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继语研究_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对于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中继语”进行了分析研究,讨论了中继语的概念与特点,中继语的理论框架,中继语及其僵化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中继语;模式;僵化;第二语言习得 1 引言 中继语(Interlanguage)假说是在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错或错误(error)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产生的该理论的创始人Selinker提出,Interlanguage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立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中间结构状态既源于第一语言系统,又区别于所学的目的语国内有人将interlanguage译为“过渡语”或“中介语”,桂诗春(1992)在《应用语言学》一书中将“interlanguage”译为“中继语” 2 中继语概念与特点 中继语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对于目的语规律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者学习程度的加深,逐渐趋向于目的语的正确形式。
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演化、动态的语言系统,即在习得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更适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因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故称“中继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中继语可以归纳为4个特点 2.1 系统性 Anderson 和Hyltenstam(McLaughlin,1987)透过学习者“过渡语”变数表面的混乱局面发现,来自不同第一语言背景的调查对象,显示出二语习得过程的系统性例如,Huebner起初并没发现学习者在使用冠词时显示出系统性在仔细分析他们使用冠词情况的统计数据后发现了这一点:中继语与其他语言一样,语法规则具有遵循语言的普遍法则、内在一致性的特征中继语系统性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论是“语言习得进展序列(developmental stage)”研究表明,中继语结构呈共同顺序系列,即与目的语结构接近程度的不同阶段,每一序列都反映出习得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些阶段不是断裂的,而是重叠的如英语中疑问句的习得顺序(acquisition order)如下 第1阶段(S1):疑问句的重要标志为升调He goes today.); 第2阶段(S2):疑问句的重要标志为无换位的WH 疑问句。
Where he(is)going?); 第3阶段(S3):疑问句的重要标志为换位法则扩大化Do you know what it is ?); 第4阶段(S4):疑问句的重要标志为差异区分Does she like what she eats ?) 同样著名的“语言习得进展序列”研究为英语否定结构习得顺序,研究如下 第1阶段(S1):no + X.(No you eating here.); 第2阶段(S2):no/dont V.(Juana no/dont eat apple.); 第3阶段(S3):情态动词+否定词I cant eat this apple.); 第4阶段(S4): 经过分析运用的dont 结构She doesnt eat apple.) 2.2 可变性 宋梦礼(1998)认为,可变性可以分为系统可变性与非系统可变性,前者又为情景可变性和语境可变性,后者分为自由可变性和运用可变性通过变化使其体系日趋成熟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阮周林(2001)对中继语能力的可变与否、语言能力连续体模式和可变语言能力模式进行了评介,分析了可变之争的根源在于可变论与唯理论之争。
司联合(1999)从错误分析入手,抽象出中继语构成公式: IL=(NL∩TL)∪ ER∪AR∪(ER∩AR). 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当习得者掌握了母语和第n种目的语后,习得第n+1种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中继语结构的可变性 2.3 渗透性 中继语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吸收和渗透新的语言内容并不断修正原有内容的开放的体系例如,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否定式的习得经历了几个阶段:No very like./I no like that dog;I not can say it./I not say;I cant say it./I wont say.由此可得,学习者的中继语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过程中得到修正而靠近目标语 2.4 过渡性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Corder,1981)认为,中继语学习者在二语/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即一种语言的过渡中继语既受外界因素(目的语语言规则的输入)的影响,也受内部因素的影响(母语系统)在二语/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总在不停地变化和更正自己的语言规则,中继语便由此而产生。
例如对初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时态(tense)并非易事,中国学生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来掌握过去式,以下以take为例 (1)He take/takes a lot of exercises yesterday.(完全没有掌握过去时的用法 (2)He tooks a lot of exercises yesterday.(开始掌握take的过去时,但与现在时相混淆 (3)He takeed a lot of exercises yesterday.(知识掌握不牢固,使用中出现过渡概括现象 (4)He tooked a lot of exercises yesterday.(混淆和过渡概括现象同时出现 (5)He taken a lot of exercises yesterday.(正确输出 3 中继语的理论框架 赛林克(Selinker,1972)强化了他1969年提出的“中继语”这个概念,分析了中继语和潜在结构之间的关系,重点论述了石化现象,详细分析了SLA 中尤其是与中继语能力形成有关的5个主要过程,探讨并解答了与中继语有关的5个问题,最后列举了21条假设。
阿捷缅(Adjemian,1976)论述了中继语的性质,认为它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石化现象和反复性这是迄今为止对中继语的性质论述得比较好的一篇文章塔龙(1979)认为中继语是一种自然语言,遵守同样的语言普遍性的限制,可以通过标准的语言技术来分析,中继语不是一个系统,而是可以应用于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一套语体根据毕阿里斯多克(Bialystok)和夏武德·斯密斯(Sharwood Smith)(1985),3种中继语的基本模式如图1 赛林克和阿捷缅的系统表述强调第一语言对于出现的中间语言的影响不同在于,赛林克认为中继语是母语以外不同心理机制的结果,而不是自然语言,阿捷缅和塔龙则认为中继语和自然语言有相同的运作原理,但塔龙强调通行的可变性这个概念和决定语言在语境中使用情况的语用限制 图1 三种中继语的基本模式 4 僵化及其对二语习得的意义 Selinker(1972)认为,二语学习者也许有95% 的人不能最终达到目标语的水平,即绝大多数二语学习者的中继语不能到达其连续体的终点这种现象称之为僵化(fossilization)Lamendella(1978)认为中继语僵化主要有内因与外因这两大原因。
内因主要体现为人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将外部输入的语言知识通过普通语法内化转化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但该习得机制到了青春期或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就自然消失按照这一说法,大约12 岁以后的成人几乎不可能习得二语/外语,即过渡语在达到目标语之前就会僵化然而,持有异议的Krashen(1985)认为青春期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并未消失,成年人仍可习得二语Lenneberg(1967)则认为,成年人有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Latent language structure)这种“潜在的语言结构”可以被“激活”(reactivated)而使学习者将普遍语法转变为目标语语法结构 外因代表性理论是Schumann的文化迁移(或文化适应)模式研究表明,二语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与目标语的文化差异较大,有些学习者就产生一种警戒心理,从而与其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拒绝接受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目标语,这往往造成学习者中继语的僵化沉重的语言学习心理负担,造成了留学多年的人外语说不好的原因之一。
如不能很好地解决文化适应,不仅会产生中继语僵化,而且还会产生文化疲劳与抵触 5 结语 研究中继语及其僵化对二语习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积极作用 (1)通过对中继语的特点分析,使我们重新认识到二语学习者的错误并不是阻碍学习目的语的绊脚石,而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语言现象并且绝大部分错误会象儿童习得母语,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而自然消失 (2)通过僵化的特点分析,对造成僵化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对因教师的训练而造成学习者中继语僵化现象要进行反思,认识到提高教师业务的重要性 (3)对二语学习者而言,当他们明白了学习中所犯的语言错误是不可回避的自然现象时,他们就会从惧怕出错的心理障碍中解脱出来,从而增强二语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Selinker L.Interlanguage.IRAL,1972,10(3):209~231. McLaughlin B.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1987. 宋梦礼.中介语的可变性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43~44. 阮周林.中介语可变性研究综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18~20. 司联合.过渡语与错误分析//.姜治文,文军.当代英语百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Corder S 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Adjemian C.On the nature of interlanguage system .Language Learning,1976(26): 297~320. Tarone E.Interlanguage as chameleo .Language Learning,1979,29(1):181~191. Bialystok E,Smith M S.Interlanguage is not a state of mind: an evaluation of the construct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pplied Linguistics,1985(3):181~206. 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Lenneberg E.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Wiley and 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