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表演艺术探究 蒲凤英“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是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表达产生并盛行于东北三省的二人转,受到东北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喜爱它是一种有说有唱[来自wWw.Lw5u.coM]、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走唱类曲艺形式,迄今大约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它的表演特点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色彩,是其基本美学属性一、喜剧色彩的根源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色彩,与二人转整体艺术的喜剧色彩是完全一致的,并且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这种喜剧色彩的形成与确立,是有深厚的历史根源与艺术根源的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几大根源:1、群乐艺术的历史基因二人转艺术是关东大地上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集体娱乐的艺术从前专业的二人转艺人(称为“四季青唱手”)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是业余艺人(称为“高粱红唱手”),农忙时干活,农闲时唱二人转而作为广大的二人转观众,农民群众也把二人转视为自己的艺术,许多人都会唱上几句甚至几段这种群乐艺术,受到群体“苦中作乐”的心态与积极乐观的性格所决定,于是二人转表演艺术也就自然以喜剧色彩为己任就群体性格而论,关东大地上的农民群众大多是关内“逃荒”、“闯关东”的庄稼汉及其后代子孙。
他们生活贫穷,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他们希望在艰苦的农事劳动与穷苦的生活压迫之余,寻求一点慰籍,找到一点希望,于是便把二人转当作寄托情感的知心朋友,通过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色彩来反映他们的幽默、实惠、豪爽、乐观、土野、开放、粗犷、坦荡的性格这并不是阿Q 式的“精神胜利法”,而是对生命意志的宣泄与对生活命运的抗争正如芮敬文先生所说:“二人转是伴随着农民苦涩、穷困的境遇而生成的……”(《对东北二人转音乐性的思想》,《当代艺术》1987 年第2 期)从群体居住地域而言,关东人民处于高寒地带,大风雪,压不垮人们心中的热望,也扑不灭人们心中的烈火因此,也造就了东北人的天不怕、地不怕的乐观性格,这也是二人转表演艺术喜剧色彩的一大基因2、民间剧诗的艺术基因二人转是典型的东北民间的“剧诗”,它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的本体特征,这种趣味性便构成其表演艺术喜剧色彩的核心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从心理学观点看,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第164 页)3、唱乞艺术的本体基因二人转的母体包括莲花落、凤阳花鼓等,它们都是“唱乞艺术”———乞丐乞讨时演唱的艺术唱乞艺术要求其表演要说喜兴词、拜年嗑、求人话,要出滑稽相,讨人喜欢,讨人赏识。
甚至以“骂趣”、“打趣”来制造喜剧气氛,增强喜剧色彩二、喜剧色彩的形式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特色有许多有效的表现形式,例如唱功中的“数板”、说功中的“口”、做功中的“相”,舞功中的“浪三场”,绝功中的手绢功、扇子功等但最主要的还是丑角艺术及其各种各样的“口”(“说口”)与“使相”二人转的丑角艺术,集中了二人转的喜剧精神与喜剧色彩东北丑之魂,是东北人赋予的,是在东北广阔的黑土地中孕育、诞生、成长的王肯:《土野的美学》第71 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 年第1 版)三、喜剧色彩的观赏性二人转的表演轻松自如,灵活多变,传统的和现代的,中国的或外国的东西它都能继承创造,兼收并蓄,使自己的表演艺术不断丰富、出新,给观众以更多的艺术享受很多演员在表演上继承和发扬了二人转表演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借鉴和吸收了中外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段,进一步调动起观众的欣赏兴趣二人转表演艺术的一个主要的表演技巧———出“相”:虎实相、蔫巴相、笑相、哭相、喜相、悲相、苦相、酸相、穷相、富相,可以说是百“相”并陈作为刻画人物、表现剧情的手段,这些“相”有戏、有味、有趣、有哏,令人在愉快的笑声中得到美的享受除了出“相”之外,还有手绢功、手绢舞,传统二人转的绝活,人物夸张、可笑的舞台动作等,均为舞台表演艺术情趣的具体表现。
在继承传统表演艺术的基础上,还大胆地、创造性地吸收、借鉴现代艺术的[来自www.L]精华,以丰富艺术表现力,增强表演艺术的情趣可以说,二人转艺术所具有的情趣美,是其征服东北广大城乡观众的重要手段李红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