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等教育《劳动社会学》复习知识点集合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 绪论1、 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P12、 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P13、 广义的劳动者是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P24、 劳动社会学所使用的狭义意义上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P25、 劳动者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P26、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 ②劳动者 ③劳动的社会关系 ④劳动的社会结构 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⑥劳动与社会变迁 P3 ~ P47、 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P68、 ①泰勒,经济人 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 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 亚当·斯密 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P8 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13、冲突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6、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部分。
②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劳动社会学不只是纯理论的定性研究,而需要在占有大量实证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也称实地观察法,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第二章 劳动1、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的服务活动它包括三个层次的要求:①在法律允许内的劳动;②经过交换的劳动;③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劳动2、 劳动的社会职能:①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②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③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3、 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P234、 劳动社会化的内容:①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②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③劳动成果的社会化5、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 ②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 ③机器和大工业阶段 ④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6、 三方性结构指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P277、 劳动的产业结构:①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 ②第二产业指广义的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业、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8、 职业是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P399、 职业分类方法:①职业标准编码法 ②社会地位分类法 ③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 ④心理差异分类法10、 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中的比例11、 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特征,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①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③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④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12、 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P47-48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③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④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供养系数上升,意味着社会和企业用于供养老年人的费用增多13、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P4914、 劳动保护的内容:㈠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 ①劳动时间的限制 ②劳动速度的限制 ③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改善 ④特殊劳动者的保护 ㈡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 ㈢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15、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交往的过程中,由思想、感情、行为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及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16、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①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工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人”,而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社会人”②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③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④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17、 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五种类型:①直线制结构; ②职能式结构; ③直线—职能式结构; ④水平结构; ⑤矩阵结构18、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①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②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①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②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③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19、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第三章 劳动者1、 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2、 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有以下特征:P73①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②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③处于劳动岗位的人,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④参与实际劳动过程3、 劳动者的素质(一)自然素质:1、体力,构成体力的要素有五个: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2、智力,构成智力的基本要素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判断力3、心理因素,人的心理素质体现为气质 (二)社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者的现代化4、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它是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P865、 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六个方面:P86①价值观念; ②企业意识; ③管理方式; ④企业规范; ⑤企业英雄人物 ;⑥企业形象6、 企业文化的特征:P87①独特性;②功能整合性;③实践性;④渗透性;⑤社区性;⑥行业性; ⑦群体性7、 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P87-88①导向功能; ②约束功能; ③凝聚功能; ④激励功能; ⑤效率功能; ⑥协调功能8、 劳动者行为,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9、 效用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劳动效用就是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10、 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①家庭教化 ②学校教化 ③社会教化 ④网络互动 ⑤劳动组织教化11、 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P99 ①预期社会化 ②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 ③劳动者基础社会化 ④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12、 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P9513、 劳动者社会化三方面的内容:P95-96①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③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13、劳动时间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时间第四章 职业生涯1、 职业,是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P1092、 现代意义的职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社会性;②差异性;③层次性;④时代性。
3、 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4、 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P111① 健康情况; ②社会阶层; ③教育; ④性别; ⑤年龄; ⑥负担; ⑦自我观; ⑧地理因素5、 职业概率是择业者获取某项职业的可能性职业概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条件:①某项职业的需求量 ②竞争能力即择业者自身的工作能力与求职能力 ③竞争系数即谋求同一职业的劳动者的多少 ④其他随机因素6、 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P1227、 “职业锚”的五种类型:①技术/职能型;②管理能力型;③安全/稳定型;④创造型; ⑤自主、独立型8、 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P130-132①立足本职的道路; ②自学成长的道路; ③转换职业的道路; ④自我创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