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学习目的:知识:把握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品味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鉴赏能力以及运用修辞驾驭语言的能力德育:培养学生朴实的人生情感,要有敢于冲破旧观念的精神学法:诵读-品味-鉴赏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方法、手段: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课前10分钟)播放影视音乐李叔同的《送别》,创设抒情氛围2.导语随堂低音量播放钢琴曲《粱祝》,教师随乐引导)刚才听到的这支曲子是什么名?写的两个人是谁?(粱山伯、祝英台)这个故事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深深地打动人们呢?因为它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有人曾说:“爱情,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好,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你们还知道哪些感人的爱情故事?(由学生畅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这是王实甫在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悲剧情节基础上改编的一个喜剧,(你知道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有哪些吗?)《西厢记》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珙的爱情故事。
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二、新课教学:(一)作者简介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二)概述《西厢记》故事情节《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书生张珙在普救寺与前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遇,彼此一见倾心为了能与莺莺亲近,他寓居于普救寺的西厢房叛将孙飞虎率兵包围普救寺,要抢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谁能退贼兵,就把女儿莺莺嫁给谁张珙挺身而出,写信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杀退孙飞虎,老夫人却违约赖婚张珙因失望而病倒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毅然与他私下结为夫妻夫人得知后大怒,却无计可施,被迫许嫁,但须张珙应试得官才能成亲最后,张珙中了状元,与莺莺正式结婚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概括剧情:第一部分 (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赴长亭路上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 怨恨的场面第二部分 (“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的场面写莺莺目送张生远去的依依不舍的情态和离别后的痛苦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的场面写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写分手后的场面写莺莺和张生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和心理四)分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播:对莺莺这一形象的把握,要跟剧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要重视她感情所经历的起伏变化,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欣赏思路:先让学生结合文章情节与语言大胆地分析,然后教师总结总结:《长亭送别》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的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五)品味生动形象的修辞方法欣赏思路:让学生找出修辞句,讨论揣摩其中的情感韵味,最后教师重点引导点播两句提示: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反复、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结合学生所谈,稍加明确:1.“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2.“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3.“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形容伤心之至4.“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洒表现愁苦至极六)欣赏本剧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欣赏思路:让学生找出情景交融句,然后打开思路,大胆分析,最后教师重点引导点播两句,明确分析技巧方法教师引导点播句: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赏析: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蔼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赏析: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氛围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账和眷恋无人语”不公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 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三、课堂作业:请一位同学朗诵 “惜别目送”片断 ,要求学生写短文 要求: (1)运用想象、联想; (2)时间五分钟,可讨论,字数100-200字; (3)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来写四、课堂小结:《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莺莺的态度突出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五、课后作业:赏析范仲淹的《苏幕遮》附:观看《长亭送别》板 书 设 计:长 亭 送 别 主要人物 主要情节 感情变化 人物性格反对封建礼教莺莺的态度突出表现了她的判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
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 送别途中————痛重爱情 长亭饯别————恨 崔莺莺轻功名惜别目送————临别叮咛————念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