定为“一种抽象的活动”;在他的论述中,与生产内容变化同样重要的是劳动主体的变化,其实他的一个主要视角是“确定工人阶级的技术成分”,即确认“工人阶级的劳动转变为一种掌握、处理信息的劳动和一种需要注入主体性的决策能力”;并且,他十分富有想象力地将劳动主体的存在方式放进了虚拟空间,他说“非物质劳动以作为网络和流动而存在的直接的集体的形式构成自身”尽管毛里齐奥拉扎拉托对信息时代的劳动的概括在形式上完全颠覆了马克思,但是,他仍然在本质上保持了与马克思的一致,他承认在生产中“活劳动的中心地位”[2]44-47。
三麦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奈格里不但使非物质劳动观点流行开来,而且将之原理化了在《帝国》中,哈特和奈格里指出非物质劳动的性质由其产品的非物质性来决定,从而使非物质劳动有了更清晰的定义:“我们将这一生产所涉及的劳动定义为非物质劳动——即生产一种非物质商品的劳动,如一种服务,一个文化产品、知识或交流”[3]284哈特和奈格里用这种观点扫视信息时代的劳动,发现了非物质劳动的三种类型:“第一种出现在已被信息化和已经融汇了通信技术的一种大工业生产之中,这种融汇的方式改变了生产过程自身生产被视为一种服务,生产耐用物品的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相混合并趋向非物质劳动第二种非物质劳动带有分析的创造性和象征的任务,它一方面自身分解成为创造性和智能的控制,另一方面成为日常的象征性任务最后,第三种非物质劳动涉及感情的生产与控制,并要求(虚拟或实际的)人际交往,即身体模式上的劳动”[3]286哈特和奈格里鼓吹非物质劳动的高尚愿望,在于试图奠定解释信息时代的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为了找到解析当代社会经济过程的分析框架,西方思想界从丹尼尔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一直到广为流行的“知识经济”的描述,人们尝试了种种见解但都停留在现象层面。
严格说来,从信息时代的生产力条件出发,从理论上解释信息时代的生产过程的历史性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当代社会的历史演进,这在目前还是一种思想之渴望哈特和奈格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历史要求,试图以非物质劳动作为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变迁的理论原点缘于这个动机,他们强烈主张“非物质劳动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认为“劳动的各种物质形式都沐浴在非物质劳动的光芒中,因为它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今天,生产的各种形式都具有信息化、非物质化的趋势”[4]在哈特和奈格里看来,非物质劳动俨然成为一种霸权,取得了对于当代经济生活的支配意义[5]四不论非物质劳动的概括与信息时代的劳动在现象上有多么相似,由于它与生产工具的性质无关,就不可能反映当代生产力的时代特征,也就不可能从本质上抓住信息时代的劳动非物质劳动概念无非是将某种服务形式的劳动包含其中,犹如国内一些人扩大生产劳动范围的折腾一样,只不过是触及了信息时代的劳动的皮毛而已其实,服务形式的劳动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涉及文化产品和情感的精神劳动也不是今人的独创如果因为这种服务形式的劳动在今天大量存在就说它代表信息时代的劳动,这显然不是一种理论概括,只不过是一种普通人的真实感觉罢了。
不论是毛里齐奥拉扎拉托说的生产商品的信息内容与文化内容的劳动,还是哈特和奈格里说的信息服务和文化服务这些服务形式的劳动,无非说的是一如果能够从这与当代生产力条件的内在联系出发说明其中包含的人与生产工具的技术关系,或许能够揭示这些劳动在当代的特殊意义但是,哈特等人仅仅从劳动产品的性质出发将其视之为非物质劳动,就在发现信息时代的劳动真相的道路上半途而废了实际上,物质这两个意思硬绑在一起,是当代生产力发展在一些人头脑中的歪曲反映作为西方经济高度虚拟化的一种意识表现,许多西方批评者总是想着超越被其曲解为“生产主义”的马克思劳动学说,企图颠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关于劳动是人的“对象化过程”这个经典原理,幻想劳动与自然物质无关,轻率主张劳动仅仅是关于人自身的某种活动,从而走入劳动非对象化这种极端[6]五不可否认,当代生产力条件下劳动分工的发展越来越使某些劳动过程远离自然物质,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劳动形式不需要直接以自然物质作为劳动对象这种现象但是,就此认劳动形式是非物质的,却十分荒唐当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结果,不是导致人类的生产活动越来越非物质化,而是使得人类的生产活动越来越以间接的方式生产物质财富非物质化只是一种假象,表现的不过是人类生产财富的手段、方法、场合以及劳动分工出现了替代传统工业模式的种种迷人景象。
信息技术的普遍采用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指出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这个基本事实在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中发挥作用的信息技术即使最大限度地将人排挤,却最大效率地在人不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完成人所需要的产品的制造,即以传统工业匪夷所思的手段和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对此,哈特和奈格里错误地概括为非物质化,实在是太过牵强了只要我们不陷入信息是物质还是意识这种思辨之争,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本身是高度物质化的化学元素制成的计算机硬件和各种信息传感器是物质,以比特形式在网络上流通的信息以及运行这些信息的计算机软件也是物质不用说,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发展,更加显示了信息技术的物质特性不言而喻,信息技术的高度物质化决定了从事信息技术的服务劳动的物质性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等当代前沿科技的发展及其充当主要生产手段和方法的前景,无非表示人类认识自然从而生产活动的领域越来越深入到物质的微观世界,与非物质化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工业化的劳动主要是人在宏观层面介入的物质过程,那么,信息化的劳动则越来越是人在微观层面介入的物质过程与哈特等人的幼稚相反,日益深入物质的微观世界的当代科学技术赋予人类在微观世界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会不断扩张,从而使得人类劳动的物质性强化到了这种地步,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说,人类在精神上的进步总是表现为在物质上的飞跃。
随着对“上帝粒子”的知晓,人类将懂得物质的真正本质,理解粒子为何拥有质量并演化为万事万物,揭开宇宙诞生之谜;随着对生物的分子水平的深入认识和全面掌握以及工程化应用,人类将不但能够掌握如何操纵基因组以便理解和治疗疾病,而且能够理解自然如何根据遗传蓝图来制造人和其它生物;随着纳米技术的突破,人类将逐步实现已故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范曼(Richard Feynman)“从底部开始”即从单个分子或原子开始组装一切物体的梦想……够了!人类正在一步一步地探明自然的奥秘并且在物质世界显示人类无尽的创造力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鼓噪劳动的非物质性,只能看作是一种玄学的自命清高六即使退到毛里齐奥拉扎拉托所谓的生产文化内容这样较小的范围,劳动的非物质性依然要大打折扣主张非物质劳动的思想家们以为文化产品一定是非物质的,这可是大错特错了以为文化产品是非物质的理由是它是精神产品其实,这是一种主观臆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有文化创意产品,如电影、电视、音乐、绘画、时尚等,都不可能单纯是精神产品,而是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混合体从供给视角来看,具有某种物质载体是文化产品能够提供出来的前提任何文化产品在将其内容作用于人的精神之前,都必须以某种三维空间的形式先行存在,如电影电视和绘画以运动或静止的影像画面为载体,音乐以音响装置为载体,时尚以时装、饰品等物品为载体。
世界上恐怕只有观念本身不需要载体,但也不尽然不但观念的产生需要人的大脑这个特定的物质载体,而且观念的传播更是必须依赖传媒这种专业化的物质载体哪怕是自我欣赏的文化作品也需要载体总之,凡是需要作为产品提供出来供人消费的文化产品,在其精神内容被人消费之前,它首先必须以某种物质产品的形式存在从消费视角来看,碰触文化产品的物质载体是其文化内容传递给消费者的必要条件从文化消费过程看,任何文化产品释放其影响精神的内容的过程总是表现为其物质载体被人消费的过程,例如,电影或电视剧情被欣赏的过程就是观众通过电影院或电视屏幕观看一连串图像的过程从消费者个人角度看,任何人都必须利用自己的感官去实实在在触及文化产品的物质形式才能感受到其所承载的非物质的精神效用这就是为什么不论是现代的还是历史的、也不论是艺术的还是民俗的各种文化内容,都必须以建筑、雕塑、绘画、编织、刺绣、演出、美食、工艺品等等诉诸感官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可见,从事文化内容生产的劳动不可能单纯是非物质劳动,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