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鼻翼软骨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关键词】 鼻翼软骨;研究;进展鼻是人体面部的重要器官,其是否协调对称对面容美观及其生理功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成鼻的支架主要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骨性部分,下部为软骨部分,变化较大的是软骨部分软骨由鼻外侧软骨、鼻中隔软骨、鼻翼软骨组成,其中鼻翼软骨是构成鼻下部 1/3,即鼻尖,鼻翼和鼻小柱形状的主要成分,是鼻下1/3 形态的结构基础,是影响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1]唇裂患者鼻解剖学异常亦主要发生在鼻翼软骨上,其临床表现在鼻下 1/3 处最明显,主要表现为患侧鼻翼塌陷及鼻孔扁平,鼻底塌陷,鼻小柱偏斜,鼻中隔偏曲等国内外学者对鼻翼软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资料[2,3]现对有关鼻翼软骨的研究进行综述如下1 解剖学研究传统上一直把鼻翼软骨简单地分为内侧角和外侧角两部分,两者之间的连接称为膝部或穹隆部Daniel[4]在 1992 年对鼻翼软骨的解剖形态进行了系统地描述:鼻翼软骨左右各一,底面成马蹄形,可分为内侧角,中间角和外侧角三部分,每一脚又由两个节段组成内侧脚由上方的小柱段和下方的脚板段组成,作用为构成鼻小柱的主要部分和鼻尖的支撑结构。
中间脚也由二个节段构成,分别为内侧的小叶段和外侧的顶段,它主要构成鼻尖和尖下小叶的形态小叶段与内侧脚的小柱段之间的过渡为小柱交界,有一向后旋转的角度为鼻翼软骨的后旋角,两侧小叶段从小柱交界开始向两侧分开,从而形成鼻翼软骨的分离角度,为 90°~100°外侧脚主要依据凹凸形状分为两个节段,意义不是很大至于外侧脚是否组成了2鼻翼的主要部分,即鼻翼的支撑问题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论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鼻翼部只有软骨支撑,外侧角直接对应鼻翼的形态,即鼻翼软骨为构成鼻翼的支架但是,还有学者认为鼻翼伴行在鼻翼软骨侧方,仅仅延伸至鼻孔侧壁前 3/1,外侧角几乎不维持鼻翼的形态和结构,外侧脚主要形成鼻尖的支持[4~6]对此目前尚无明确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总体上讲,要明确地描述解剖中所见的鼻翼软骨的形状似有困难,如同 Natvig所说,没有一个模型可以代表所有鼻翼软骨的形态[7]鼻翼软骨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筋膜、肌肉、韧带等结构密切相关Lepesteur 等[8]提出鼻翼软骨环的概念:鼻翼软骨的内、外脚,穹隆部,鼻中隔,小翼软骨和鼻孔基底的纤维组织连结而成的环状结构此后,Daniel 和 Letourneau 等[9,10]也阐述了鼻翼软骨环的概念。
2 组织学研究鼻翼软骨属于透明软骨,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组成[11]以往的学者采用穿刺等方法研究双侧软骨差异,现多采用将软骨连续切片后研究其组织学特征对鼻翼软骨的组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唇裂患者鼻翼软骨的病理学研究上关于唇裂鼻畸形形成机制一直以来存在着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理论之争,但两者均认为鼻翼软骨在鼻畸形形成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内源性理论者 Stenstrom、Stark 和Kaplan 等认为,与正常侧相比,患侧鼻翼软骨细胞和基质成分有所改变杜晓扬等[12]亦观察到患侧鼻翼软骨小于健侧,承认鼻翼软骨存在发育不足杨连平等[13]也支持此观点,认为单侧唇裂患侧鼻翼软骨的外侧脚细胞发育差于内侧脚及中间脚处,患侧鼻翼软骨外侧角较健侧发育不足魏建宏等[14]对软骨连续切片后3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发现畸形患儿的鼻翼软骨外侧角 1/4 处细胞面积、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均明显小于健侧,提示患侧鼻翼软骨外侧角发育不足;并且研究还发现,患儿双侧鼻翼软骨外侧角近膜边细胞和靠近中央细胞均有差异而 Sadove[15]等进行了单侧唇裂健患侧鼻翼软骨的组织学比较,认为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唇裂鼻畸形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而鼻翼软骨的组织学研究是鼻畸形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还任重道远。
3 测量学研究国内外有关鼻翼软骨的定量研究,文献甚少洪志坚对 20 具尸体标本进行了鼻翼软骨的解剖学测量:得到了鼻翼软骨内侧脚厚度为(0.96±0.19)mm,外侧脚厚度(1.06±0.20)mm,顶部软骨厚度(1.13 士 0.31)mm,可见鼻翼软骨菲薄,仅为 1 mm 左右这是目前所查到的文献中,对鼻翼软骨形态学数据测量最为详细的资料[16]但以上测量是建立在尸体解剖基础之上,人体死亡后的软骨结构迅速发生生物学和力学的变化,其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尸体解剖得出的研究资料与实际的活体状态有较大的差距Young Seok Kim 等[17]在开放式鼻畸形整复术中用游标卡尺测量两侧鼻翼软骨内侧脚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唇裂侧、非唇裂测量结果分别为内侧脚长度(13.84±3.47)mm、(13.80±3.48)mm,宽度(2.92±0.95)mm、(3.28±0.93)mm,厚度(0.69±0.23)mm、(0.70±0.20)mm迄今为止,我们所得到的鼻翼软骨的三维测量数据还较为局限,这是因为受到样本含量及测量方法的限制,因此,对鼻翼软骨的精确的定量性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尤其是测量方法的改进,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数据。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学者对关节软骨的 MR 成像和软骨三维重建方法进行了研究[18]重建后的软骨像具有立体直观的效果,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但鼻翼软骨菲薄且形态复杂,目前尚不能实现对其的三维成像,这还有赖于医学影像技术的进4一步发展4 小结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鼻翼软骨在维持外鼻形态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其形态学、组织学及测量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上认为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修复方法以软骨移植效果最佳因此,如果术前能够详细了解正常侧鼻翼软骨的形状和大小,在软骨移植及软骨塑形时有较为精确的数据作为参考,使得鼻畸形整复术更为精确和个体化,并且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对正常侧鼻翼软骨的手术创伤,同时也大大节省了手术时间参考文献】1 Sheen JH.Aesthetic rhinoplasty.Louis:Mosby,1978,2.2 Oneal RM,Lzenberg PH,Schlesinger J.Surgical anatomy of the nose.In Daniel RK:RhinoPlasty.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94,1-20.3 De Carolis V.A newly designed minigraft to achieve angularity and Projection of the nasal tip:The asymmerterical bipyramidal graft.Ann Plast Surg,1993,30:122.4 Daniel RK.The nasal tip:anatomy and aesthetics PlaSt ReconStr Surg,1992,89(2):216.5 Devan PP.Rhinoplasty.Nasal Tip Projection,2003,1.6 Neeta Patel,Rhinoplasty.The Difficult Nasal Tip:Total Resection of the Alar Cartilages Aesth Plast Surg,2009,33:81-83.7 Natving P,Sether LA,Gingrass RP,et al.Anatomic details of the osseouscartilaginous framework of the nose.Plast Reconstr Surg,1971,48:528.8 Lepesteur J,Firmin F.Considerations of the cartilage pent roof of the nose.Ann Chir Plast Esthet,1977,22:1.9 Daniel RK,Letourneau A.Rhinoplasty:Nasal anatomy.Ann Plast Surg,1988,20:5.510 Letourneau A,Daniel RK.The superficial musculoponeurotic system of the nose.Plast Reconstr Surg,1988,82:48.11 周仲之.组织学与胚胎学,第 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2 杜晓扬,水庆付,褚燕军,等.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整复.安徽医药,2003,7(11):47-48.13 杨连平,乔丽平.单侧唇裂鼻翼软骨组织学观察.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15(3):258-266.14 魏建宏,乔丽平,杨连平.鼻翼与鼻翼软骨的解剖学观察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39(5):397-399.15 Sadove R,Ladaga L,Magee WP Jr.Cartilaginous histology of the cleftlip nose:proving the extrinsic etiology.Plast Reconstr Surg,1988,81:655-661.16 洪志坚.鼻尖部整形美容手术探讨和相关解剖学研究.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1.17 Young Seok Kim,MD MSc,Hyun Woo Cho MD,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edial crura of alar cartilages in unilateral secondary cleft nasal deformity.Head and Neck Surgery,2008,61(4):404-409.18 Brandon R,Black MD,Le Roy Chong MD,et al.Cartilage Imaging in sports medicine.Sports Med Arthrosc Rev,2009,17:68-80.。