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10-011(2)马克思主义原理要点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8KB
约5页
文档ID:40208635
010-011(2)马克思主义原理要点_第1页
1/5

1010-01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要点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统一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哲学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人的主观(感觉、意志、心)的力量代表人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王守仁、陆九渊:心外无物、吾心即宇宙客观唯心主义:强调客观(人之外)的(如绝对、理念、天理、天道、天命、神、上帝) 。

代表人物:黑格尔(绝对) 、柏拉图(理念)朱熹(理) 、所有宗教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有:是否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对立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3、意识及其能动性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意识能动性的实现的基本途径是实践4、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2B.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之中,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图画世界的永恒发展:整个世界及世界上每个事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发展发展过程中,因而辩证法对每一既成的事物,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也就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5、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白马非马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6、质量互变规律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度这一哲学范畴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质变和量变的辩证统一: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要求我们脚踏实地,不要急于求成,如果拔苗助长、杀鸡取卵,必将事与愿违7、辩证否定的含义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8、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与偶然性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是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机械决定论夸大必然性否定偶然性,非决定论夸大偶然性否定必然性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问题必定在实践的理解和合理的解决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上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3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其缺陷是缺乏实践和辩证的观点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A、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把握对事物的现象B、理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观察所得的经验,是零碎、不必然的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二)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多次反复认识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5、真理的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本性是其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有条件的、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互渗透\相互包含b.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互转化C.反对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根源于思想的至上性(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和非至上性(人类认识的有限性)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是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检验真理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及符合程度所以检验真理的标准应该既与主体有关,又与客体有关而是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在实践中人可以判断人的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8、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的三种情形 (条件性、时效性、全面性 )4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的两个缺陷:A.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B.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不分析其背后的物质原因和经济根源唯心史观表现为唯意志论(英雄史观)和(宿命论)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A.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B.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制约社会的发展)C.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同步 (德国与英法在 18-19 世纪的差异) 第二,社会意识诸形式相互影响\在各自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2、社会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自然客观的过程B.人类社会是由低到高的历史过程C.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3、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主导因素是劳动者;生产力系统中的生产工具是划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生产关系类型的客观依据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主要是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来划分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5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革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当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D、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其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E、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双重性(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指出,新技术是比当时法国一些著名的革命家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贫富差距、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及气候、环境等全球问题如何应对:其一,树立新的发展观,及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其二,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其三,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其四,注重人性和价值,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利用和支配最后,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6、 英雄史观,即都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的力量决定社会发展,夸大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影响历史的发展而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无论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人物,其历史作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能超出它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7、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第一,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6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两个必然:《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