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棹园造园手法及现代景观改造分析 Summary:纵棹园是扬州市宝应县内著名的城市公园,几经损毁与重建,现是一座开放性较强的仿古园散落于各地的仿古园,其历史遗存的性质注定其不能被直接推翻按照现代景观范式重建,又无法完全恢复其古时风貌,即使进行恢复,其历史文化意义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此类园林存数众多却处境尴尬文章以宝应纵棹园为突破口,对纵棹园的历史文化渊源、造园手法及景观品质进行系统探究,将其与一众江南名园作对比,并对其现代景观部分进行评价,从而探讨其造园得失借此个案为其他相同类型的仿古园在现代社会如何进行功能定位与景观改建提供参考,使其在保留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城市园林的功能Key:纵棹园;造园手法;优劣分析;旧园改造:TU986 :A :1004-9436(2022)01-0-061 园林介绍1.1 地理位置纵棹园是一座位于江苏省宝应县境内的水景园宝应县城陆地面积97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6.7%,水域面积48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3.3%属里下河浅洼平原区,地形西高东低以京杭大运河为界分为运西、运东两部分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多湖荡沼泽的地貌特征。
1.2 历史沿革1.2.1 新中国成立前明朝之前,这里是南通泾河、北达松冈的汪塘明中期,宝应名门胡氏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画川别墅”,这座别业在明朝末期便荒废了康熙二十七年,乔莱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纵棹园”一百多年后,乔氏没落,“画川书院”在原址上重建,成了当时宝应的第一学院,但在抗日战争中,被一场大火摧毁1.2.2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宝应县政府将古纵棹园更名为“人民公园”1982年,为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又改回“纵棹园”,并进行了扩建现此园仍坐落在市区的中心区,在叶挺路和安宜路的交会处,占地68公顷[1]1.3 周边环境纵棹园南临宝应县人民医院、安宜镇政府,北面是宝应县实验中学旧址,东西两边都是商业街,再往东几百米左右是几个大的小区和大型商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几十年前为宝应县的经济文化中心虽然现在北边的学校已经搬离,商业中心也出现了往县城东南方向转移的趋势,但是其区位优势并未完全丧失1.4 政策导向围绕“创建江苏省园林城市,改善城市生态,打造富有水乡气息的生态工业城市”的战略目标,宝应县委、县政府于2003年投入了1 600余万元的资金,对纵棹园进行改造[2]政策导向下的纵棹园,应发挥其宣传历史文化、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市民生活的功能,结合其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多元素汇聚的地理位置,其正确的定位应该是多功能、综合性、多效益的城市中央公园。
2 园林分析2.1 庭园规模纵棹园占地面积68亩,与很多江南私家园林比起来不算小但是其古时面积并没有这么大,能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是新中国成立后一再修葺扩建的结果2.2 园林结构纵棹园大体上分为南、北、中三个部分,北边以翦淞阁为中心,中部以八宝亭为中心,南边以鱼化龙石柱门为中心,三个主要景点串起中轴线,南北一虚一实遥相呼应(见图1)北部还有全园制高点翦淞亭、仿古建筑画川书院,与长廊组合构成类似于四合院的形式,长廊连接起古戏台和龙舟中部大名鼎鼎的八宝亭位于湖心岛上,湖心岛面积较大,西部通过一红木桥串起竹深荷净堂,曾经是园主人乔莱治学的地方,东边通过枕流桥连接背山临流馆从南入口鱼化龙石雕门进入后,西边有一钓鱼台,东边长廊串起八角亭,连接背山临流馆2.3 著名景點2.3.1 八宝亭纵棹园最有名的是轴线正中的八宝亭(见图2),八宝亭建于明嘉靖辛亥年,到现在已经四百多年了原来的所在地是县南街的中段,南靠得宝河,东邻真如庵明朝县令岳东升记述了唐尼真如供奉八宝和肃宗后来改元的事情,将县名安宜改成了宝应,立碑建此亭多年后重建,并在1983迁入纵棹园内2.3.2 竹深荷净堂清人潘耒《纵棹园记》有云:“有堂临水,曰‘竹深荷净之堂’。
这座堂(见图3)位于池塘中央的四合小院,主要建筑为一进三间茶室,用木头做门、墙,门、墙上有各式名人典故的木雕,精美绝伦小院内有连廊、洗耳亭、竹林和荷花池等观光地一座红木桥与驳岸相连,红木桥的桥拱由整块红木制成,桥上有竹笋造型的柱子,栏杆以竹节为设计元素竹影斑驳、风吹莲动,环境清雅,是原主人乔莱当年治学之处2.3.3 画川书院画川书院(见图4)始建于嘉庆年间,园主人乔莱的孙辈捐纵棹园旧址(东北隅读书处)而建,几经扩建,民国初设民众教育馆,乔氏创建私立画川初中,后被侵华日军盘踞,遭损毁新中国成立后,县立初级中学与私立画川中学合并,新组建成宝应县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扩建纵棹园,于新园东北隅建“画川书院”景点,以志纪念2.3.4 翦淞阁翦淞阁(见图5)重建于2003年,正六边形的结构融福建土楼与北京四合院结构为一体,堪称园林建筑风格的首创,其正六边形造型渗透了中国“天地六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寓意宝地生机勃勃,繁荣昌盛门上方是赵朴初题写的“纵棹园”园名,门口一对洁白威严的石狮系明代文物,建筑物内门、窗、梁柱上各式雕刻构思巧妙、工艺精湛特别是院中精致的砖雕门楼,具有徽、苏两派风韵,达到了16层的砖雕最高技艺,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其与园中石雕、木雕、铜雕相映生辉,为纵棹园赢得了“苏北雕花园”的美誉2.4 园林美的营造古纵棹园的样貌现在已无从考证,因此文章接下来就以该园现存样貌为基础,分析纵棹园的艺术美2.4.1 内向外向纵棹园北面、南面、东面基本都被建筑环绕,其模式符合江南私园中建筑贴着园子四周而建的特点,将水景围在中间的内向型园林特点但是其西边是一片开阔的水景,又形成了水体环绕建筑、视线从湖泊中央向四周发散的分布格局所以综合来看,纵棹园是兼具内向与外向,且主体部分为内向的园林类型(见图6)2.4.2 看与被看园子北部的翦淞亭是全园的制高点,基本可以俯瞰全园景色以及园外的环境,但是因为其体量很小且位于园子的西北角,位置比较偏僻,因此主要用来满足看的要求而位于南北轴线北端的翦淞阁,因建筑体量高大,形体呈奇特的六边形,又位于轴线末端且四周少遮挡物,其被看的作用大于看的作用但是相对于整个园子来说,翦淞阁的体量未免有些过大,尺度上有些失衡,此外翦淞阁曾经作为主要的居住建筑,是否适合成为视线的焦点尚有待讨论画川书院建在园子东北角,四周是亭廊组合围着内院,亭廊视线通透,无论是在中心岛屿上看向画川书院曲折有致的亭廊组合,还是从亭廊上看湖心岛,视线通透性都很强。
遗憾的是画川书院曾经是古人读书的地方,现在却紧邻东边的商业街考虑到硬质面积颇大,将其定位从书院改成小型市民活动广场,或者展览馆似乎更加合适而园子西边的竹深荷净堂三面环水,距离主园路有一定的距离,环境清幽,将此处作为书院加以保留更加合适亭廊的南端延伸进一个黄金琉璃瓦的龙舟,其造型古朴,颜色夺目,且靠近东入口,一进门就可以直接看到,并且从龙舟上也可以看到三面的园景,在全园构图上起到了很好的点景作用,与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有异曲同工之处轴线正中心的八宝亭是全园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所在,也是处于中心位置的亭子,但因为四周花木遮挡严重,坐在亭中视线难以穿透花木看到周围的景色,同时几乎从园中任一主要景点都难以看到八宝亭的存在这让人难以感受到这个亭子在全园中的重要性,游人坐在亭子里,视线也仅仅停留在亭子四周的道路上,景观体验不佳改造建议是梳理周边花木,打开景观面,使视线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与之相比的是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同样位于道路的交汇点,视线开阔,可以看到周围的水景和亭台楼阁,同时又具有点景作用,看与被看的作用兼备,显然是一种更好的做法园子西边的竹深荷净堂,其厅堂的后院是假山围着的一片荷塘,可以看到园子北边的假山和翦淞亭,不足之处是北边驳岸种植缺乏匠心,绝佳的对景之处景致却稀松平常。
可以通过添加文化置石或者重新设计植物组团来提升景观的丰富度(见图7)2.4.3 主从重点正常情况下,主要厅堂所在的地方为全园的重点,占据主要地位纵棹园中主要的居住建筑是最北边的翦淞阁,其建筑形态最奇特,体量也最大,但是位置却在最北边,正对北入口若是作为江南私家园林,这种布局显然是不合理的,并且其居住建筑的性质也让这一布局看起来匪夷所思可能是因为改建为城市公园后打开了北边的入口,使得原本封闭的北边变成了园林的主入口,因此翦淞阁的建筑性质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将其作为文化展馆向公众开放显然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相比之下,苏州怡园的藕香榭,以水池为中心,山石林立,花木葱茏,建筑体量最大,景致也最佳,作为全园重点的做法明显优于纵棹园相比主要建筑翦淞阁主体地位与平淡的景观效果之间的失衡,园子东北角的画川书院却因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极富层次变化,雕梁画栋的古戏台和点景的龙舟俱在此处同时建筑两面临水,视野极佳,因而更像是全园中心但其位置就全园而言偏向一隅,建筑的地位也次于翦淞阁因此有主次颠倒、重心失衡的嫌疑全园历史文化中心的八宝亭,虽然位于轴线中心,但是就实际景观感受而言,其中心感并没有体现出来。
竹深荷净堂看起来比较古朴,位置也较为偏僻,颇有曲徑通幽之感,就主从地位来看,其布局是适宜的2.4.4 藏与露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含蓄曲折,用隐晦的手法追求一种弦外之音所谓“意贵乎远,境贵乎深”[3],纵棹园中除了竹深荷净堂有曲径通幽之感,翦淞阁太露而八宝亭太隐,总体看来布局都是不合适的其实作为一个水景园,纵棹园并非没有获得幽远深邃的景观效果的条件,其中一处景点黄石瀑布,位于池水的最北端,靠近画川书院,游客若从南向北行进游览,穿过画川书院的游廊,倏忽见到玲珑有致的黄石假山,假山上有淙淙瀑布倾泻而下,定会感到幽深莫测,泠然有趣但是现在纵棹园的黄石瀑布景点,黄石仍在,瀑布却已经干枯,导致意趣大减纵棹园中,中心的八宝亭地势虽高,但被花木遮掩太过,从远处无法窥见其一角,缺乏暗示,因此其中心地位无法凸显适当的做法是梳理南入口处的高大乔木,让处于高处的八宝亭能够以若隐若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让人心向往之,引导其前往八宝亭所在之处2.4.5 疏与密绘画《六法》中曾有经营位置一说为求气韵生动,在位置经营上必须有疏有密,若是均匀分布,则让人感到了无生气[3]纵棹园其实是有疏密对比蕴含的,比如从北向南的轴线就是疏—密—较疏。
沿着轴线延伸出去的节点内部也有一定的空间变化不足之处是,疏的地方留白并不纯粹,偌大的翦淞阁置于画面的空白处,而密的地方又缺乏内容,仅有一个小小的八宝亭被茂密的植被覆盖反观留园的建筑分布就极不规律,疏密对比极为强烈,密的地方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疏的地方弛而不张,让人领略到一种忽张忽弛的节奏韵律感因此可行的改进方法是调整八宝亭周围的植物密度,调节其过于紧密的景观效果植物也是造园四大要素之一,好的植物配置不仅能让园林景致生意盎然,还可以获取生态效益[4],在中国,园林中的植物甚至上升到了精神文化层面因此植物的栽植也是极重要而不应被忽视的一点如果在改造庭园时考虑保留建筑,又想调整景观疏密,则完全可以考虑从花木栽植方面入手2.4.6 起伏与层次对于园林建筑的立面来讲,合理利用起伏与层次也能产生韵律节奏感如网师园东立面,有近中远三个层次,三者和谐相处又极具起伏变化[3]纵棹园的东立面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古戏台连接的亭廊连着南端的龙舟,形成近景,园子的院墙形成中景,而背后商业街的坡屋顶建筑又构成了远景,因此园林东面的景观层次不错2.4.7 空间序列空间序列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空间序列不能仅仅从平面上来研究,更需要在行进的过程中把个别的景致串联成完整的序列[3]。
一般的小园,建筑物多沿园的四周分布,纵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