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安徽省池州市浅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第二部分、《池州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质量监管管理实行细则》第三部分、《池州市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建筑应用实行细则》第四部分、两个示范项目案例第一部分安徽省池州市浅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4地质队二○○九年八月目录第一章 绪论 11.1 目的任务 11.2 勘察区交通位置 11.3 以往地质工作研究限度 2第二章 自然地理 42.1 地形地貌 42.2 气象条件 72.3 水系 8第三章 区域地质特性 83.1 地层 83.2 构造 143.3 新构造运动 183.4 岩浆岩 18第四章 水文地质特性 204.1 含水岩层(组)与隔水岩(组)特性 204.2 含水层间及其与地表水间的水力联系 264.3 含水岩层(组)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274.4 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27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285.1 结论 285.2 建议 30第一章 绪论1.1 目的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和《安徽省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安徽省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提纲》等节能规划及贯彻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都市示范实行方案的告知》 (财建[]305号)文献精神,受池州市人民政府委托,安徽省地勘局三二四地质队承当了池州市浅层地热调查评价工作,为池州市可再生能源建筑都市示范申报工作提供必要的地质、水文地质根据。
1.2 勘察区交通位置1.2.1 行政区划及位置 池州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及池州经济开发区,市域面积8271.7km2,其中市区面积1313km2,人口65.44万根据已有资料拟定勘察区范畴约35km2位于池州市东部,具体位置涉及主城区清溪河以东、北至长江、东至平天湖、南至站前区设计勘查面积约50km2实际调查面积约50.26km2(见附图1)1.2.2 交通查区属池州市总体规化继续建设南外环区域,新建高原则道路四通八达,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铜汤高速、安景高速、铜九铁路及沿江城际铁路和九华山旅游机场的动工建设,形成迅速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加上北侧长江水上运送黄金通道,构成了池州市市水、陆、空立体交通运送网络(图1-1交通位置图)图1-1 池州市交通位置图 1.3 以往地质工作研究限度池州市基本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相继开展,其重要成果重要有:1、1952—1953年,321地质队常印佛等填制贵池—青阳1:1万地质图1200平方公里2、1960年安徽省地质局101物探队进行1:1万地面检查时,圈定了东湖一带磁异常并发现了包家山自电异常。
3、1960年安徽省地质局321地质队对包家山地表铁帽做了少量坑探工作,1961年对东湖磁异常进行验证,施工钻孔2个4、1965年安徽省地质局317地质队进行过安庆幅1:20万区域调查5、1966年安徽省地质局324地质队开展1:2.5万地质工作,同年省局物探队二队开展1:2.5万磁法及土壤测量工作6、1970—1975年间及1980年,324地质队物探分队先后在城区进行1:1万及1:2.5万磁法、激电工作,并提交了“安徽贵池城郊1:1万物探普查工作简报7、1971—1975年间,淮南煤田第二勘探队曾进行煤田普查工作,施工钻孔9个8、1970年2月—,324地质队在该区进行了大量的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物化探、钻探、坑探等工作9、1987年,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24地质队完毕了《安徽贵池城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1:2.5万)报告》,其测绘范畴基本涵盖了本次调查区域10、本次浅层地热调查评价成果上述工作成果全面系统论述了池州市基本地质及水工环地质条件,基本可以满足地源热泵技术对所需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规定第二章 自然地理池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与丘陵接合部位,多为剥蚀丘岗、平原及低洼湖盆,湖泊及池塘星罗棋布,丘岗植被发育。
最大相对高差约180米2.1 地形地貌本区自晚第三季以来,由于遭受强烈剥蚀与侵蚀作用,山丘多低矮,构成剥蚀丘陵地貌,分布于本区南、中部,最高峰为齐山,海拔82.28米局部为可溶岩出露区,岩溶地貌发育向北地势渐低,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及湖盆(本次调查重要区域),地表平坦而开阔总体本区南高北低,地表起伏不大2.1.1剥蚀丘陵逶迤的剥蚀丘陵、丘岗多低矮、海拔不不小于85米,一般25-45米坡面较平直,坡脚15-30度.岗顶呈椭圆状,面积数十至数百平方米,多有5-30厘米厚的松散堆积物覆盖火成岩及砂岩构成的丘岗,坡面较陡;灰岩丘陵则岗脊陡峭,坡面起伏,溶沟、溶槽、溶洞及溶蚀漏斗等发育;红层构成之丘岗则岗顶平缓,坡脚较小,坡脚不明显2.1.2 冲积及湖积平原分布于长江南岸,重要由长江冲积物构成,次为河湖堆积物,厚度20-25米左右,局部35米堆积物具“二元构造”,上部粘土及粉质粘土;下部砂层及砂砾石层由于受丘陵影响,呈窄长带状分布,平均宽度不小于1000米,表面平坦,略向长江倾斜,坡降不不小于1‰2.1.3 微地貌依其成因类型分述如下:(一)、流水微地貌1、阶地分布于长江及白洋河、秋浦河等河流两侧,多见内迭阶地。
1)一级阶地河流两侧极不对称长江阶地地面平坦,宽处1600-1900米,窄处局限性400米;其她河流阶地宽一般200-500米阶面稍向河流下游倾斜,前缘有1.5-2.5米高的陡坎,后缘明显2)二级阶地常用于河谷一侧,宽500米左右,窄处局限性50米,阶面较平坦,略向一级阶地倾斜,前缘有1.5米左右的阶地坎,后缘明显,分布零星3)三级阶地亦发育在河谷一侧,仅存测区中部丘陵坡麓边沿,宽一般100-250米,最宽可达550米前缘明显,后缘常因坡积物覆盖难以辨别阶地面起伏较大,阶面向河流倾斜,坡降约1%2、漫滩(1)长江漫滩重要分布于城区北部及东北部,面积约5平方公里(人工筑坝,使漫滩实际面积缩小),洪水期时,水深1-1.5米,由粉-细砂及少量粘土构成,表面平坦,向江之下游微倾,坡降不不小于1/5002)河流漫滩(秋浦河)分布于城区西部、该河下游,面积小,宽不不小于100米,长多不不小于250米由细-中砂及卵砾构成,坡降不不小于1/100与长江漫滩无明显界线二)、岩溶地貌1、石芽及溶沟重要见于齐山由于面流冲蚀及溶蚀作用,该丘陵上石芽、溶沟极为发育,芽高一般20-50厘米,芽顶削尖、呈锋刃状溶沟呈缝隙状,隙宽一般2.5-4.5厘米,深20-100厘米。
多数顺坡发育,局部见红粘土充填2、溶蚀漏斗分布于丘陵岗脊平面上呈椭圆状,总体上呈蝶状,洞径10-30米,壁高2-5米,坡脚不小于75度,洞口附近岩石溶沟、石芽等发育岩溶洼地面积一般500-900平方米3、溶洞洞口分布于丘陵坡麓洞径1-10米不等,洞高2-4米,洞内钟乳石、石笋多见,部分有粘土充填局部溶洞较深,走向各异2.2 气象条件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温和,夏季较长据贵池区气象局近年记录资料,其特性如下①气温历年平均气温16.1℃月最高气温37.4℃(1967年8月),月最低气温-4.0℃(1963年1月)日最高气温40.6℃(1971年8月1日),日最低气温-15.6℃(1969年2月5日)7-8月高温季节,1-2月较为寒冷②降水历年平均降水量1482.3毫米年最大降水量2208.5毫米(1983年),年最小降水量888.7毫米(1978年)月最大降水量547.1毫米(1969年7月),月最小降水量为0(1963年1月)日最大降水量209.5毫米(1991年6月15日)一小时最大降水量79.2毫米(1986年6月30日5时36分至6时36分)最长持续降水日数16天,降水量524.1毫米(1969年7月3日-7月18日)。
降水多集中于4-7月,占年降水量的52.89%③蒸发量历年平均蒸发1443.8毫米(1978年)年最大蒸发量1792.8毫米(1978年),年最小蒸发量1189.6毫米(1989年)月最大蒸发量336.0毫米(1978年7月),月最小蒸发量23.2毫米(1990年2月)④湿度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8%月最大相对湿度90%(1970年9月),月最小湿度56%(1973年12月)⑤其他历年平均无霜期243天最大积雪深度35厘米(1984年1月19日)最多风向及频率北东风22%,最大风力22m/s,阵风10级2.3 水系地表水体极为发育西部秋浦河常年有水,流量较大,随季节而变化,呈斜交状注入长江;南部白洋河经新河道注入秋浦河;东部白沙河注入平天湖;北缘为长江皆常年有水区内湖、塘众多,分布面积大,且常年有水第三章 区域地质特性3.1 地层 从早古生界志留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发育,现从老至新分述如下:一、志留系分布于本区碧山、包家山等处,构成丘陵下、中、上统均有出露,厚2651米与下伏奥陶系上统五峰山组呈假整合接触一)、下统高家边组(S1g)黄绿、灰绿色,细粒——粘土质构造,薄层状,重要有粘土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构成,中部夹细砂岩,底部夹黑色含硅页岩,厚不小于1100米。
二)、中统坟头组(S2f)1、下段:黄绿、灰绿色薄层至中厚层粘土质细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2、中段: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细粒石英质砂岩、细砂岩3、上段:灰黄、黄绿、灰绿色细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上部夹含锰细砂岩;下部夹薄层含磷砾岩厚度不小于840米三)、上统茅山组(S3m)紫红、黄褐、暗绿色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上部砂岩为主;下部粉砂岩为主厚314-433米二、泥盆系分布于碧山、包家山,构成丘陵本区仅出露泥盆系上统五通组(D3w)与下伏地层志留系茅山组呈假整合接触1、下段:灰白、淡紫色中厚层至厚层石英砂岩上部夹砂质页岩;底部为厚层石英砾岩2、上段: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页岩夹含云母细砂岩,含薄层褐铁矿及石煤三、石炭系本区仅出露石炭系中、上统仅零星分布于碧山,厚87米与下伏地层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呈假整合接触一)、中统黄龙组(C2h)1、下段:灰色巨厚层白云岩、含砾白云岩底部含砂砾岩2、上段:灰白色带肉红色厚层-块状纯灰岩,下部为中-粗粒结晶灰岩厚32-63米二)、上统船山组(C3ch)上部为灰白、深灰、肉红色厚层状纯灰岩、结晶灰岩,具球状构造;下部以灰色块状白云岩为主;底部为砂砾岩厚18-24米。
四、二迭系分布于碧山、包家山、白牙山一带,厚563米与下伏石炭系上统船家组呈假整合接触一)、下统栖霞组(P1q)1、下段:灰黄、灰黑色炭质页岩、钙质页岩夹粘土岩及煤层2、中段:深灰色细粒厚层沥青质灰岩3、上段:深灰、灰黑色细粒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灰岩夹硅质层厚166-208米二)、下统孤峰组(P1g)1、下段:棕色、深灰色含锰灰岩、含锰页岩夹锰矿层2、上段:黑灰、灰黑、深灰色中厚-薄层状硅质灰岩、硅质页岩及硅质层,局部夹深灰色燧石灰岩厚55-223米三)、上统龙潭组(P2l)1、下段:灰黑色薄层状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